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嗣庭
(湖南省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洪江醫院傳染科,湖南懷化 418200)
重型乙肝是臨床常見的重危和疑難病,并發癥多,預后差,病死率高,是一種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肝臟疾病[1]。目前,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探索新的、有效的治療方法成為傳染科醫師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筆者采用甘利欣與拉米呋啶聯合治療重型乙肝30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科的患者60例,納入標準:①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國傳染病寄生蟲病學術會議討論修訂的有關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2]。②治療前3個月未使用過抗病毒藥物。③年齡20~60歲。④未合并有急、慢性腎炎或腎功能不全。其中,男52例,女8例;年齡20~60歲。全部病例治療前血清膽紅素均>171.1μmol/L,凝血酶原時間均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均<40%,血清HBeAg與HBV-DNA陽性,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標志物陰性。急性重型肝炎2例,亞急性重型肝炎21例,慢性重型肝炎37例。按患者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臨床分型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兩組患者均予以相同的常規基礎性治療,包括輸注新鮮血漿、人血清蛋白、能量合劑及凱西萊針等。對照組給予拉米呋啶(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100 mg口服,1次/d,療程1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甘利欣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個月。1個月后改口服甘利欣150 mg,3次/d,連用至谷丙轉氨酶 (ALT)、谷草轉氨酶(AST)正常后停藥。
每3天記錄1次臨床癥狀及體征;肝、腎功能,血尿常規、電解質;采用ELISA法進行乙肝病毒免疫學標志物檢測,用藥前后各測1次;采用PCR法進行HBV-DNA定性檢測。
①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肝功能TBiL、ALT、AST、PTA恢復正常。②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肝功能TBiL、ALT、AST、PTA等指標下降在50%以上。③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無變化或惡化,肝功能TBiL、ALT、AST、PTA指標未達上述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采用SPSS 11.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效率為9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6.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臨床分型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肝功能變化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或 P<0.05)。 見表 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不同程度出現口干,面紅,視物模糊,排尿困難,常于2~4 h后可自行緩解。
重型乙肝是在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肝病毒攜帶狀態基礎上發生嚴重肝功能損害,患者不僅炎癥持續存在,反復發作,而且病程較長,病情較重,多伴肝臟纖維化;病情繼續發展,則會發生肝硬化、肝癌等。該病病情兇險,病死率高,嚴重威脅人們健康[3]。臨床主要表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進行性凝血酶原活動度下降,出現不易消退的大量腹腔積液,難以糾正的電解質紊亂,常會因肝腎綜合征、肝肺綜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嚴重感染而死亡。病理變化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肝細胞大塊壞死或亞大塊壞死或橋接壞死及碎屑狀環死。本病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大量研究證明HBV在體內持續復制而誘導機體產生強烈免疫反應致使肝細胞大量炎癥壞死是其主要發病機制[4]。故而采用抗病毒治療尤為重要,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可降低機體病毒載量,緩解過強免疫反應,從而減輕病情。抗纖維化治療包括抑制和去除致病因子,保肝對癥、恢復肝功能和抗纖維化,控制其進一步發展[5]。拉米呋啶是一種治療乙肝的新型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通過競爭性抑制HBV-DNA聚合酶及參與新的HBV-DNA鏈合成過程以終止新鏈合成,從而抑制HBV在體內的復制,使ALT復常和血清HBeAg轉陰,從而有效減緩肝臟纖維化。胥平[6]的研究顯示對重型乙肝患者,若出現HBV-DNA陽性,消化道癥狀較重,黃疸迅速上升,有免疫超敏現象存在時,可用拉米呋啶抑制病毒進行治療。張龍琪等[1]報道拉米呋啶在綜合治療基礎上,可使多數慢性重型乙肝患者隨著HBV-DNA復制水平被抑制,臨床癥狀、體征和肝功能有明顯改善,顯著提高生存率。已經被公認為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復制,使大多數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轉氨酶恢復正常。甘利欣的主要成分是18α體甘草酸二銨鹽,是第一、二代甘草提取物甘草甜素片、強力寧注射液的替代產品,具有強親脂性,能保護D-氨基半乳糖(D-GaLN)造成的肝細胞損害,消除氧自由基,并能抑制磷酶A2活性、前列腺素E2形成,保護肝細胞膜溶酶體的穩定性。本組研究結果示,觀察組有效率為93.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66.7%,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肝功能變化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可見兩藥物合用能迅速抑制乙肝病毒復制,減輕肝臟炎癥反應,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恢復肝臟功能。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x±s)
[1]張龍琪,劉春燕,施柏年,等.拉米夫定治療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療效觀察[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6,18(2):134.
[2]中華醫學會傳染病寄生蟲病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試行)[J].中華傳染病雜志,1995,13(4):241.
[3]董九香,葉慶斌,孫友華.血漿置換與拉米夫定聯合治療慢性重型乙肝的療效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8,21(4):420-421.
[4]葉維德,鐘振義.肝炎學大典[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6:243-246.
[5]張偉廣,宋曉飛,張月銘.拉米呋啶聯合苦參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標志物32例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8,17(1):30-31.
[6]胥平.拉米夫定聯合強的松龍治療乙型慢性重型肝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09,18(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