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王繼珍
近十年來,北京市肺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居眾癌之首。據記者了解,2007年,其發病率已達53.36/10萬。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肺癌均已成為威脅北京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第一殺手”。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肺癌的發病現狀令人堪憂。作為一名醫生,支修益教授因著對生命的熱愛,把防癌健康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支修益教授的搜狐博客上,其標題下方的八個宋體小字揭示了他的職業特點:“拒絕煙草,遠離肺癌。”支教授笑著說,自從2003年年初來到宣武醫院并成立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之后,他所在的科室便成為了醫院的第一個無煙科室。多年來一直專注于控煙與肺癌防治研究的他,始終保持著對專業執著不變的追求和鉆研,以及對醫學事業的滿腔熱愛。
支修益從小學習成績優秀,愛好廣泛,才能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兒時身體不好,五六歲時還得過急性肝炎。除自身體弱外,他的母親也患有慢性腎炎、高血壓等疾病,“從我記事兒時起,家里兩個大抽屜就全都是藥品。”正是由于幼年經常與醫生打交道,使他逐漸對這個能夠解除病痛的職業充滿了好奇與向往。
1978年,支修益如愿考上了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大學期間,他求知若渴,總是早起晚睡地學習醫學基礎課程。寒暑假中學同學聚會,大家互相交流時,其他沒有學醫的同學談起大學生活時都說“過得很輕松”、“周末、假期經常外出旅游”等,而支修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鉆研解剖、組織胚胎和病生理學等學科,對此,他并不覺得失落。他說,正是大學期間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才使后來的臨床工作深深受益。

臨床實習時,支修益來到了北京朝陽醫院。基礎知識扎實的他在臨床實踐中如魚得水,也使他更加熱愛醫生這一職業。他說,在臨床實習的兩年里要輪轉許多科室,他最喜歡急診室,即使輪轉到其他科室了,他也經常晚上跑去急診科當志愿者,在實踐中向急診醫生學習如何搶救急重癥患者。支修益說,一個生命在第一時間得到積極、果斷、正確的醫療救助,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減少患者致殘、死亡率。急診學科涉及多病種、多學科,是最能鍛煉年輕醫生的科室。“如果現在讓我選擇第二專業,我就選擇做急診科醫生。”支修益說。
1983年大學畢業后,支修益被分配到地處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的北京結核病醫院 (現北京胸科醫院)。該院當時是國內最大的胸外科培訓基地,支修益滿懷喜悅地去醫院報到,決心做一名優秀的胸外科醫生,可是報到時他卻被告之被分配到了放射科。如同被澆了一盆冷水,支修益的心剎那間變得冰涼。年輕氣盛的他一賭氣,竟告訴醫院主管領導,除了胸外科他哪個科室也不去,然后就跑回家不去上班了。支修益說,當時放射科主任謝寶嶼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胸部放射診斷專家,年近六十歲的謝教授十分喜歡他,因為放射科已經17年沒有進一個大學生了,謝教授興致勃勃地帶著他參觀正在建設中的科室新址,儼然把他當成了重點培養對象和接班人。后來幾經周折,支修益終于如愿以償地去了胸外科工作,他每當提起這段經歷時,便流露出對謝教授的感激與歉疚之情。
正是由于對胸外科的熱愛和工作機會的來之不易,支修益來到胸外科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由于當時科室就他一個年輕醫生,其他年長的高資歷醫生都主動指導他,熱心幫助他。支修益在胸外科一病區負責30張床位,從首診病人到病歷書寫,從每天上臺參加手術到臨床治療,在著名胸外科專家仇欣蓀和林美云教授的精心指導下,他開始了為期五年的、嚴格的胸外科住院醫師培訓。在科室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支修益進步迅速,他幾乎每天都在手術室里度過,每個月參加近30臺肺外科手術。
