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宏

2 010年第41屆世界博覽會在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舉行,這是舉世矚目的一大盛事。1910年,中國首個全國性大型博覽會——南洋勸業會就在南京舉辦。盡管南京圖書館的前身江南圖書館當時僅僅成立兩年多時間,如今南京圖書館仍然典藏不少南洋勸業會文獻資料。筆者從文獻學角度對這些文獻予以整理綜述,旨在為人們檢索、研究那段塵封歷史提供較為系統的學術便利。
鴉片戰爭以后,大清國門被迫打開,資本主義在國內發展。參與、舉辦博覽會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此舉逐漸被朝野所認知。光緒二年(1876年),日漸衰敗的清朝首次參加美國“費城賽奇公會”國際博覽會。光緒三十年(1904年),南洋華僑實業家張振勛因捐銀20萬兩,受到慈禧太后褒獎召見。他從繁榮經濟、富國強民角度向慈禧建議在國內舉辦大型博覽會,獲得恩準后被派往南洋先行考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兩江總督端方等人赴歐考察歸來后又向朝廷奏請,在兩江總督署所在地江寧(今南京)舉辦南洋勸業會,“以振興實業,開通民智”①,最終獲得允準。
宣統元年(1909年),朝廷命各省籌劃本省產品參展,并委派南洋新兵督練陳琪為南洋勸業會總辦、農工部右侍郎楊士琪為勸業會審查總長,太仆張振勛為會長,這年三月在丁家橋獅子橋旁設立南洋勸業會事務所,具體負責籌辦事宜。舉辦勸業會計劃耗資100萬銀元,議定除了端方奏折原撥50萬、張人駿續籌20萬外,剩余30萬銀元分別由上海商務代表虞洽卿、南京商會代表秦寅籌墊。
宣統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南洋勸業會在南京隆重開幕,持續時間將近半年,于當年十月二十八日(11月29日)閉幕。主會場設在丁家橋、紫竹林、三牌樓一帶,占地約700畝,全國22個行業、省份等分別設館參展。另外南洋群島的泗水、三寶垅、爪哇、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新加坡等地也組織參展,第一、二、三參考館則展出歐美、東洋等地產品。在參展的百萬件展品(項目)中,經評審共有5269個展品(項目)分別獲得一至五等獎。期間會場總成交額數千萬銀元,客觀上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
南京圖書館館藏南洋勸業會文獻資料相對比較多,主要包括如下七類:
《端忠敏公奏稿》(十六卷),1918年版鉛印本。該稿卷十三中收錄有勸業會倡導和籌辦者、曾任兩江總督的端方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所奏的《籌辦南洋勸業會折》1份。卷十四中收錄有端方在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所奏的《籌辦南洋勸業會折》等2份。端方認為此次辦展應有五大準則:宗旨宜純(富有專業化特色)、范圍宜小(具有集約化特點)、體制宜崇(具有相當檔次)、褒獎宜優(推動品牌化發展)、籌備宜速(實行高效服務)。這對如今的會展業依然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南洋勸業會事務所擬訂出品轉運規則草案》石印本,具體編撰者及發行時間未署。從會展籌辦過程來看,估計大約發行于1909年至1910年初之間,編者乃南洋勸業會籌辦機構。該草案共有10條,包括參與者應提供的所在屬地、機構或個人名稱、參展項目種類與數量、轉運方式與途徑、轉運規則和要求等,旨在進一步規范參與者的相關行為。
《南洋勸業會出品分類大綱》石印本,具體編撰者及發行時間不詳。估計大約發行于1909年至1910年初之間,編者為南洋勸業會籌辦機構。其中內容包括出品分類及其細則,有教育、圖書、科學學藝器械、經濟、交通、采礦冶金、化學工業、土木及建筑工業、染織工業、制作工藝、機械、電氣、農桑、絲業及蠶桑、茶業、園藝、林業之經營、狩獵、水產、飲食品、美術、衛生及醫藥附救濟、陸海軍及其用具與戰品、統計,累計24部86門444類②。實際展品(項目)達百萬件,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南洋勸業會之空前盛況。
南洋勸業會事務所文牘科編輯:《南洋勸業會第一次通告》,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二十五日版鉛印本。其中包括端方奏折,正會長張振勛在開辦南洋勸業會事務所首日的演說辭,會詳稿并批,南洋勸業會事務所簡章及其籌辦期間辦事規則、籌備行案、詳訂各屬物產簡章,南洋勸業會贊(助)會(展)章程,勸興南洋勸業會演說辭、開辦事務所演說辭等,并附《勸業會說略》。
