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鳳葵
對1961年5月的這次回鄉,我于1984年對王光美有過一次專訪。當時,我對王光美說:劉主席回鄉調查這件事,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中共黨史上,可謂意義重大。作為國家主席,能夠在農村同老百姓朝夕相處,共商國家大事,一住就是44天,這本身就是關注民生的一件大事。王光美認真回顧了回鄉調查的大體經過。她說,這一年的5月3日到5月9日,她和少奇同志在簡陋的故居度過了終身難忘的七天六夜。在那些日子里,她白天隨少奇同志察看炭子沖和附近生產隊的農田,走訪社員家庭,同農民和基層干部促膝談心,晚上則幫助少奇同志整理文稿。在此期間,她還隨少奇同志上墳憑吊了劉家先輩,看望了少奇的同胞姐姐劉紹德。她還談道:這次回鄉,少奇同志看到周圍一些鄉親因大煉鋼鐵拆掉了一部分房子,無房子可住時,便親自主持會議,宣布舊居的陳列不搞了,安排六戶無房的農民進去住,并且不準在鄉的親屬去住。當群眾不愿意去住或有顧慮時,少奇同志便懇切地說:“就當是請你們幫助我看管一下房子,你們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你們不愿意住了,或者有比這舊房子更好的房子,隨時可以搬出來。想長住就長住,想短住就短住,進出自由嘛!”正是因為少奇同志對鄉親們真誠、實在,后來這六戶農民都搬進去了。正是由于這六戶農民居住在這里,才使故居經歷“文化大革命”十年風雨仍得以完整保存。此事雖純屬巧合,但從中可以看出少奇同志體恤黎民百姓疾苦的真切情懷。王光美說到這里,我告訴她當年搬進少奇舊居的農民至今仍在感激少奇主席和她幫助他們度過了那段最困難的年月。王光美笑著說:“看來你們得感謝少奇,否則,重新開放故居的困難就大多了。”接著,她又焦慮地詢問:“現在家鄉的鄉親們是否都有房子住,是否都有飯吃?”
我記得很清楚,這次我和老人還有更深入的對話:
我:少奇同志作為國家主席和中共中央副主席日理萬機,為什么能夠下農村調查44天?44天就是一個半月,而且是住在條件很差的農村基層,是什么原因促使少奇同志下這樣大的決心?
王(指王光美):少奇同志在農村搞那么長時間的調查,目的就是要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少奇同志身在湖南農村,但始終與中央保持密切的聯系,機要員每天將有關的文件、材料及時地送到少奇同志的手中。少奇同志白天在農村調查,晚上經常批閱文件處理國家政務,經常工作到深夜。當時,少奇同志的身體還可以,所以在農村搞調查的時間也適當長一些。
我:少奇同志在湖南農村搞調查期間,毛主席來到長沙,少奇同志與您趕到長沙會見毛主席。請問少奇同志與毛主席會談,您在不在場,他們會談的內容您知道不知道?
王:少奇同志在湖南會談我不在場,事后少奇同志沒有提過會談的內容。少奇同志對保守黨的機密是非常嚴格的。他多次與毛主席單獨會談,從沒有向我提過,而我也養成習慣了,遵守紀律從不過問。
我:我從1979年第一次見到您以后就開始征集少奇同志44天農村調查這方面的歷史資料,很多次到現場找當事人采訪,也寫了一些文章,并且正在參與寫一個電影文學劇本《劉少奇的四十四天》。我記得您和少奇同志的第一個住宿點,是在寧鄉縣王家灣的 “一個萬頭豬場的飼料間”。所謂“萬頭豬場”,實際上里面沒有幾頭豬。當年的房東張紀富還健在,今年已經70多歲了,不久前我還在寧鄉農村見到了他。談起當年往事,他很激動。他說,當年工作人員通知他,上級領導找他談話。他穿過散發著一陣陣臭味的豬圈,站在飼料間門口,看到眼前的少奇同志和您,驚訝不已,難以相信少奇同志和您住在環境這么差的地方。幾十年過去了,張紀富每談起這件事總是動情,說他終生難忘。為什么要住在那里?
王:當時住在那里是為了方便工作。
我:第二個住宿點是長沙縣天華大隊的大隊部,面積不到19平方米,關上窗戶,里面黑乎乎的,條件很艱苦,少奇同志和您在這個大隊部住了18天。很痛心,這個大隊部在“文革”期間已被拆除了。
王:拆除了就不要再建了,也不要修紀念之類的建筑物。
我:另外兩個住宿點一個是炭子沖故居,一個是寧鄉縣委會議室。
王:寧鄉縣委辦公的地方是在一個坡上,那里我的印象比較深。
我: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少奇同志為了深入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還真下了很大的工夫,得來的情況是不是真實的呢?
