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學博
對于那些已經沒有機會看到的經典版本的經典話劇,“網播”版本著實解決了這一困擾,現在我們再想去看人藝老版本的《茶館》、第一批主創人員上演的《戀愛的犀牛》,恐怕也就只有通過網絡這唯一的手段了。
不久之前,話劇圈里出了個不大不小的新鮮事——北京人藝首次對實時演出劇目進行網絡全程直播。借助門戶網站的網絡直播,話劇《關系》在人藝實驗劇場上演的同時,除了現場的200多名觀眾之外,還有數萬名觀眾也在同一時間欣賞了這部作品。一時之間,話劇的網絡直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熱烈討論。
從首次話劇網絡直播的反饋看來,這次網絡直播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主創人員及通過互聯網觀看話劇的網絡觀眾都對網絡直播非常滿意,另外,其宣傳效果也著實可觀,據說在直播當時5萬觀眾同時在線觀看,這恐怕是任何一部劇場話劇都沒有產生過的巨大影響力。
話劇《關系》的導演、演員等多位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表示,這次試水“網絡直播”確實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但是作為一種趨勢,話劇理應擁有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而不僅僅局限于現有的傳統形式。基于這種思路,采用網絡傳播的方式,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人藝作為老牌話劇品牌,這次卻成了勇于嘗試“網絡直播”的第一個,更見其果敢和魄力。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關系》的海報。
在選擇網絡直播的形式之前,曾經有一些質疑的聲音:網絡直播會在某種程度上削弱觀眾對現場觀看話劇的熱情,甚至分流本來就已經不太客觀的話劇欣賞群體,影響到話劇演出的銷售,對此,網絡直播直接而有力地證明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在線網絡直播同步進行的觀眾觀賞民意調查顯示,通過網絡直播對話劇產生了濃厚興趣的觀眾占絕大多數,很多觀眾都表示,有了此次網絡觀賞經驗,以后將會考慮到現場去觀看話劇。
事實上,這也符合了推動者的初衷。話劇市場最近幾年的發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日漸火爆,但是大多數話劇是基于娛樂和時尚元素的內容,而具有長期積淀魅力的經典話劇正在逐步淡出觀眾的視線。通過網絡直播,可以拉近話劇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產生互動效應,讓更多觀眾對其有所了解,從而走進劇場感受話劇的魅力。
雖然互聯網視頻點播業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網友所支持,但是通過互聯網直播觀看話劇,恐怕還是少有的嘗試。能夠在第一次試水中就取得如此的效果的確很成功,試水只是第一步,借助網絡,話劇這種藝術形式,已經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嚴格說來,網絡直播的話劇并沒有對其藝術形式產生改變,話劇還是話劇,只是觀看的方式不同了,就好比酒還是原來的好酒,但是換了瓶子之后,會不會有啥味道上的變化呢。
其實在話劇的網絡直播中,所有產生的變化最后都可以總結為一點,那就是觀看的人更多了。好在觀眾們看網絡直播的話劇不是圍坐喝粥,不用擔心分享的人太多會影響到自己那一份的質量。
從網絡觀眾的留言反饋來看,網絡直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熟悉話劇演出的觀眾應該有所了解,話劇最大的魅力,是來自于舞臺與觀眾之間近乎于零距離的交流方式,這使觀眾可以現場感受到演員在舞臺上所散發出的強大張力,使觀眾可以置身于戲劇當中,這才是其精華所在。基于此,借助互聯網的視頻直播要遜色不少。對于這一點,網絡直播的推動者似乎也有所考慮。
主創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網絡版的話劇本身就是話劇演出的精簡版,是為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其內容,而對于希望得到更多現場感受的觀眾,這種形式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如此看來,網絡直播是讓多數人可以“試用”一下,“嘗過”之后再真正“購買”。網絡直播其實不能算是話劇傳播的一種渠道,而是把話劇產品打成了小包裝的“小樣”。
如果套用物理學的思維方式,話劇作為舞臺上的一種藝術形式,經過多個環節的傳遞之后,到達受眾面前時,其內容和藝術含量都會有所損耗,而這樣的損耗應該怎樣彌補?
從廣義上看來,網絡視頻播放的業務可以承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而上面所提到的損耗問題,也存在于所有的藝術形式之中。有專家認為,能否解決好網絡視頻傳播中藝術性與網絡化兼容的問題,是藝術表現借助網絡傳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問題上,筆者認為網絡直播不一定只會使視頻轉播內容的藝術性衰減。事實上,正是由于網絡轉播所產生的距離感,也就更容易使制作者在拍攝技巧和手法上加以運用,從而產生一定的彌補,當然,這也只是彌補而已。與網絡傳播帶來的廣泛普及效果相比,網絡視頻傳播給藝術形式造成的損失理應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我們更應關注的是網絡所蘊含的巨大生產力。
舉例而言,郭德綱的德云社能夠達到今天的火爆程度,網絡視頻在其中的推動作用絕對不容忽視。
現如今,沒聽過德云社相聲的人稀有程度已經和沒吃過豬肉差不多了。但是,真正又有幾位觀眾是肯掏幾百元、上千元去聽天價相聲的?其實大部分聽相聲、喜歡相聲的觀眾,最直接的獲取渠道就是通過網絡。各大視頻網站間轉載的段子再經朋友之間口耳相傳,造就了德云社和傳統相聲今天的火爆。德云社之后,相聲段子如雨后春筍一夜之間蔓延網絡,同樣是劇場藝術,同樣是傳統藝術,相聲能借助網絡傳播獲得成功,誰又能說話劇就不能呢?

網絡直播話劇的新形式使網友與話劇“親密接觸”。
面對新的形式,網絡直播的話劇吸引了大量觀眾的“圍觀”,但是實事求是地說,這其中“跟風”的比重頗大,新鮮事物有其天然的生命力,而當事物不再新鮮,其吸引力便有可能大打折扣。話劇市場上的繁榮仍然是要依靠娛樂內容為市場有力的牽引力,“網播”版本在推廣中蘊含的含金量一時之間恐怕還難以有效轉化成直接效益,但是對于視頻點播類服務而言,“網播”話劇卻為業務推廣開辟了新的藍海。
從一開始簡單的視頻轉載到拍客橫行,再到現在許多準專業人士精心制作的視頻短片分享,視頻類服務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強大,而對于廣大受眾需求的不斷擴大,話劇這種頗為“有文化”的藝術形式也極有可能成為廣大網友新的興趣訴求點。對此,筆者有切身體驗,對于那些已經沒有機會看到的經典版本的經典話劇,“網播”版本著實解決了這一困擾,現在我們再想去看老人藝版本的《茶館》、第一批主創人員上演的《戀愛的犀牛》,恐怕也就只有通過網絡這唯一的手段了。另外一方面,更為可觀的是,網絡中還蘊含著巨大的商業空間,老郭的大型單口相聲《濟公傳》曾被優酷網進行連續8天的網絡付費直播,每個IP每場收費10元。由此來看,話劇賣網票也不是不可為之,其效果則可能是一箭多雕,其前景究竟如何,我們共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