尹洪影,桑 紅,董之虹,鐘沿風
(長春市心理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吉林長春 130052)
1980年明尼蘇達多項個體測查表(MMPI)引入我國,在精神科臨床工作中有很高的使用頻度。本文采用MMPI對不同精神疾病患者進行測試,現介紹如下:
2005年2月~2009年3月本中心進行心理咨詢后進行MMPI測查的門診患者,同時符合CCMD-3[1]診斷標準者共計358例。 其中,男 161 例(45%),女 197 例(55%);年齡(27.6±11.4)歲;總病程(36.5±24.3)個月;婚姻狀況:未婚 226 例(63.1%),已婚 118例(33.0%),離婚 7例(2.0%),再婚 4 例(1.1%)喪偶3例(0.8%);受教育程度:小學 6例(1.7%),初中72例(20.1%),高中 116例(32.4%),大學 162例(45.3%),大學以上2例(0.6%);職業:學生157例(43.9%),無職業66例(18.4%),公司職員 32例(8.9%),個體 19例(5.3%),工人 15 例(4.2%),教師 13 例(3.6%),干部 13 例(3.6%),其他 43 例(12.1%);診斷:器質性精神障礙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礙1例,精神分裂癥58例,抑郁發作119例,癔癥5例,應激相關障礙52例,神經癥103例,人格障礙13例,躁狂發作2例,注意缺陷1例,精神發育遲滯1例,進食障礙1例。
就診當日進行MMPI心理測查,采用海斯曼心理CT的計算機系統,人機對話方式,完成399道問題問卷,計算機處理數據并機打出具報告,選用中國常模K校正的T分值,包括疑病量表(Hs)、抑郁量表(D)、癔癥量表(Hy)、精神病態量表(Pd)、男性化或女性化量表(Mf)、偏執性人格量表(Pa)、神經衰弱量表(Pt)、精神分裂癥量表(Sc)、躁狂量表(Ma)、社會內向量表(Si)10 個因子分進行 SPSS 11.5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T≥60分為中國常模標準。
總分的均值,Mf、Ma、Si分值低于中國常模,其余均高于中國常模標準。見表1。
見表2。
MMPI(明尼蘇達多項人格量表)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哈薩威(Halthaway SR)和麥金利(Mckinly TC)于 1940年編制而成,1945年正式出版,1966年進行修訂[2]。1980年,宋維真教授等制訂了中國常模,并于20世紀90年代對MMPI-2進行了標準化工作,2003年完成計算機化操作。適用于精神疾病的輔助診斷、司法鑒定、心理治療等領域,其范圍還在不斷擴展之中[3]。

表 1 不同疾病10個因子分總分結果(x±s)

表 2 不同精神疾病各因子分結果(x±s)
本研究發現所調查就診患者所患疾病的比例依次為,抑郁發作、神經癥、精神分裂癥、應急相關障礙等,其中抑郁癥的比例最高,達到就診的精神障礙的33.2%,成高發趨勢。抑郁癥 Hs、D、Hy、Pd、Pa、Pt、Sc 高于中國常模,尤以 D 均分值最高;神經癥 D、Hy、Pd、Pa、Pt因子分高于常模;精神分裂癥Pd、Pa、Sc 高于中國常模標準;應急相關障礙 D、Hy、Pd、Pa、Pt因子分高于常模標準,提示不同的精神疾病存在人格差異,與梁世鐘報道相同[4],同時,可以為臨床醫生在鑒別常見精神疾病中提供一定的參考[5]。
[1]陳彥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
[2]張培琰,吉中孚.精神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96.
[3]黃宗青,孫玲.100例精神分裂癥MMPI測查結果分析[J].中國民政醫學雜志,2001,13(5):283.
[4]孫喜蓉,瞿正方.神經癥患者MMPI測查結果臨床分析[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10(2):139-140.
[5]肖春玲,陳彥方,韋君美,等.精神分裂癥382例七軸診斷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