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茹
基坑開挖并進行地基處理后應及時進行下一步工序,否則放置一段時間后經過水的浸泡、冷熱凍融等因素影響,不僅樁間土的承載力會大打折扣,水泥土樁被水浸泡后承載力也會下降,基礎承載力的安全系數降低。不管從技術還是從安全角度都不允許此類事情發生。
某住宅小區由于各種原因,地基處理完后卻放置了一年多,經歷了兩個冬季一個雨季,雖然冬天對地基進行了覆蓋,但寒冷的冬季、多雨的夏季對地基的承載力究竟能產生多大的影響,這是每一個現場負責人思考的問題。
在基槽內隨機抽取了3點~4點,剔除混凝土墊層和碎石褥墊層露出樁間土和樁,再組織設計單位、勘察單位、施工單位等相關單位聯合對基槽進行了現場實地勘驗,根據勘驗結果并結合各部門的共同商議,設計部門給出了處理意見,加厚基礎筏板厚度。
基槽放置一段時間后,各部門處理起來都很為難,因為沒有對樁間土、樁身進行試驗檢測,沒有數據作為依據,只是憑經驗,認為一種理想的狀況,但不可遇見性很多,安全性也存在質疑。
某鋼筋混凝土灌注樁工程,因施工單位失誤,將某一區塊樁的混凝土試塊遺失,或這一區塊樁的混凝土試塊強度離散性較大,無法作出強度評定。此時,往往要求抽樣鉆取樁身混凝土做實體檢測試驗,以此對這部分樁的混凝土強度給出評定。當樁徑較小,樁長較長時,取芯比較困難。此時,質監站、監理單位往往只要求在樁頂標高以下1 m左右范圍鉆芯取樣,并將該芯樣混凝土強度的代表值作為樁身混凝土強度的代表值來處理,并要求設計單位給予簽認。設計人員對此感到困難和費解。《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1]7.4條對芯樣試件截取位置有很清楚的規定:上部芯樣位置距樁頂設計標高不宜大于1倍樁徑或1 m,下部芯樣位置距樁底不宜大于1倍樁徑或 1 m,中間芯樣宜等間距截取。7.6.2條又指出:受檢樁中不同深度位置的混凝土芯樣試件抗壓強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為該樁混凝土芯樣試件抗壓強度代表值。一般來說樁長越長,土質越軟弱,ψc取值越小。可見,一般來說樁頂部分混凝土強度會高于樁底和樁中間部分混凝土強度值,僅抽取樁頂部位芯樣,是不能代表整根樁的混凝土強度的。這樣處理是偏于不安全的,本身做法是無意義的。
地下室底板往往做成梁、板式結構,地下室底板上部板筋放在梁筋上方還是下方,工程界爭論較大。有些要求將板上部筋斜向伸入梁上部鋼筋下方(見圖1),這樣造成了板筋在局部區域混凝土保護層過厚。當遇到主、次梁交接處或交叉梁處時,板筋局部混凝土保護層厚度達60 mm~70 mm的情況,使施工相當麻煩,且板筋綁扎好后看上去如波浪似的。待混凝土澆搗完工后,可能出現板面局部開裂的后果。筆者認為,實際上地下室底板一般厚度較厚,面積較大,和梁形成了一個整體,完全可以將底板上部鋼筋放在梁上部鋼筋上方,既滿足規范對梁、板不同構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的要求,不使樓面開裂,又方便施工,觀感也很平整。當然,如此時能將施工中鋼筋撐腳(馬凳)鉤住板下部鋼筋和板上部鋼筋扎牢更好。

一般小高層住宅常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地基加固,《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4]11.4.3條要求:水泥攪拌樁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檢驗應采用復合地基載荷試驗和單樁載荷試驗。由于水泥攪拌樁是介于剛性樁與柔性樁之間且有一定壓縮性的半剛性樁,樁身強度并不是越高越好。過高的樁身強度對復合地基的承載力提高及樁間土承載力的發揮是不利的。在做水泥攪拌樁單樁載荷試驗實際操作時往往又按剛性樁的要求來處理。再加上試壓時樁頭沒有采用距樁頂1倍樁徑范圍內用厚度3 mm~5 mm的鋼板圍裹(規范有要求),樁頂容易破碎。也就是說,水泥攪拌樁單樁載荷試驗方法和樁實際工作條件有很大不同。單樁載荷試驗僅能夠檢測樁體承載力,不能反映樁體和地基土共同作用關系,試驗結果只能為設計提供復合地基承載力計算參數,不能直接檢測出復合地基承載力。筆者認為應優先考慮和實際樁體受力狀態更接近的復合地基載荷試驗。
以上是筆者對在做具體施工工作中所遇到問題的一些粗淺看法,懇請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1] JGJ 106-2003,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S].
[2] JGJ 94-2008,建筑樁基技術規范[S].
[3] GB 50204-200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S].
[4] 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
[5] 高讓柳.淺析建筑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建筑,2008,34(18):214-215.
[6] GB 50204-2002,混凝土強度檢驗評定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