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宗 榮
淮陰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工程生命前期管理措施在建筑業清潔生產中的應用
趙 靜,宗 榮
淮陰工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本文引入工業生產中的清潔生產概念,提出在工程項目建設生命周期的前期,通過可行性研究、設計招標及設計監理、環境公害辯識、評估和風險防范等措施,從源頭上對建筑環境公害進行管理。
可行性研究;設計招標及設計監理;辯識與評估;風險防范;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概念來源于工業生產領域。過去100年以來,在世界各國經濟迅猛發展的同進,全球的生態和環境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20世紀80年代以后,為了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發達國家先后實行了環保戰略的重大調整,將以“末端治理”為主要內容的污染控制策略轉向以“清潔生產”、“源頭控制”為主要的內容污染防治策略[1-2]。在1992年如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正式將清潔生產定為《21世紀議程》的主題,使之成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模式,在國際上得到了共識[3]。
我國自1993年在上海如開的第二次全國工業污染防治會議上,明確清潔生產在我國工業污染防治中的地位以來,也陸續頒布與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戰備需要[4]。
建筑業與典型的工業生產不同,其所提供的產品,具有與一般固定資產不同的屬性。在生產過程及投入運營后,所消耗的物質資料主要為鋼筋、石子、水泥、黃砂、水及木材等原材料,不直接涉及到化工、能源、鉛、氯汞、橡膠等公眾所熟悉易導致環境與生態問題的敏感性行業,從而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從宏觀管理方面看,目前我國也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及一些省市地方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對施工現場的管理規定,定性地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業對建筑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各種粉塵、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噪聲、振動等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所引起的環境公害未有深刻的認識,所采取的措施尚屬于“末端治理”方式[5]。
實際上,由于建筑工程的體量龐大,生產與管理復雜,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的影響甚至破壞[3]。本文提出,改變建筑業清潔生產中的“末端治理”模式,在工程建設決策與設計階段,就著手進行工程清潔生產的規劃與計劃工作,做好清潔生產的辨識、評估、風險與防范,提高清潔生產設計水平,在工程建設前期,通過系列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工程設計與施工中產生的污染,把清潔生產理念貫穿于工程建設全過程,從源頭抓起,而非僅限于施工階段。
任何一個工程建設項目都有其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命周期。而工程項目的提出、規劃與策劃、可行性研究以至于工程設計,組成了工程項目的前期研究開發階段,這一階段,對工程項目的產生、建設內容、規模以及對環境的影響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這一階段就做好工程項目清潔生產的辯識、評估、規劃與風險管理工作,代價很小,但對建筑工程的清潔生產可以起到未雨綢繆、事半功倍的作用。
站在投資者個人角度,最關心的可能是項目的財務效益。但是作為政府相關部門,則必須對項目所可能產生的環境與生態影響進行評價與論證。除了產業準入、產業核準、落后工藝與設備淘汰等宏觀內容外,還要對項目的土地節約、規劃節能、管理節能、空調暖通節能、用電節能、用水節能、消防節能、交通節能等諸方面均要進行通盤考慮。雖然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清潔生產還缺乏經濟、法律、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但環境保護與建筑節能是大勢所趨。現階段,行政審批部門應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項目申請報告中給出切實可行的節能措施和防治污染的措施,并給出相應的預算及預算資金的來源,論證預算資金到位并實施于環境保護的可能性,提出資金到位的保證措施等。
以房屋建筑施工為例,施工中車輛行駛產生的揚塵占建筑施工總揚塵的60%以上。在路面同樣清潔的程度下,車速越快,揚塵量越大;而在同樣車速的情況下,路面越臟,揚塵量越大。因此,限速行駛和保持路面清潔是減少汽車揚塵的有效辦法 。如果在施工期間對運輸車輛行駛的路面灑水抑塵,每天灑水4~5次,可有效控制揚塵產生,減少揚塵量70%在此,揚塵TSP影響范圍縮小到20m~50m。而限速行駛及灑水抑塵帶來的建設進度的減慢和建設成本的提高在項目建設前期就得到充分考慮的話,實施的可能性和實施的質量就越高。
設計決定了建筑物將來的面貌和使用情況。現階段,我國已普遍要求項目施工圖必須進行節能設計。節能設計可有效減少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的能源投入,從而使其生命周期成本達到降低。
在工程設計階段引入設計方案競賽、設計招投標、設計監理等工作機制[6],規范設計市場各方行為,加大對設計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提高設計在工程項目建設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保證設計水平和設計質量,是降低工程成本,減少建筑業生產對環境和生態影響與破壞的有效途徑。
施工階段基本工藝與可能產生的污染如圖1所示。

圖1
除此之外,在施工各階段還會伴有對原有建筑物的危害、生活廢水、地下降水、高空墜物、震動及對城市交通的影響等環境公害問題。在項目建設前期,利用初始風險清單法,對這些問題進行羅列,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對危害進行評估,分級,擬定防治計劃與費用,對風險進行預測,制定防范措施和費用預算。
我國是世界上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國家,然而重技術輕管理、重施工輕決策與設計的事實依舊存在。引入工業生產中的清潔生產概念,以工程項目生命周期理論為基礎,提出在工程項目建設的源頭把好項目決策、可行性研究和設計關,做好事先規劃與計劃,防范環境風險,以較小代價把建筑施工對環境影響和公害降到最小。
[1]余德輝,魏曉琳.我國清潔生產現狀和發展思路[J].中國 環保產業,2001(6).
[2]孔付卿,張建設.建筑工程的清潔生產技術與措施分析 [J].工程建設與設計,2003(10).
[3]徐德才,單玉川.勘察設計招投標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及建 議[J].中國勘察設計,2006(2).
[4]狄明,姜宏.推廣設計監理勢在必行[J].黑龍江科技信 息,2009(28).
X38
A
1674-6708(2010)28-0122-02
趙靜,講師,主要從事土木工程結構與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