《南洋勸業會審查給獎名冊》,商務印書館宣統二年(1910年)版鉛印本。以晚清著名學者李瑞清為會長、狀元實業家張謇為總干事的南洋勸業會研究會,認真組織700余名專家,利用3個月時間對各地所送的百萬件展品(項目)質量進行審鑒評選,并頒發了獎牌。從中可知評審獲獎項目共計5269個(項),分為五個獎項等級:其中一等為奏獎66個(項)、二等為超等獎214個(項)、三等為優等獎426個(項)、四等為金牌獎1218個(項)、五等為銀牌獎3345個(項)。這五個等級獎勵有點類似如今的國家金質獎、銀質獎、國優獎、部優獎、省(行業)優獎。
南洋勸業會事務所文牘科編輯:《南洋勸業會觀會指南》,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一日版鉛印本。其中包括彩印封面、會場平面全圖,審查總長楊士琦、兩江總督張人俊和前任兩江總督端方像,勸業會事務所全體職員合影等。正文第一至第八節內容分別為:勸業會之緣起及其組織、會場之法規、會場之大觀、各館暨各重要之建設、各專館之建設、招待之設備、游覽之余興、金陵古跡,并附刊《勸業會說略》。從中可見籌辦者事先統籌安排考慮,應是比較全面細致、有條不紊的。
《南洋勸業會游記》(三卷),商務印書館宣統二年(1910年)版鉛印本。其中第一、二卷載有南洋勸業會各展館介紹,分別由商務印書館編輯莊俞(別號我一)、陸費逵(筆名冥飛)、浮邱撰文;卷三為游覽須知,主要向參觀者介紹會場周邊情況以及金陵概況,包括南京山川形勝、衣食住行、鄉土風俗等,旨在為海內外客人提供必要的便利條件。
闕尹、劉昌言等編繪:《南洋勸業會場所圖》(二冊),宣統二年(1910年)石印本。包括上冊17幅、下冊18幅描繪勸業會場館的版畫等。這是會展開幕后用來提供給參觀者的免費贈品,其中所繪場館與紀念冊中的照片基本對應。
徐壽卿編輯:《金陵雜志》,南洋勸業會、勸工場印刷官廠1910年初版本之1918年3月共和書局再版鉛印本。南洋勸業會開幕之際,主辦方還特地出版該書,向海內外來賓比較全面地介紹南京各方面情況。其中除了序文及金陵名勝圖外,主要內容包括:街道志、城垣志、橋梁志、官署志、學校志、會館志、祠祀志、名園志、南朝寺院志、水道志、山麓志、廟宇志、局所會志、試館志、公所志、慈善事業志、古跡志、違警律志、郵政新例志、寧省火車開行志、照相館志、中西菜館志、物產志、社會志、神會志、避諱志、滬寧火車開行志、寧省火車價目志、客棧志、茶館志、風俗志、時令俗例志、好尚志等,最后附有金陵古跡詩志。南洋勸業會的成功舉辦,極大地提升了南京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該書曾于1918年3月、1922年1月再版發行。徐壽卿還在此基礎上編輯出版了《金陵雜志續集》。
主要包括南洋勸業會事務所編輯:《南洋勸業會紀念冊》(共三輯),宣統二年(1910年)版石印本(前兩輯為當年夏月發行,第三輯為當年秋月發行)。其中除了包括當時皇帝、攝政王,以及籌辦者、參會者照片外,還有勸業會場館、展事活動等圖片,大約60余幅。從中可見,當時會場館舍建筑樣式以西洋風格居多,為人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歷史圖像信息。另外還有評審獲獎獎牌、紀念章圖片等。
當時不少報刊都及時報道了這一會展的有關情況。如《東方雜志》從1910年第3期開始連續報道至次年,除有勸業會大事記及續聞外,還刊登了不少重要文件:如端方等人奏折,《南洋勸業會事務所詳訂各屬物品簡章》、《南洋勸業會代訂各省出品協會章程草案》、《南洋勸業會租賃規則》、《稅務大臣擬定南洋勸業會賽物聯單報運暨在會場內分別征免辦法章程》、《勸業會會務紀略》、《上南洋第一次勸業會書》等重要內容;《申報》在勸業會開幕前后,亦連續給予了不少輿論支持;《國風報》當年第14號旬刊上不僅載有勸業會開幕情況,還刊有籌備期間的大事記;《大公報》在當年6月7日、10日還專門發表評論,對南洋勸業會克服困難和阻力而舉辦等贊譽有加。
王漱巖撰:《南洋勸業會雜詠》(二卷),宣統二年(1910年)十二月版鉛印本。其中上卷輯有所吟勸業會紀念塔、場館以及參展物品的詩文137首,下卷則輯有所吟的參展物品等詩文73首。用傳統詩歌吟詠南洋勸業會,此舉實屬難得。
當時有不少名人著述、日記、隨筆,以及當時介紹、游覽南京的文章等。如當時之重要人物張謇的日記等;商務印書館元老莊俞當時除了編撰南洋勸業會中12個展館介紹,還寫下了《元武湖游記》、《秦淮游記》等③;魯迅、茅盾、葉圣陶、鄭逸梅、顏文樑等現代名流也先后參觀南洋勸業會,留下了難以磨滅的人生記憶。鑒于南洋勸業會的空前影響,不斷有人在報端憶寫親身經歷文章。所有這些在南圖館藏文獻均有體現。
