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小澤掌握著民主黨的命脈,也在左右著日本未來政治大局。
在日本,人們都知道媒體不喜歡小澤一郎,一有風吹草動,不論是“革新”或是保守,媒體總拿小澤說事兒。這次,盡管2月3日東京地方檢察廳已決定不起訴小澤一郎,但媒體對他仍然不依不饒,似乎非置之死地而后快。
此前,小澤的前秘書石川被捕。據石川供述,他從小澤一郎處領取4億日元購買土地,但卻未將這筆錢記錄在2004年度政治資金收支報告書中。而這件事,石川說曾報告小澤,獲其同意。有鑒于此,檢方內部開始積極進行偵查。
本來,一年以來,日本檢察當局對小澤一郎采取周邊突破方法,連續逮捕了小澤三名現任或前任秘書,以期查明小澤一郎是否有違《政治資金規正法》。不過檢方承認,他們無法證明小澤與其各個秘書的違法行為之間存在“共謀”。
對此,小澤乃至民主黨都松了一口氣。但是,此間媒體并未放松對小澤的“圍剿”。例如《讀賣新聞》在2月7日社論中說,即使檢方“不起訴”,但這并不能證明小澤完全沒有嫌疑。據這家報紙2月7日公布的調查,認為小澤一郎應辭去民主黨干事長者占74%。
回顧去年秋天民主黨眾院選舉大勝,迄今未及半年,日本輿論已發生重大變化。據2月7日《朝日新聞》公布的調查,內閣不支持率已達48%,支持率降至41%。而同日《讀賣新聞》的調查也與此接近。應該說,小澤去留問題,是觀察日本政局走向的關鍵。
在日本政界,只要說“最高實力者”,那么日本人肯定知道這是指小澤一郎而非鳩山由紀夫。這是因為,盡管小澤表面上只是民主黨干事長,不參與政府工作,但他卻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決定預算、立法、人事等政治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此外,如何發放國家政治津貼,也由他個人包辦。
我們知道,去年民主黨大勝,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小澤一郎的選舉策略與戰術。盡管他不招媒體喜歡,但仍然可利用其雄厚資金、豐富的人脈及巧妙的競選策略,爭取了農民、廣大無特定支持政黨的中間層支持。可以說,民主黨能有今天,鳩山能坐上首相寶座,都與小澤一郎密切相關。
今年夏天,日本參院面臨換屆選舉。按照日本法律,參議院議員每屆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目前參院議員人數為242人,這就是說,今年7月,各黨將爭奪其中半數121席。目前,民主黨在參院有115席,距離半數的121席還差6席。對于民主黨來說,今年夏天如想獲得單獨半數,小澤的力量不可或缺。
但是,民主黨現在遇到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日本輿論要求小澤一郎辭職呼聲很高,假如小澤指導缺位,黨內擔心夏天參院選舉無法獲得半數,而慰留小澤,也有可能失去選民支持,最終還有可能輸掉參院選舉。
在日本政壇,小澤一呼百應、一言九鼎。他還敢“對抗”美國,把海上自衛隊從海灣撤回。他過問的法案,可在國會輕易通過。但不論小澤如何威風,他對媒體與檢察廳這兩個機構卻從來不敢小覷。
筆者記得,自90年代初以來,日本媒體從來沒停止敲打、“教訓”小澤,對此,小澤不論擁有何等權勢,但對媒體只能笑臉相向。
至于媒體為何對小澤不依不饒,有人說,這與小澤木訥、不善言辭有關。其實,日本媒體認定小澤政治就是金權政治,即“以權力交換金錢,再以金錢獲得權力”,這與其恩師田中角榮如出一轍。假如小澤這種模式可以橫行而無人阻攔,那么即使民主制度之下,也會造成勝者通吃的局面。所以,日本的媒體認為,“敲打”小澤,是他們履行監督職責的一部分。
在日本,另一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機構就是檢察廳。這次,負責偵查小澤一郎的是東京地方檢察廳特別搜查部,該搜查部成立于1947年,位于東京中央合同廳舍6號館。這是一個特殊機構,擁有獨特偵查權,不受任何行政機構約束。他們不論對哪個政治人物進行偵查,政治家也不敢說三道四。該廳人員均穿便服,負責偵查政治家貪污、大型偷稅漏稅、經濟案件。前首相田中角榮就是被該機構起訴訟上法庭的。
小澤一郎讓民主黨尷尬,但小澤一郎并不尷尬。可以說,小澤掌握著民主黨的命脈,也在左右著日本未來政治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