在學校時就顯露出管理能力的支修益,在工作中再次表現出了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并因此被醫院領導看中,擔任了臨床科室行政職務。他先后擔任過胸外科團支部書記和醫院團委副書記,后來醫院遴選臨床檢驗科主任接班人,支修益又被醫院領導選中,計劃于1986年派他到日本學習臨床檢驗。出國前,支修益在北京市科技干部進修學院出國人員培訓中心學習了半年英語,并通過了國家出國人員英語考試,考取了90分的好成績。然而,此時的支修益卻對回國后是否離開胸外科臨床而從事臨床檢驗行政工作產生了動搖。他反復思考,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說:你最想做的就是一名胸外科醫生,而不是檢驗科主任。于是,已經臨近出國的支修益毅然謝絕了醫院領導的安排,放棄了出國進修的機會,并表示他不愿意離開胸外科臨床。
1988年,支修益來到北京朝陽醫院進修普外科,并特意去了外科重癥監護病房進修半年,因為當時他所在的醫院胸外科沒有設立重癥監護病房,所以他有意主動學習別人的經驗。進修結束回院后,支修益便向醫院領導建議并協助建立了胸外科重癥監護病房,同時作為胸外科第一位輪值主任在重癥監護病房工作了半年。此前,他還參與組建了醫院胸外科肺癌化療病房,同國內著名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和胸外科建立了合作關系,堅持每星期一到腫瘤醫院參加肺癌綜合門診。鑒于支修益對醫院學科建設的貢獻,醫院領導再次把他作為梯隊干部培養。時任結核病研究所所長的李拯民教授和老所長嚴碧涯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結核病專家,多次找他談話要他調任衛生部全國結核病中心辦公室主任,而且還將安排他到荷蘭進修結核病一年。可是“結核病”畢竟不是支修益喜歡的專業,他還是難以割舍對胸外科和肺癌防治事業的熱愛,于是他第二次拒絕了醫院領導的好心安排。
作為一名年青的胸外科醫生,支修益渴望自己在胸外科專業領域更快地成長,他再次展現出了極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支修益聯系了北京市各大醫院的中青年胸外科醫生,成立了“首都中青年胸外科醫師學術沙龍”,并以學術沙龍的形式定期組織專題學術研討,同時聯合“北京呼吸內科青年醫師沙龍”和“北京放療青年學者沙龍”,開展了一系列的肺癌診療專題研討,為北京肺癌多學科綜合治療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目前擔任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和北京胸外科學會主任委員的支修益,提起已有16年歷史的“首都中青年胸外科醫師學術沙龍”時自豪地說,當年的沙龍成員目前全都成為了北京各大醫院胸外科的學科帶頭人,也是北京胸外科學會的骨干力量。
隨著在肺癌研究領域的不斷深入,支修益意識到,如果要專業地做肺癌研究,還需要一個更好的“專業環境”,他所在的結核病醫院重點專科畢竟是結核病。面對幾家醫院向他伸出的 “橄欖枝”,支修益最終選擇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因為宣武醫院張建院長當時明確表示會全力支持他成立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竭盡全力為他創造一流的工作條件和研究環境。然而,對于北京結核病醫院來說,也十分不情愿放走一位這么出色的人才。因為早在1998年,支修益就當選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府特約監察員,后來還擔任了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醫藥衛生工作委員會委員、農工黨北京市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和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當時,北京市委統戰部和農工黨北京市委主委陸道培院士推薦支修益擔任駐會副主委兼秘書長,由于這個職位必須脫離臨床工作,便被支修益婉言謝絕了。聽說支修益要調到宣武醫院,北京市衛生局領導和結核病醫院領導都勸他留在醫院繼續工作,并說如果他不走,將考慮安排他擔任醫院一級的行政領導職務,這已經是第三次讓他“做官”了!但支修益再次謝絕了各級領導的安排。
工作調動不順利,支修益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于是他選擇了出國學習。2002年4月,支修益到美國邁阿密大學癌癥中心學習了半年。2002年10月回國后,他就直接被借調到了宣武醫院擔任胸外科主任,并在首都醫科大學徐群淵校長和宣武醫院張建院長的大力支持下,開始籌備組建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支修益的執著終于打動了原醫院領導,時任北京市衛生局局長的金大鵬也出面協調,在肺癌中心成立的前兩周,支修益終于正式調入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雖然離開了培養他近二十年的結核病醫院,但是支修益仍在心里深深感激多年來支持、幫助著他的老領導和老同事。
