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廣州醫學院荔灣醫院中醫科,廣東廣州 510170)
原發性高血壓己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誘發因素[1-2],我國目前已有逐年遞增且年輕化的趨勢[3-4]。祖國醫學在高血壓治療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平穩控制高血壓,改善高血壓癥狀,鞏固先天之本,祛濁化瘀,保護靶器官,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5]。2007年10月~2008年10月,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原發性高血壓3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所選取病例為本院中醫內科門診患者,均為輕度高血壓:收縮壓 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90~99 mm Hg。患者血壓持續升高,經改善生活行為后血壓仍未獲得有效控制者。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 17 例,女 19 例,年齡 36~78 歲,平均(58.4±11.2)歲;病程3.2~13.0 年,平均(6.4±1.8)年;平均血壓(151.0±8.3)/(94.2±3.6) mm Hg;對照組 30 例,其中,男 16 例,女 14例,年齡 35~76 歲,平均(52.1±13.1)歲,病程 3.0~15.0 年,平均(8.0±1.2)年;平均血壓 (152.8±5.2)/(96.2±3.5) mm Hg。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WHO/ISH的高血壓診斷標準[6],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的高血壓癥候診斷標準。
符合原發性高血壓己診斷標準,并獲得知情同意者,可納入試驗病例。排除:各種繼發性高血壓,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哺乳期婦女,孕婦,精神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
對照組服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每日2次,每次10 mg。治療組基本方:杜仲30 g,桑寄生30 g,天麻12 g,菟絲子30 g,石菖蒲 10 g,水蛭 8 g,丹參 30 g,萊菔子 12 g,決明子30 g,牛膝18 g,鉤藤12 g(后下)。 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 ml,上、下午各服100 ml,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所有患者在服藥前須停用其他降壓藥至少1周。
1.5.1 中醫癥狀的觀察及評分:按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列出的癥狀分級量化標準,結合臨床中所見主要癥狀(眩暈、頭痛、腰酸、膝軟、心悸、失眠),每項按輕、中重分別計 2、4、6 分,次癥(氣短、耳鳴、口干、便秘)每項按輕中重分別計1分、3分、5分,治療前后逐項詢問觀察,計算并記錄評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及兩組間癥狀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服藥前后平均血壓比較(x±s,mm Hg)
1.5.2 血壓測量:使用標準汞柱血壓計坐位測血壓3次,取平均值記錄結果,每周3次。
癥狀療效評定標準[7],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改善,癥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癥候積分減少不足30%。血壓療效標準[7],顯效:舒張壓(DBP)下降10 mm Hg或以上并達到正常范圍;有效:舒張壓下降雖未達10 mm Hg但達到正常范圍,或較治療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達正常范圍,或收縮壓(SBP)較治療前下降30 mm Hg以上,須具備其中一項;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療效比較,兩組眩暈、頭痛、腰酸、膝軟、心悸、失眠、氣短、口干、便秘等癥狀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組眩暈、頭痛、腰酸、膝軟、心悸、失眠、氣短、口干、便秘等癥狀顯效率及對照組上述癥狀顯效率比較見表1。治療組癥狀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治療組顯效29例,有效6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2%;對照組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兩組治療后的平均SBP和DBP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有統計學意義;但兩組間治療后的平均SBP和DBP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對照組應用降壓藥后出現頭痛3例,踝部水腫5例,心悸3例;治療組未見不良反應。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中醫學雖無高血壓的病名,但根據其癥侯特點應屬 “眩暈”、“頭痛”、“中風”等病的范疇。其發病機制多由風、火、痰、瘀、虛引起,周仲英[8]認為病理機制為肝風痰火升騰,沖激氣血,或風痰入絡,氣血郁滯,或心脈瘀阻。病位多以心、腦、肝、腎為主,好發于中老年人,且近來有年輕化趨勢: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工作壓力大,情志失調,飲食失節,恣食肥甘厚味,致形體肥胖,痰濁中阻,脾陽不振,心血虧虛,腎精不足,清竅失養,從而出現血壓升高。其發病過程緩慢且具隱匿性,若早期不及時調治,延誤病程則發為本病。其證型特點多以痰濁血瘀,腎氣不足為主。朱研等[9]也有從痰瘀互結,痰瘀阻絡方面的理論研究,于向東等[10]經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痰瘀互結證發病率居第二位,原發性原發性高血壓己早、中、晚每一階段都可能存在痰瘀阻絡的病理變化,痰瘀阻絡是原發性原發性高血壓己的證候演變規律之一。韓學杰[11]認為高脂血癥是原發性高血壓最常見伴隨癥狀,痰濁是其生化物質基礎,瘀血與血黏度,血液流變及微循環等密切相關。治療上以固腎滌痰化瘀為法,方中以杜仲,桑寄生,菟絲子為君,調補腎中陰陽;天麻,鉤藤,萊菔子熄風化痰降壓,丹參專入血分,活血祛瘀生新;水蛭除具破血逐瘀,止血作用外,更具補腎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水蛭有抗血小板凝集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為臣;牛膝引血下行,決明子入肝經除風熱,益腎精,通便化濁,有降壓降脂作用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調補腎精,祛痰化濁,活血化瘀,通絡降壓之效。全方以杜仲、桑寄生、菟絲子之平補,丹參、水蛭之通散,牛膝、決明之靜降,體現了“動靜結合”,“通補互濟”的組方原則,且療效確切,既可控制血壓,排除隱患,又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生存質量,確為標本兼顧之法。
[1]李玉瓊.健康教育對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和療效的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35):14-16.
[2]董亭方,趙化勇.抗高血壓藥物臨床應用體會與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1):101,122.
[3]譚麗,景玉芝,樊立坤,等.健康教育在高血壓防治中的重要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2):128,134.
[4]海日古麗·卡德爾,陳曉霞,依力哈木.高血壓患者用藥處方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87.
[5]肖聞宇,黎樹權,劉新燕.社區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調查及健康教育干預[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9):107-108,111.
[6]林金秀,吳可貴.1999 WHO/ISH年關于高血壓治療指南[J].高血壓雜志,1999,7(2):97.
[7]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77.
[8]周仲英.周仲英臨證經驗輯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40-42.
[9]朱研,韓學杰.原發性高血壓己從痰瘀論治的理論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10):890-891.
[10]于向東,崔軍.從絡論治高血壓的理論探討[J].中國臨床康復,2003,24(7):3364-3365.
[11]韓學杰.高脂血癥(痰瘀互結證)是冠心病心絞痛的始動和誘發因素[J].中華綜合臨床醫學雜志,2003,5(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