王:在天華大隊調查的時候,一開始,我們就發現天華大隊黨總支書記彭梅秀不想講真話,做花架子。當時天氣很冷,她來見我們的時候是打著赤腳來的。如果說,你在田里干農活,從田里上來見我們,這在情理之中。但是,你是從家里來的,打著赤腳來見我們,這就有點花架子了。我們心中有感覺,但沒有說她。
我:當時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了解到農村真實情況是很難,但經過少奇同志的深入調查,最后還是揭開了蓋子,了解到農村的真實情況。很多當地的同志和鄉親們正因為深受感動,所以說了實話、真話。
王:少奇同志回鄉調查,找了一些同志談話,與一些同志有過來往,這都是很正常的工作關系。后來,“文革”中有一些同志挨了整,我們想起這些事,心里很不安。
我:當時是在非常特殊時期發生的不幸事件,早已過去了,幸運的是我們黨認真總結了這方面的教訓和挫折。
王:對!我們黨總結了經驗教訓以后,又繼續前進了。現在,我國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形勢很好嘛!
1983年11月27日,“文化大革命”中歷經磨難的王光美,在北京參加劉少奇誕辰85周年紀念活動后,風塵仆仆來到花明樓與鄉親們見面。劫后還鄉,備感幸運和親切,那情景是十分感人的。

1961年5月,劉少奇、王光美與姐姐話別。
這天,陽光和煦,暖風融融。一大早,炭子沖的社員們就在劉少奇故居等候她。上午10時,一輛旅行車在故居門前停下,人們盼望已久的王光美下了車。她身著深藍色長外衣,格外引人注目。“王光美同志回來了!”剎那間,掌聲、歡呼聲從人群中爆發出來。王光美站在人群中間,從容地向大家致意,和鄉親們一一握手。
在鄉親們的簇擁下,王光美朝熟悉的劉少奇故居走去。在故居門前,她迎面第一眼看見了掛在大門上方的“劉少奇同志故居”七個鎦金大字。她停住腳步,久久凝視。這匾額是鄧小平在80高齡時題寫的。
接著,王光美在鄉親們的陪伴下瞻仰了劉少奇故居陳列室。當她走進劉少奇少年時代讀書的陋室時,叫隨行的兒子劉源到父親坐過的桌子旁拍張照片,意思是要劉源繼承父親青少年時代的那種求學精神。當她看到陳列室里一塊匾額上的說明詞說這塊匾是十年動亂中當地的一位炊事員冒著風險保存下來的時,久久凝望著,一種感激油然而生。在劉少奇青少年時代勞動過的碓屋里,她和同來的兒子、女兒一道合影留念,以此寄托對劉少奇的無限懷念。從陳列室走出來,王光美毫無倦意,又和縣、區、鄉負責同志進行座談。寧鄉縣委副書記黃讓泉在1961年劉少奇回鄉時擔任花明樓區委書記。王光美記憶力很好,一見面就握著黃讓泉的手說:“少奇同志回鄉時,你還參加了他召開的座談會呢。”接著,王光美又一一詢問寧鄉縣其他負責同志的身體狀況,并對縣委書記宇慶華說:“你們都是少奇同志的父母官,也是我的父母官,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
當縣委負責同志向她表示全縣的工作距離少奇同志生前的要求還相差很遠時,王光美說:“我一路走來看見社員們都富了,到處都是新房子,大家穿得漂漂亮亮。這當然要歸功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好路線、好政策,今后只要大家忠誠地執行黨的路線和政策,形勢還會更好。”
下午3時,王光美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來到劉少奇母親的墳地掃墓。王光美在婆婆的墳上插上松枝,并三鞠躬。返回炭子沖后,王光美將要告別鄉親們去韶山參觀。這時群眾越聚越多,把王光美簇擁在中間,都不想讓她走。王光美被眼前的情景感染了,激動得淚水順著臉頰往下流淌。隨行的寧鄉廣播站記者給王光美遞上了話筒。王光美飽含深情地說:“我今天回來了。沒有機會同全縣人民一一見面,現在,我通過縣廣播站向大家問好,祝你們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說完這些,王光美才離開炭子沖。鄉親們一路相送,直到王光美乘坐的汽車消失在視野里,才停下腳步。
1988年11月23日,王光美來到了湖南,住在省委招待所。11月24日,是劉少奇90周年誕辰紀念日,也是劉少奇同志紀念館舉行開館典禮并為劉少奇銅像揭幕的大喜日子。這天,王光美陪同國家主席楊尚昆參加了全部紀念活動。當栩栩如生的劉少奇銅像屹立在寧鄉的大地上,展現在觀眾面前時,王光美的眼睛又一次濕潤了。這是王光美第三次回到花明樓。
