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玲
(佳木斯市水務局,黑龍江佳木斯 154000)
就目前世界的科學技術而言,要在短期內準確預報地震發生的時間、區域及其危害程度是不可能的。于是,人們自然想到要使震區防災減災,只有增加建筑物抵御地震震級標準,同時提高強震區抗震設防的綜合能力便成為必然的選擇。而在建筑物設計方面,是強化計算設計的周到全面、準確無誤主要呢?還是強化有關抗震的一些重要概念進行設計呢?為此,一些建筑結構專家、工程力學專家和地震科學專家認為前者收到的預期效果難以達到;而后者搞好概念設計為實現其目的往往容易一些,于是地震結構的概念設計應運而生。
概念設計是相對計算設計而言的。抗震概念設計是根據有關抗震的一些主要概念進行設計,包括結構方案的選擇、構件造型、構件斷面及配筋設計等。
長期以來,在歷經國內外發生地震造成的各種相同相異災害基礎上,對比建筑物的原型與破壞程度,提出這樣一種看法,對結構抗震設計而言,“概念設計”比“計算設計”更為重要。這是由于地震時的地面運動、結構體系、地基土影響等的復雜性,以及結構計算模型與實際情況的差異,使得“計算設計”很難有效地控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薄弱環節,相反,如果依靠正確的概念來確定效果可能更好一些。針對以上,我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II-89第二章特別強調了抗震概念設計的重要性,并提出幾個重要的抗震概念及相應的措施和規定。
地震對建筑物的作用,表現為使建筑物產生動力反應,它是由地面運動引起的。由于地面運動的復雜性,因而地震作用也是復雜的。特別是地震作用不僅與地面運動有關,而且還與結構體系的動力特性有關。由于結構體系的復雜性,因而地震作用就更加復雜了。
地震作用不同于一般動荷載。一般動荷載對結構產生的效應,雖然也與結構動力特性有密切關系,但荷載本身,即其大小和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是與結構的動力特性無關的。而地震作用則不然,它本身也與結構的特性有密切的關系。事實上,地震作用是一種慣性荷載,首先與結構重量有關。一般來說,結構愈大,地震作用愈大。但也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線性關系,有時適當增加結構重量,反而會減輕地震效應。
眾多次地震災害的情況來看,各類結構遭受的破壞千差萬別,原因復雜,因素很多。概括地說,主要原因是由強度不足、延性不夠、聯結不牢、整體性不強、地基失效所引起的。
對廣大的設計工作來說,“強度”的概念是很強的,是很重視的。但變形的概念,延性的概念卻還沒有受到普遍的重視。事實上,保證主要結構的延性,是防止整個建筑物在意外大震,或罕遇大震不倒塌的關鍵。因為延性好,可以抑制地震作用。如果聯結牢固,結構整體性強,還可以使地震荷載重新分配,不致被各個擊坡,不致因局部破壞而導致整體倒塌。
地基失效使建筑物造成破壞的問題,早已被日益重視。所謂地基失效,主要有兩各種情況:①飽和砂土受到強烈振動時,砂處于離散狀態,如同液體,喪失承載能力;②軟弱地基,嚴重不均勻地基地地震時產生過大變形,嚴重沉陷,特別是不均勻沉降,以及地基滑移和地裂、地陷等情況。毫無疑問,處于這一種情況下的建筑物必然發生深陷、傾斜直至倒塌。顯然,這種震害是不可能靠加強上部結構的辦法來解決的,而應該選擇對建筑物有利的地段為建筑場地。如確保避開可液化的或軟弱地基時,則應著重在地基與基礎方面采取抗震措施,同時也要適當增加上部結構的整體性。
應該指出,由于地震的復雜性及不確定性,單靠提高結構強度來抗御意外地震是不經濟、也是不現實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框架結構有兩種基屈服機制,一種是樓層制(S機制)另一種是總體機制(O機制)。基其余機制均可由這兩種機制組織而成。
樓層機制的特別是強梁弱柱,即塑性鉸只發生在柱端,如圖1。
總體機制的特別是強柱弱梁,即塑性鉸只發生在梁端及底層柱根,如圖2。

圖1 樓層機制(S機制) 圖2 總體機制(O機制)
試驗研究及理論分析表明,總體機制可以耗散較多能量,可避免或延緩倒塌。
選擇主要耗能構件應注意以下條件:它們屈服后的變形,應受到其他處于彈性階段的構件所約束;它不是主要隨豎向荷載的構件(底層除外);有較好的延性和飽滿穩定性的滯回環;它們應在總剛度中占有相當明顯的一部分,但又有相對柔性。因此,主要耗能構件應以水平構件為宜。
對于抗震結構來說,既要重視重視適宜的耗能構件,又要注意保持一定的約束屈服階段,圖3。這樣,可使延性構件充分發揮耗能作用,而脆性構件則仍處于彈性階段,延性與脆性構件的共同工作,可實現一定的總體延性。這對于7、8度地震區是一種較為適宜的方案。

圖3 屈服歷程圖
可以概括為:選擇堅實地基;基礎適當加強;平面立面力求規則;質量、剛度均勻分布,質心剛心重合;結構布局合理,設置多道抗震防線,抗側力構件基本正交;強度、剛度與延性的比例適當;合理選擇屈服機制和耗能構件,慎重考慮構件節點與支座的連接強度;鋼筋混凝土結構要避免過早的剪切、錨固與受壓破壞;合理控制非彈性區域的部位;建筑重量要輕,樓層要矮;樓板的平面剛度大,結構整體性強。
[1]曹宏,李秋勝,李桂青.工程結構抗震[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