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益蘭,朱克儉,李勇敏,蔡 美,荊 珍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腫瘤科,湖南長沙 410006)
本研究以裸鼠人大腸癌細胞肝轉移模型為研究對象,探索中藥健脾消癌方防止大腸癌術后肝轉移的作用機理,現報道如下。
健脾消癌方由黨參、薏苡仁、莪術、石見穿、七葉一枝花等組成,按有關工藝流程制成濃度為2.1∶1(即1ml水煎劑含2.1g生藥)的水煎劑備用。
BALB/C-nu/nu裸鼠40只,雌雄各半,4~6周齡,在SPF條件下飼養。瘤株采用人結腸癌細胞株LoVo。
于無菌條件下將裸鼠置于保溫床上,用2.5%戊巴比妥鈉(40mg/kg)腹腔注射麻醉裸鼠。從腹部左側2.0cm~2.5cm切口進腹,切斷脾胃韌帶,將脾臟完全顯露于腹腔外。用100μl微量注射器從脾臟上極進針,深度 1.0cm以上,每只裸鼠注入105HCCC(LoVo 細胞)懸液 50μl,注射時間 1min,出針后即用95%酒精稍浸濕的棉球輕壓止血,并殺死可能外滲的腫瘤細胞,5min后結扎并切斷脾蒂,移除脾臟,3~0絲線單層間斷縫合腹壁。
隨機選取8只裸鼠按手術常規操作,打開腹腔后再縫合,作為假手術組;其余裸鼠按以上方法制成大腸癌模型,將造模后裸鼠隨機分成模型組、西藥組(5-fu+CF)、中藥組(健脾消癌方)3組,每組8只,雌雄各半。各組于造模后第3天開始給藥,健脾消癌方按42.8g/kg的劑量給藥,灌胃體積為20m1/kg,每天1次,每6d后停1d,共8周;西藥組動物腹腔注射5-Fu和 CF,劑量給藥分別為 0.13g/kg、0.026g/kg。用生理鹽水配制5-Fu和CF的給藥濃度分別為13mg/ml和2.6mg/ml,給藥體積為10ml/kg,每天1次,共5d,第29天再重復1次。
1.5.1 肝轉移情況 肉眼觀察:動物死亡后或存活超過60d處死后,迅速打開腹腔,仔細觀察肝臟有無轉移結節、轉移結節分布狀況、數量、大小等,挖出各個轉移癌結節并稱癌結節和肝臟重量,同時觀察胃、腸、胰、肺等臟器有無轉移。形態學檢查:動物死亡后或處死后,將每只小鼠的部分肝臟和大腸標本以10%福爾馬林固定、石臘包埋切片、HE染色和光鏡觀察。
1.5.2 血清VEGF測定 各組于第4周時,眼眶采血約1ml,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VEFG濃度。
2.1.1 肉眼觀察

表1 各組肝轉移發生情況
經脾內接種HCCC細胞后,模型組及中藥、西藥組裸鼠肝臟表面多數有多發性轉移結節,中藥、西藥組肝轉移結節較模型組少,轉移癌結節數、癌重和癌重/肝重,中藥組與模型組比較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0.05),西藥組與模型組及西藥組與中藥組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肝表面轉移結節主要位于肝葉邊緣和肝葉臟面,胃、大腸、小腸、腸系膜、肺等臟器均未見轉移結節,提示健脾消癌方能抑制裸鼠大腸癌術后肝轉移。
2.1.2 組織學檢查 光鏡觀察發現,模型組及中藥、西藥組肝轉移瘤為高、中分化腺癌,癌與肝組織境界清楚,癌巢內大片壞死并可見蟲卵鈣化沉積。有癌轉移灶的肝臟壞死不明顯,間質可見少量炎細胞浸潤。未見癌轉移肝臟標本,也可見不同程度的肝組織壞死和肝細胞變性,間質內見炎細胞浸潤,部分肝膽管周圍重度炎癥,小膽管增生、擴張,纖維組織增生,血管擴張充血,表現為較嚴重的炎癥。
由表2可見,造模各組裸鼠血清VEGF濃度均高于假手術組,但中藥組及西藥組裸鼠血清VEGF濃度均低于模型組,提示健脾消癌方能降低大腸癌術后肝轉移模型裸鼠血清VEGF水平。

表2 健脾消癌方對大腸癌術后肝轉移模型裸鼠血清VEGF濃度的影響
大腸癌是人類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大腸癌近5年生存率始終在50%左右,有近一半患者術后出現復發和轉移,肝轉移是大腸癌最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多年來,我們運用健脾消癌方治療大腸癌術后及中晚期大腸癌患者,均取得較好療效。臨床觀察提示,中藥健脾消癌方配合化療能降低大腸癌術后的復發轉移,延長生存期,同時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增強患者的免疫功能,并降低癌胚抗原的含量,具有良好的臨床運用前景。
腫瘤持續性生長和轉移需要新生血管的形成。在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影響因素中,最有效和特異的因子就是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研究表明,VEGF除可誘導血管內皮細胞產生蛋白水解酶、間質膠原酶等促進血管生成外,還可提高血管通透性,促進血漿蛋白、纖維蛋白原外滲導致腫瘤間質水腫,為腫瘤浸潤及轉移提供條件。許多類型腫瘤患者血液和尿液中存在VEGF,且其水平增加與腫瘤轉移率增高和患者預后不良有密切關系。
本實驗結果顯示,在組織形態學方面,各用藥組未見顯著差異。中藥組、西藥組肝轉移結節較模型組減少,轉移癌結節數目、癌重和癌重/肝重,中藥組與模型組比較,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健脾消癌方能抑制裸鼠大腸癌術后肝轉移。中藥組裸鼠血清VEGF表達低于模型組血清VEGF表達,其差異具有顯著性,可能是健脾消癌方抑制大腸癌術后肝轉移的原因之一。
我國的中藥資源豐富,進一步篩選開發高效、低毒廣譜的抗轉移藥大有可為。腫瘤轉移的機制頗為復雜,中藥抗轉移的研究還需要從不同方面、不同層次、多個靶點來進行。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中藥抗腫瘤轉移的研究將會取得較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