1993年11月24日上午,王光美和女兒劉愛琴、女婿沃寶田、兒子劉丁、兒媳艾新琦等在湖南省、市、縣領導的陪同下,第四次回到了花明樓。她首先來到劉少奇的銅像前,恭恭敬敬地獻上花籃,深情地向銅像三鞠躬,然后親切地對陪同領導和鄉親們說:“少奇同志離開我們20多年了,今天是他的95歲誕辰,我應該回家為他祝壽!”在這里等候已久的鄉親們,見王光美回婆家來了,熱烈鼓掌,爭相和她握手,歡迎她再次回到老家。王光美參加紀念活動后,接著參加了在花明樓舉行的 “劉少奇經濟思想研討會”。在會上,她建議:“把這兒(指劉少奇紀念館)作為一個探討和研究少奇思想的場所,這也許會對今后建設我們強大的中國有更多的積極意義。”
1998年11月24日,大型文獻紀錄片《劉少奇》開機儀式暨紀念劉少奇同志100周年誕辰紀念活動在花明樓舉行。在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王茂林、省委副書記鄭培民等省、市、縣領導的陪同下,王光美第五次回到花明樓。她從劉少奇銅像廣場門樓前拾級而上,一步一步地走到劉少奇銅像前,獻上了花籃。長長的廣場蹬道兩邊,擠滿了人。人們不約而同地鼓掌,歡迎老人回家。王光美揮手向鄉親們致意。
午飯后,王光美在晚輩的攙扶下,沿著田間小道,再一次來到婆婆的墳前。按照家鄉的風俗,王光美脫下外套,獻上一束青翠的松枝,畢恭畢敬地向婆婆墓三鞠躬,然后深情地對隨行的晚輩說:“我來花明樓,應該來拜婆婆,因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媽媽。”接著,她滿懷深情地回憶起1961年和劉少奇一起上墳祭奠婆婆的經過。她說:“那天,我們跟他在山林里走,他說想找找母親的墳墓,結果找了一圈沒有找到。母親逝世的時候,少奇不在家,所以墳建在哪里不知道。少奇說:‘問問李強同志 (時任湖南省公安廳廳長),他可能知道。’為什么?因為毛主席回韶山看望母親的墳墓,也是李強同志陪的。他了解這里修建墳墓的特點。果然,我們在李強同志的帶領下,找到了母親的墳墓。”“我們在找母親墳墓之前,事先沒有準備。到了那里,李強同志臨時折了一把松枝遞給我,我就明白了。我把松枝交給少奇,少奇把松枝端端正正放在墳墓上。我跟著他一起在墓前三鞠躬。當時,李強同志說:‘是不是把墓修一修?’少奇說:‘不要修。這里是山坡,將來搞綠化,在山上種樹都可以。如果今后有什么公共設施要從這里經過,去(平)了也沒關系。’少奇同志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對處理他母親墳墓的問題明確表了態:不要重修,也不要影響建設。”
2003年11月23日,王光美第六次,也是生前最后一次回到花明樓。她是來參加 “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05周年暨花明樓德育園開園儀式”活動的。湖南省和長沙市及寧鄉縣的地方領導熱情接待了王光美一行。幾年不見,王光美滿頭銀發,明顯有些老了,但精神還算好。她來到劉少奇的故居,周圍群眾熱烈地鼓起掌來。在故居大門前,她看著故居門匾上 “劉少奇同志故居”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深情地說:“小平同志寫的。”進入故居院內,在正堂屋門口,王光美拉過兒子劉源在門口合影留念。進入正堂屋,看到陳列著的劉少奇當年的照片,她調侃兒子:“這是你還是你老爸?”進入自己1961年曾住過的臥室,她東摸摸,西看看。陪伴她的工作人員提醒說:“您在這兒住過呢!”王光美馬上回答:“對,對,住過幾天。”在婆婆的臥室里,王光美邊走邊頻頻點頭。最后,她站在婆婆的像前,向工作人員示意要拍張照片。來到橫堂屋,或許是想再找回一些當年的記憶,或許是因為年事已高,需要休息,王光美坐在長條凳上喘喘氣。兒子劉源指著陳列的1961年父親與老百姓座談時拍下的照片向母親介紹:這個是成敬常,這個是王升萍……王光美一一點頭。當她在照片中看到自己時,眼神中流露出的是感慨和一言難盡的滄桑。在橫堂屋的長條凳上,她拉著兒子劉源合影,隨后和陪同的地方領導親切交談并合影留念。
當天下午,王光美離開花明樓返回北京。行前,鄉親們對她依依不舍,期待她在2008年劉少奇誕辰110周年時再回老家看看。但他們沒有等到這一天,2006年10月13日,一代傳奇女性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