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國乒的“直通模式”雖然讓人看到了一些公正、公平選拔的“影子”,可是與國外真正意義上的選拔體制相比,怎么看都像是一場“秀”。
正當舉國上下喜迎虎年春節之際,中國乒乓球隊全體將士卻在揮汗苦練,全力備戰即將開始的第二站“兵發莫斯科”世乒賽選拔賽。對一些年輕隊員來說,這或許是脫穎而出、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但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公平的“直通模式”卻隱藏著很多玄機,遭到諸多質疑。
國乒“直通”究竟是中國體育選拔制度的一次革命,還是一場“秀”?
為何不能更公平?
再過一周,“兵發莫斯科”第二階段比賽將全面展開,與第一階段一樣,只要能獲得冠軍,選手就可直接獲得參加莫斯科世乒賽的資格。
其實,對于國乒眾選手來說,這一選拔制度似乎已經十分熟悉了。從2006年不萊梅世乒賽時起,“直通模式”成為中國乒乓球隊的一個傳統。然而,這些年過去了,真正能夠在這種模式下誕生的黑馬屈指可數。比如,在去年年初的橫濱世乒賽前,通過“直通模式”殺出一條血路的張超雖然穩獲了一張世乒賽入場券,可最終他連單打的機會都沒有得到。而在“直通模式”下慘敗的王勵勤卻通過教練組的“綜合評定”,以“欽定”、“保送”的方式參加了世乒賽。頓時,網上質疑聲一片,“既然用了‘直通的選拔方式,那就不該留什么余地,教練手上留著的那幾個所謂‘綜合評定的名額,實際上就是給那些老將吃了顆定心丸。這讓‘直通變得毫無意義?!笔聦嵣?持這種態度的網友為數不少,他們覺得乒球選拔制度改革不夠徹底,讓人覺得不夠公平。
如今,又一年過去了,當國乒又一次迎來世乒賽的選拔時,有關方面又不失時機地推出了“×××杯兵發莫斯科”比賽。規則與以往幾乎一樣:本次乒乓男女隊隊內選拔共分三個階段,前一次比賽的冠軍將不用參加隨后的直通賽,產生優勝者后,排名積分第九、第十的隊員將遞補參加選拔賽。世乒賽最后兩個名額將由教練組綜合評定。
看到這樣的“條款”,一位國乒隊內的小隊員在私下里也忍不住告訴記者:“年年這么搞,真的沒意思。你想想,讓我們跟國家隊絕對主力競爭,那有戲嗎?盡管也可能出現像張超、許昕這樣選手,可這樣的隊員能有幾個?再說了,就算我們打出來了,參加世乒賽了,教練組會給我們多少上場機會?”當時,記者還以為那只是小將的牢騷而已,但一位業內人士從更深層次上給予了解讀,觀點與那位隊員幾乎吻合:目前,國乒男隊和女隊的主力隊員都有四五個,因為他(她)們是絕對主力,實力本來就稍強一些,參加大賽的經驗顯然要更豐富一些,讓這些隊員與那些小將對抗,勝率至少在60%吧。那也就意味著,在五個主力隊員中,將會有三個主力隊員通過“直通模式”選拔直接獲得大賽的入場券。那剩下的、意外落馬的兩名主力隊員剛好可以利用教練手中預留的兩個“綜合評定”名額搭上“末班車”。所以,選拔賽打來打去,歸根到底依然是那些老面孔。當然,在選拔賽上也偶爾有例外,比如去年年初的張超、這次選拔賽上的許昕,可這樣的“黑馬”即使去了世界大賽也難有作為,因為如果是團體賽,他們很難有上場機會,即使能上場參加的基本上都是雞肋場次的比賽;如果是單項賽,他們一般很難獲得參加單打比賽的機會。
由此,記者不由想起以往國乒選拔隊員參加奧運會和世乒賽時種種“綜合評定”的做法。記得雅典奧運會前,孔令輝入選奧運會消息公布的當晚,全國媒體的關注程度不亞于打一場新聞大戰。當時,中國乒乓球隊公布奧運雙打名單,孔令輝/王皓入圍,王勵勤/閻森落選,國內媒體一片嘩然。很多人認為,那次國乒艱難的抉擇已經遠遠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并沒有體現出“公平、公開、公正”的選拔標準,而是摻雜了更多的人為因素。更加讓球迷們失望的是,幾個月后在雅典奧運會的賽場上孔令輝/王皓這對“奇兵”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實力,早早輸給了瑞典一對老將,成為賽場上的看客。
