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城步苗族自治縣地處湘西南邊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古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城,系“南楚極邊”之苗疆。境內崇山峻嶺,溪河縱橫,居住著以苗、漢、侗、瑤為主的少數民族。城南沿江風光帶呈不規則形,規劃地塊控制用地面積為9.87 hm2。基地內部地勢平緩,西北、東部較高。分為沿河地塊和江心洲兩部分。
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重視歷史性、人文性、生態性,打造具有濃厚民族氣息和地域特色,集旅游觀光、文化展示與市民休閑功能于一體的綠色空間。
1)生態優先,兼顧社會、經濟效應。2)因地制宜,尊重原有地形地貌。3)突出民族性與地域性特色,結合苗族傳統民風民俗,增強城市悠久歷史和文脈的展示。
規劃以“城步印象”為主題,將古城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充分融入景觀之中,體現魅力苗鄉“山之奇、水之靈、洲之境、城之韻”,打造城步旅游門戶,展示苗族文化的舞臺(見圖1)。


總體功能劃分為“一心,兩軸,三區”。“一心”指民族廣場。“兩軸”即由崢嶸廣場—隱字聯廊—書法碑林—民族廣場—榮昌閣—展示樓形成的東西向軸線,以及由博物館—民族廣場所形成的南北向軸線。“三區”分別為歷史文化保護區、民族文化展示區、市民休閑活動區(包括老年人活動區、兒童活動區、中心廣場區以及濕地生態景觀區)。
1)沉淀——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文化保護區位于風光帶東部,與已建成的東段風光帶相接,包括北部沿岸地帶、江心洲東部以及小島。規劃以城步歷史文化為主題,將東段古城墻和文化墻向西延續,建設榮昌廣場,并恢復古榮昌橋,修建隱字聯廊、書法碑林,形成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的景觀空間。2)融合——民族文化展示區。民族文化展示區位于風光帶西北部,是靠河岸的狹長地帶,規劃建設民族博物館、手工藝商店、榮昌閣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樓組成的建筑群,結合風光帶表演廣場,向人們展示苗族民族文化。西部規劃酒店,為旅游服務。3)升華——市民休閑活動區。市民休閑活動區位于風光帶西南部,北與民族文化展示區域相望、東同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連。
1)榮昌廣場。作為已建成東段風光帶與現規劃風光帶的連接點,榮昌廣場將連接東、西兩段古城墻,也將作為東、西兩段文化墻的中心節點。廣場入口的牌樓對空間進行界定,周邊利用地形高差做跌水處理,并結合花池,規整中透出嚴謹、變化中透出趣味。2)榮昌橋。榮昌橋位于風光帶東入口——榮昌廣場南側。作為歷史建筑的復原,榮昌橋保留古代風雨橋的基本形式,橋身橫跨沅江南北,氣勢恢宏。下部石器拱橋結合上部木制連廊,連廊以苗族建筑形式為原型,連同橋頭的石鼓雕塑一起形成榮昌橋的民族文化符號。3)文化墻。文化墻以苗族歷史文化為主題,展現苗族五次大遷徙的過程以及苗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化墻設計在延續東段文化墻的形式上予以變化,墻體曲折,浮雕墻鑲嵌于城墻之中,一條流水由榮昌廣場跌水流經景墻腳下,散置的石塊、片石則透露著古樸與自然的氣息。4)隱字聯廊。湖心島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通過廊、亭、水榭、溪流等各種古典造園元素的結合營造曲徑通幽的空間感受,其中連廊是劃分空間的主要元素,隱字聯廊與長廊、亭榭的結合,為景觀增添了一份古城古韻。5)書法碑林。書法碑林借助江心洲與橋體的高差塑石疊崖,書法石碑高低錯落散置于石山之中,與石山上雕刻的書法相互呼應,利用藝術化的護坡展示與城步歷史文化相關的書法作品(見圖2)。
1)民族博物館。民族博物館采用四合院空間組合方式,通過室內外展示結合的方式展示石臼、石磨、草鞋、服飾等生產生活物品。博物館建筑以石材結合木制結構,體現湘西建筑粗獷、質樸的風格。2)手工藝商業街。由民族博物館向西,錯落有致的分布著各種手工藝商店,商業街道中心結合苗族人物雕塑及水景,向人們展示苗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3)榮昌塔。在手工藝商業街末端,由風光帶次入口經過兩級臺階鋪地就到達了榮昌塔,塔高五層,是整個風光帶的最佳觀景點(見圖 3)。


1)鑼鼓廣場。鑼鼓廣場位于風光帶中心軸線末端,分為前廣場與下沉表演廣場兩部分。前廣場設置以苗族動物崇拜為主題的斗牛雕塑,象征城步瑰麗前景。下沉表演廣場以苗寨廣場為原形,廣場結合苗族圖騰文化設置景墻、鑼鼓、刀梯等景觀符號,廣場后部弧形廊架圍合中心表演舞臺空間,向游客和市民提供苗族節慶活動場所。2)兒戲天地。兒戲天地結合圓形水池,色彩鮮艷的池壁襯托出兒童游樂場的童趣。水生植物、荷花種植其中,周邊布置沙坑、兒童游樂設施,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親水及游樂空間。3)康體健身場。江心洲西南補植茂密的樹林作為廣場的背景,不但是景觀的有力補充,也是市民散步健身的場所。4)翠堤春曉。與手工藝商業街隔水相望,水岸邊木制親水平臺結合石塊與水生植物。親水平臺前的竹木水車與對岸的吊腳樓形成對景,打造湘西獨有的河岸景觀空間(見圖4)。
1)歷史文化植物景觀區。結合分區特性,配置松、竹、梅,烘托出城步歷史古韻,入口處則選用色彩豐富的地被植物,形成入口視覺焦點。2)常綠植物景觀區域。利用基地原有茂密樹林,以石榴、紫薇為骨干樹種,給市民提供一個陰涼、舒適的休閑場所。3)人文植物景觀區。以楓香、烏桕等秋色葉植物和桂花骨干樹種為主,打造色彩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4)觀花植物景觀區。中心廣場是市民和游客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此分區主要運用早春開花植物,櫻花、玉蘭骨干樹種,灌木及地被植物則選用色彩艷麗,氣味芬芳的植物。5)濕生水生植物景觀區。以垂柳、桃花、水杉為骨干樹種植物,豐富水生植物,形成優美自然的景觀空間。
以原始標高為主要依據,充分結合現狀地形及用地布局要求進行道路及全區豎向設計。規劃道路縱坡控制在0.3%~2.0%以內。江心洲主要景點包括民族廣場、隱字聯廊周邊根據景觀需求對地形進行挖池堆山的局部改造,以形成微地形,豐富景觀空間。
1)道路組織。區域內禁止車輛通行,按照風光帶現狀特點設置人行步道,并結合商業服務設施的布局和景觀軸的設置構成完整的步行系統。江心洲分為主游道與次游道兩級道路。
2)停車場。社會公共停車場主要設置在榮昌廣場以及商業街北側。共設停車位70個,面積1 052 m2。
主要廣場空間以高亮度的光照明為主,注重燈光色彩統一,突出環境整體氣氛。自然景觀區域以亮度弱的地面燈光為主,注重色彩與環境協調,體現自然景觀自身特質。景觀節點以亮度強的泛光、裝飾燈為主,注重節點內燈光色彩整體統一,各節點之間加以區分,突出節點標志性。
[1] 尹 強.景觀的建構[J].山西建筑,2009,35(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