柳詒徵等編著:《首都志》,中正書局1935年版鉛印本。其中卷十二《食貨下·工業》等章節就記載有南洋勸業會的相關情況。
江蘇省地方志編委會:《江蘇地方志·大事記》,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其中上冊“1910年(宣統二年)”欄目還刊有南洋勸業會相關介紹。另外《江蘇地方志·商業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以及南京市《鼓樓區志》(中華書局2006年第1版)下冊中,也辟有“南洋勸業會”專記。國內其他一些地區或行業志書中,對本地區、本行業參會情況也有零散記載。
南洋勸業會研究會編:《南洋勸業會研究會報告書》,中國圖書公司1913年5月版鉛印本。其中包括甲、乙、丙、丁四部。部甲(首編)包括本會經過之事實、通告各團體書、簡章、有關展館研究等;部乙(內編)輯有當時速記錄、演講稿、相關報告書等;部丙(外編)輯有當時相關說明書、意見書等內容;部丁(附編)輯有不少補充資料,如江瘦生的《寧緞與杭緞之比較》等研究文獻就頗為難得。因此堪稱該會的重要成果。
一些館藏文史叢書、學術報刊中,散載有南洋勸業會研究、介紹性文章。因篇幅所限,這里暫不逐一舉例了。筆者在此提醒通過互聯網檢索、核對原始資料,不失為獲取文獻信息的途徑之一。
南京圖書館建館史僅次于湖南、湖北圖書館,藏書量亦僅排列在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之后,也是典藏清末民國時期圖書最多的機構之一。由于占據天時地利等緣故,南圖館藏南洋勸業會資料相對比較系統全面,為國內其他一些機構所難以比擬,堪稱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相關文獻資料內容來看,舉辦南洋勸業會是為了盡可能地吸引海內外客商,會展場所還附設有銀行、郵局、馬戲場、跑馬場、球場、體操運動場、大觀園、嬉笑室、照相館、醫院、消防隊,甚至動物園、植物園,定期舉行音樂會、文藝表演、燃放煙火等。會展的舉辦比較好地帶動了周邊商肆、餐飲、旅館業的發展,也可窺見這一官商合辦的歷史性盛會對南京城市發展的影響。
從相關文獻版本屬性來看,隨著西方印刷技術的不斷輸入,傳統木刻版印逐漸為鉛印、彩印所取代。逐漸成長發展的新聞報業,進一步擴大了南洋勸業會在海內外的影響。廣告業因此比較活躍,深化了其舉辦效果。現代攝影術也在當時發揮了較大功用,開始廣泛步入國人的生活視野。《南洋勸業會研究會報告書》等文獻中所蘊含的研究思想和學術氣息,對今人仍然具有許多借鑒意義。
從相關研究資料情況來看,由于以往種種原因對南洋勸業會的研究重視不夠,目前國內尚屬于分散研究階段,以至于人們對南洋勸業會的認識遠不如步其后塵的1929年西湖博覽會。其實無論從歷史地位還是從作用影響來看待,堪稱第一的南洋勸業會都是不可替代的。
從相關文獻典藏保護來看,因為清朝長期腐敗無能,造成國力衰微、民不聊生,南洋勸業會的成功舉辦并不能挽救其覆滅的必然命運。隨著此后社會動蕩起伏,昔日場館早已不存,不少相關文獻散佚損毀。如具體場館建筑資料、百萬件展品(項目)的具體內容與說明等至今殘缺不全,給后人深入開展研究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類似的遺憾和問題是南京圖書館本身所無法解決的。
從文化資源共享角度來看,為便于人們進一步開展學術研究活動,南京圖書館對館藏南洋勸業會歷史內容進行了認真整理,一些重要文獻均收錄于2003年版《中國早期博覽會資料匯編》中④,里面也包括了筆者所提及的上述部分文獻內容。
注釋:
①參見《端忠敏公奏稿》卷十三之第17至18頁,1918年版鉛印本。
②若以南圖館藏《南洋勸業會出品分類大綱》石印本來看,總計分為24部86門444類,但其中缺第283、344、347 類具體內容,而第 113類則重復記有2個不同類別。若以館藏1910年第十二期《東方雜志》第31—45頁所載《南洋勸業會出品分類細則》內容來看,總計分為24部86門444類,但其中缺第283、346類具體內容。故實際展品應分為24部86門442類。
③該兩篇文章分別載自南圖館藏劉家平、周繼鳴主編的《古籍珍本游記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影印本)第二冊之第907—911頁、第1023—1028頁。其中“玄”字系避諱清代乾隆皇帝名而改為“元”字。
④《中國早期博覽會資料匯編》(2003年6月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影印出版)共分7冊,第1至3冊為南圖館藏“南洋勸業會資料匯編”,第4至7冊為南圖館藏“西湖博覽會資料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