28年來,支修益在肺癌臨床診斷、治療前臨床分期、肺癌規范化診療、早期肺癌微創外科手術、圍術期管理及多學科綜合治療領域,特別是在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和高齡肺癌患者外科手術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和術后輔助化療、非小細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療和多學科綜合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我國著名胸外科專家趙志文和李世業教授的精心指導下,支修益成為了一名出色的胸外科醫生,近20年嚴格的胸外科醫師培訓和上千臺肺癌手術的臨床實踐,使他能夠從容地處理各種胸外科疑難病癥。
作為肺癌臨床治療專家,支修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Ⅲ期非小細胞肺癌術前新輔助化療和術后輔助化療的臨床多中心研究,以及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結合電視縱隔鏡和電視胸腔鏡在可手術肺癌患者術前臨床分期多學科臨床研究。2009年,他聯合美國舊金山大學醫院肺癌中心共同成立了中美肺癌臨床研究協作聯盟(CCTC),并完成中美第一個肺癌臨床多中心研究項目。近年來,他又致力于積極建立并推動基因檢測指導下的肺癌個體化治療模式,在給肺癌患者帶來最大臨床獲益的同時,也相應減少了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過度治療。
作為衛生部臨床路徑審核專家委員會胸外科專家組組長和衛生部肺癌規范化診療專家組組長,支修益積極倡導并推廣非小細胞肺癌的規范化診斷治療,在全國建立了肺癌臨床多中心協作研究網絡;近兩年,他分別在北京解放軍305醫院、河北保定和邯鄲地區醫院、黑龍江佳木斯腫瘤醫院和內蒙古赤峰醫院成立了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協作中心,積極推廣控煙與肺癌防治和規范化診療模式。
肺癌診療中心自2003年啟動以來,在短短的七年內發展迅速。支修益在發展科室的同時更致力于學科建設,他策劃發起了 “中國肺癌南北高峰論壇”,全國各地的著名肺癌防治專家共聚一堂,為肺癌學科發展各抒己見,為肺癌防治事業獻計獻策。至今,該論壇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成為我國肺癌防治領域的品牌論壇。支修益還積極申辦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連續六年舉辦“全國肺癌診治新技術新進展學習班”,為全國中青年胸外科醫生和肺癌醫生提供了掌握新技術、學習新知識的學術平臺。為加強我國與國外的學術交流,支修益還聯合日本、韓國胸外科和肺癌領域的著名專家,共同發起并成功舉辦了四屆“中日韓肺癌專題研討會”,搭建了中日韓肺癌防治領域的合作框架。
在近30年的肺癌臨床診治中,支修益發現,就診的肺癌患者中80%以上都是中晚期肺癌,已經失去了最佳治療機會。針對此種情況,支修益深深地意識到了癌癥的預防和早診早治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早期診斷可以顯著提高肺癌的臨床治愈率。于是,支修益決定致力于我國的控煙與肺癌防治科普宣傳和健康教育事業。在他的倡議下,中國抗癌協會成立了科普宣傳部,中國癌癥基金會成立了控煙與肺癌防治工作部。作為這兩個部門的負責人,支修益團結我國控煙和肺癌領域的知名專家,積極同國內主流媒體合作,首先從控煙與防癌做起,通過定期舉辦健康大課堂、義診咨詢和媒體訪談等,做了大量的肺癌防治科普宣傳工作。近年來,他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搜狐網健康頻道和人民網衛生頻道參加專題訪談,在《生命時報》和《健康時報》開設了癌癥防治科普專欄,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還和慈銘健康體檢等品牌體檢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給予其技術指導;在健康體檢中及時發現早期肺癌患者,并給予積極治療。
談及肺癌目前的發病率,支修益滿懷憂慮。他說,目前,在我國城鎮居民罹患癌癥的人群中,肺癌已經取代肝癌成為發病率、死亡率排在第一位的癌癥,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占所有死亡人數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現代科學證明,癌癥是可以預防的。肺癌的防治涉及到多學科的共同協作,呼吸內科、腫瘤科、胸外科、放療科、影像科等都有涉及,需要多學科協作和多中心合作。他認為,做好防癌健康教育是臨床醫生的責任。對此,他建議醫生要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做健康科普宣傳,傳播控煙與肺癌防治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