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芳
財政部日前披露2009年的財政收支:1-12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執行初步統計數為68477億元,比上年增加7147億元,增長11.7%。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5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9.8%;非稅收入8962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尤其是國內消費稅增長85.3%,這得益于去年對成品油稅費改革和卷煙消費稅政策調整后的增收。
于是就產生了一個令人不解的問題,在大幅度推進巨額經濟刺激計劃的情況下,財政收入何以不減反增呢?各國政府在金融危機后的表現均是依靠財政投入,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并且不同程度地運用財政資金實現國有化。其后果是造成不同程度的財政赤字。
中國表面上也不例外,財政大量投入,以“山西煤改”為代表的“國進民退”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而且中國以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帶動地方超過9.2萬億的投資,但即便是在需要大量財政支出的情況下,中國的財政收入依舊出現了急劇增長,并且比2008年增長9.8%,超過GDP增長1.1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增長快過GDP增長,表明政府享受了經濟增長的大部分成果。與此同時,國民收入增長份額占GDP增長份額的比重下降,這導致國民沒有多余的錢用于消費。在出口回升慢,投資的邊際收益逐漸下降的情況下,沒法啟動消費就無法啟動增長。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隨著各國經濟的L型U型V型復蘇,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會逐漸增加,中國的出口會進一步穩步回升。而投資方面,原本并不需要擔心,但巨額經濟刺激計劃大量依賴銀行體系的資金,而且為了短期內促進經濟,風險監管放松,可能在未來形成巨額的銀行呆壞賬。
因此繼續依靠投資驅動的經濟增長將是不可持續的。中國必須意識到政府投資的邊際收益不斷下降的事實,以及未來來自銀行體系的風險。也就是說中國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以維持未來的增長。而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進行出口,造成的是積累大量美元儲備的外部失衡。
不管是出于防范未來的銀行風險,還是推動未來的產業升級考慮,都需要增加消費這一頭以獲得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對這一改革的方向并沒有多大異議,但對于如何擴大消費增加內需,卻是各有說法。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不包括大幅度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不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當然也存在政府將大量增加的財政收入用于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例如老百姓的教育、醫療以及養老方面的負擔。但問題是,這種情況并沒有發生。
這樣一來,作為擴大內需主力的消費者一是收入增加緩慢,二是后顧之憂未能得到解決,注定無法進行大量消費。當然,企業部門的消費如果能夠增加,同樣有助于增加消費擴大內需。遺憾的是,2009年營業稅增長18.2%,企業所得稅增長3.2%,這限制了來自企業方面的消費。
上述問題已經揭示了未來改革的方向,除了進行經濟的結構性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擴大服務業范圍和規模,解除各類管制之外,針對增加消費擴大內需的問題,必須增收和減負并重。要增收,政府就不應該繼續維持與民爭利的政策,而是應該大幅減稅,以及提高個稅起征點。
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并不會影響政府從個人所得稅中獲得的份額,例如在2009年提高個稅起征點后,個人所得稅還增長了6.1%。同時,減稅有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這不僅有利于擴大這一部分人群的消費,同時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當然,除了降低稅收負擔外,還應該進一步鼓勵增收。
鼓勵增收有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是允許勞動力能自由流動,因為勞動力自發選擇可以實現人力資本的有效配置。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遭遇了戶籍制度的阻礙,因而極大地增加了交易費用。破除戶籍制度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將是推動增收的關鍵。
總而言之,財政收入增加對中國經濟而言并非好消息,而要獲得未來的可持續增長,必須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這需要一方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另一方面減輕老百姓的負擔。減稅和放開戶籍是增收的關鍵,財政支出傾向于社會保障是減負的關鍵。兩者需要并行方能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作者為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