在一年前的橫濱世乒賽前,狀態平平的王勵勤接連輸球失去了“直通”機會,可是最終他還是有驚無險順利地獲得了參賽資格。當時,很多人質疑,這對年輕隊員也太不公平了。國乒既然在搞選拔賽,為什么還要為失去參賽機會的老將提供“參賽證”,為什么就不能全部以比賽選拔的方式產生所有的參賽名單?當時記者曾帶著這些疑問采訪了體育界的一位老專家,他卻“理直氣壯”地告訴記者:如果直接按循環賽前五名出線,萬一主力隊員落選怎么辦?也許你覺得“內定”對其他選手不公平,問題是你要什么,像我們國家參賽就是奪金牌為國爭光,所以必須保證能出成績的人出去,否則領導、教練負不起責任。試想一下,讓劉翔參加選拔賽,可能嗎?如果他兩槍犯規怎么辦?所以我們通常的做法常常是公開選拔與領導專家拍板相結合的方式?!皺M濱世乒賽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在世界大賽中第一次使用無機膠水,所以教練員心里肯定都沒有底,這種情況下多派幾名老隊員是有必要的,因為那幾個‘直通的年輕隊員到了世乒賽的賽場上究竟表現怎么樣,誰都不能保證!”這位專家給出的解釋似乎也有幾分說服力。表面上看,這是中國乒乓球隊的“幸福煩惱”,可實際上這已經成為整個中國體育選拔體制所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
選拔制度飽受爭議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選拔制度飽受爭議。在歷屆奧運會上,中國在許多項目上具備了奪金的實力,有些優勢項目甚至可以說不論是派誰去都可以奪冠。究竟讓誰去奧運會?這本來是個簡單的命題,但是當這個再平常不過的問題和中國特色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就不那么簡單了。除了乒乓球外,像女子舉重、男子舉重、女子摔跤、女子柔道,跳水、體操、羽毛球等,每逢奧運會開賽之際,參賽名單便陷入“難產”。
回首過去,在每個奧運年里,奧運戰場尚未拉開大幕,一場場“選拔”的戰斗便提前打響。運動員們所代表的省份為了一張入場券,或明爭,或暗斗,爭得你死我活。因為其中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各個省市的體育局都要制訂各自的奧運奪金指標。而全運會的金牌數量也會因此大受影響。在隊伍內部,各個教練員的執教前途、獎金分配又都與此直接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講,奧運前的這場戰爭來得更為慘烈。
每每到了這個敏感的時刻,名單里外的人選都成了媒體關注的對象,猜測、辟謠、內幕消息、獨家披露……不一而足。早早得以公布的項目,也最早獲得了一份安寧。而那些仍然徘徊在名單邊緣的運動員,在外人看來,他們在一只腳踏進奧運賽場的同時,另一只腳還懸在半空,他們的命運,或許也會因為這次重大的決定而產生截然不同的走向。
進入名單者,或許再進一步就能拿到奧運金牌,從而高官厚祿風光無限;而那些落選者,或許就此名落孫山一蹶不振,生活變得困頓不堪。記得當年雅典奧運賽場,江蘇女子陳艷青奪得了女子58公斤級金牌,這是當屆奧運會中國舉重第一金,舉國歡騰。而在萬里之外的遼寧朝陽,在奧運參賽資格中落敗的孫彩艷則神情黯然:“本來應該是我在那兒比賽,這塊金牌也很有可能是我的。但現在跟她(陳艷青)比,她在天上,我在地下。”在一個人風風光光地登上領獎臺時,又有多少人在底下暗自垂淚。
很多體育迷依然會記得在六年前的奧運會舉重賽場,悲情英雄占旭剛那迷茫的眼神和痛苦的表情:比賽剛剛開始15分鐘,占旭剛就帶著3個“紅鴨蛋”離開舉重臺。這位志在衛冕的漢子看著一個又一個昔日手下敗將輪番競風流,而自己卻第一個被淘汰也忍不住熱淚盈眶。而李宏利,那個出征前最后一刻拱手把自己奧運參賽資格讓給占旭剛的小伙子,坐在廣東的家中又該作何感想?誰又該為占旭剛的慘敗負責?
