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進
化療是消化道腫瘤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殺滅手術后殘留在機體內的腫瘤細胞,可改善化療預后,提高生存質量和生存率,但化療后的不良反應也較多,其中胃腸道反應和骨髓抑制是其主要的不良反應。5-氟尿嘧啶(5-Fu)聯合運用甲酰四氫葉酸鈣(CF)是胃腸道腫瘤最常用的化療方案,但常引起胃腸道損害及功能障礙。目前臨床上常用預防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止嘔藥、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等難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預防胃腸腫瘤化療所致的胃腸道反應,取得較滿意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在浙江省岱山縣中醫院住院接受化療的60例胃腸腫瘤術后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已行臨床根治術,術后傷口已愈合,且無遠處轉移;腸道功能恢復;常規檢查(血常規、尿常規、生化、胸片、心電圖)均正常。排除肝腎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全身疾病者;發生嚴重消化道出血者;入組前曾行化療者;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精神狀態不能合作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33~70歲,平均(59.3±15.6)歲;胃癌5例,結腸癌15例,直腸癌10例;手術方式有胃癌根治術5例,右半結腸切除術5例,左半結腸切除術7例,乙狀結腸切除術2例,Miles手術8例,Dixon手術3例。對照組30例,男生20例,女性10例;年齡35~70歲,平均 (60.7±13.8)歲;胃癌6例,結腸癌14例,直腸癌10例;手術方式有胃癌根治術5例,右半結腸切除術5例,左半結腸切除術6例,乙狀結腸切除術2例,Miles手術7例,Dixon手術5例。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胃腸腫瘤患者手術后傷口已拆線、恢復口服飲食后行化療?;煼桨笧镃F(江蘇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0.2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靜脈滴注,2h內滴畢,每日1次,CF滴注完后再予5-Fu(江蘇南通精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450mg/m2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靜脈滴注,6~8h滴注完,每日1次。均連續5d。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每次化療前15min和化療藥靜滴完成后予胃復安20mg加入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50mL,連用5d。治療組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半夏瀉心湯治療,于化療前3d至化療第6日予半夏瀉心湯加味(組成:制半夏、黃芩、黃連、干姜、甘草、大棗各10g,太子參、白術、雞內金、焦三仙、延胡索各20g,煅瓦楞30g),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于飯后30min服。
1.3 評價標準 觀察患者化療第5日惡心、嘔吐和腹痛情況。參照CTCAE-3.0版胃腸不良反應評價惡心、嘔吐、腹痛的緩解情況。觀察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2檢驗、F檢驗、q檢驗、t檢驗。
2.1 兩組惡心、嘔吐防治效果比較 見表1。治療組化療后惡心、嘔吐控制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腹痛防治效果比較 見表2。治療組化療后腹痛全部得到控制,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P<0.05)。
化療在胃腸腫瘤綜合治療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但其嚴重的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影響了腫瘤化療患者的日常學習生活以及自我護理的過程[1]。盡管近年來針對化療毒副反應的新藥層出不窮,仍有部分患者在化療的同時發生較為嚴重的消化道不良反應。因此,尋找一種可以有效抑制或緩解化療所致的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成為目前研究的重點。

表2 兩組腹痛防治效果比較 n(%)
中醫學理論中尚沒有關于化療藥所致胃腸反應的記載,但依據其臨床表現可將該證歸屬于“呃逆”和“嘔吐”范疇。根據中醫學理論,認為其病機主要是邪氣犯胃、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致使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如《圣濟·嘔吐》篇載“嘔吐者,胃氣上而不下也”。化療藥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嚴重損傷胃腸道組織,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損導致運化無力、升降失常而氣逆作嘔。故在防治化療所致胃腸反應上應以益氣健脾、降逆和胃為關鍵。由于抗癌藥物多具有火毒之性,極易傷及陰液[2],故腫瘤患者在化療期間多表現為惡心嘔吐、胸腹脹滿、心煩不寐、舌苔黃膩或白厚等痰熱內阻的標實證,又伴乏力、納少、精神萎靡不振等氣血損傷之虛證,故屬本虛標實證。半夏瀉心湯全方中重用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寬胸散結為主;輔以黃芩、黃連苦降瀉熱以和陽;干姜辛開散結以和陰;以人參補虛,大棗、甘草扶正為佐,共奏清寒熱、調虛實、和陰陽、順升降、消痞滿、止吐利之效。諸藥合用,可收益氣健脾、降逆和胃之功效,從而起到防治化療期間以惡心嘔吐為主的嚴重胃腸道反應。
[1]潘宏銘,徐農.腫瘤內科疾病·臨床治療與合理用藥品[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96.
[2]曾寶珠,史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化療致消化道反應27例[J]. 河南中醫,2006,26(8):59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