那么,為什么成績好的選手卻參加不了比賽,成績稍差的卻能搭上末班車,說到底還是“綜合評定”的苦果。記者還清楚記得當時采訪李宏利時,他那憤怒的眼神:“看完比賽一下子覺得特難過,奧運之前,許多媒體說只要占旭剛能舉起360公斤就去雅典,其實他最后舉起來的是355公斤,但這對他來說就算360公斤了,可我的成績是370公斤啊!那時還說隊里根據測驗賽定名單。測什么了?這話就是說給媒體聽的。我們從來就沒比過,他跟王國新練他的,我跟陳文彬練我的,最后一宣布名單,是他不是我,就這么簡單。”
就這樣,一個優秀運動員的巔峰期在相關方面“綜合評定”下被揮霍了。為此,他甚至不得不再等四年,可是四年后一切都有了太多的變化,結果在北京奧運會上李宏利僅獲得了一塊銀牌。
奧運會的舞臺是寬廣的,其精神是高尚而圣潔的,它為所有的參賽者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張揚個性的機會,但同時它又是狹隘的,因為它永遠只為很少一部分人提供這個機會。當一份名單幾經波折最終產生時,也必然是各方斡旋各方妥協的結果,具體到某個隊員的入選或者落選,原因可能最簡單,也可能最復雜。再以跳水隊的選拔方試為例,國家隊選手必須參加五站選拔賽,比賽結束后取運動員表現最好的三站積分,加上教練組的綜合評定確定最終奧運人選??墒窃谶@五站比賽之中,世錦賽和世界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的,而“教練組的綜合評定”,也并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標。最終遴選出來的隊員,你能說是公平,還是不公平?從2006年德國不萊梅世乒賽起,作為中國體育的排頭兵,中國乒乓球隊在選拔機制方面率先做出了改革,推出了“直通模式”,記者當年在去德國采訪前還專程前往北京采訪了“直通不萊梅”的比賽,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當時,記者在比賽現場聽乒羽中心的領導劉鳳巖侃侃而談,他聲稱,采取這樣的方式是為了增加透明度,讓選手按實力晉級。事實果真如此嗎?這些年過去了,國乒選拔來選拔去,“直通”比賽以后又搞了許多次,為何我們幾乎看不到有作為的新人,看不到讓人眼睛一亮的新面孔?
何時與國際接軌?
當我們在虎年春節前,看到乒乓國球手們為一個世乒賽名額殺得天昏地黑時,而最終又未必能獲得公平對待時,很多人感慨不已。為什么中國體育的選拔制度就不能夠與世界徹底接軌呢?
在歐美一些國家,通常都是運動員出錢請教練幫助自己訓練和參加日常比賽,運動員只有經過選拔賽才能取得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包括奧運會的比賽。運動員取得成績后,國家會給予其一定的資助獎勵。平日里,運動員的主要收入取決于他們在商業比賽中的成績,在比賽中所獲得的獎金歸其個人所有,因此他們永遠不可能發生“教練克扣獎金”的丑聞。同時,更加讓中國運動員羨慕的是,競賽制度非常發達的體育大國都有一套完善的奧運選拔體系,每個運動員都在同一個標準下,憑實力取得奧運參賽資格,名氣與以往的成績完全不在選拔范圍之內。
選拔賽的第一法則就是公平,在這方面,美國人做得最好。據了解,在美國人們可以在電視里看到所有奧運項目的選拔賽,并且全都是直播,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透明而清晰,只要有能力的選手在預選賽中勝出,就去參加奧運。為此,世界田壇巨星“飛人”劉易斯、“女飛人”瓊斯就曾在他們各自的巔峰時期,被鐵面無情的選拔制度剝奪了奧運田徑參賽資格。試想,如果是在中國這種情況會發生嗎?據了解,美國采用的是社團管理型的體育管理體制,中央政府除對有關體育社團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外,不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體育社團依靠市場手段可以基本滿足經費需求。因此,美國的奧運選拔完全以市場化方式運作,以商業賽事的形式,給予任何熱衷且愿意投入的協會、社團以平等的競爭機會。同時,美國奧運選拔還做到了有法可依?!稑I余體育法》是美國奧運選拔工作的重要依據,美國奧委會作為唯一的監管機構,對奧運選拔工作進行全面監督。
與美國一樣,澳大利亞的體育選拔制度也深得人心。比如,當年“飛魚”索普也曾在六年前的選拔賽中險些失去其最強項男子400米自由泳的奧運會參賽權,而且他本人對此沒有半點異議,只是后來他的隊友主動將機會讓給了他,那是后話了。據了解,澳大利亞奧運選拔的最突出特點是層層選拔,由各基層體育協會、各院校、各俱樂部,而非各級政府,為國家隊、奧運會輸送人才。有的還用法律、法規的形式,將選拔標準固定下來。作為體育強國,澳大利亞主要由澳大利亞體育學院承擔其參加國際大賽的運動員的選拔和訓練工作,其經費大部分來源于聯邦政府撥款。得益于其院校型的管理體制,每當奧運會來臨時,澳大利亞就會組織一次類似“校內運動會”形式的全國奧運選拔賽。按照規定,無論名氣多大,無論以往在奧運會上如何輝煌,無論是不是世界冠軍和世界紀錄保持者,均一視同仁。
在日本,以體操男隊為例,日本體操協會將根據選手在當年的選拔賽和國內大賽上的積分排名,來確定最終參賽選手名單?!斑@與中國體操隊相比,不知要合理多少倍!”當年,一位落選雅典奧運會的中國體操名將曾如此感慨。
記得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幾個月里,英國的運動員和教練員將參加北京奧運會選手的選拔賽比喻成中國的長城:“中國的長城又長又陡,但它是可以征服的,我們也必須征服它?!碑敃r,英國的奧運選拔賽在伯明翰的亞歷山大體育館舉行,600多名運動員爭奪奧運會的入場券。英國人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進行奧運選拔,是因為在伯明翰,既可以保證足夠多的運動員參加比賽,又可以使公眾看到一場高水平的奧運資格賽。以現有的技術手段,借助輿論和媒體特別是電視的直播,完全可以使奧運的國內選拔在公平的體育精神面前,通過向公眾的“無遮擋”亮相,展現出更具挑戰性的競爭意義。因為只有在力量與力量的較量、智慧與智慧的角逐中,才能讓觀眾看到體育所固有的道德風尚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世界各國這種金字塔式的奧運選拔方式雖然異常殘酷,但是體現了競技體育運動的內涵,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公眾對爭奪奧運資格的運動員的知情權。歷屆奧運會的體育精神都告訴世人,只有通過運動員自身的努力、良好競技狀態的保持,以及社會大多數人的愿望,世界各國的體育明星才能在賽場上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與之相比,中國體育選拔體制應該好好反思了。當前,國乒的“直通模式”雖然讓人看到了一些公正、公平選拔的“影子”,可是與國外真正意義上的選拔體制相比,怎么看都像是一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