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立平
(長沙市第八醫院功能科 湖南長沙 410001)
隨著社會發展,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及環境污染,膽囊疾病發病率逐步增高,并且有低齡化趨勢,它對人類健康影響不容忽視,提高對膽囊疾病診治水平已刻不容緩。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膽囊大小、形態及病變部位,對提高膽囊疾病檢出率有明顯優勢。現就我院超聲在膽囊體檢中膽囊疾病檢出及其超聲表現總結如下。
2008年1~4月在我院體檢中心受檢的2282位體檢人員中檢出有膽囊疾病293例,年齡25~83歲。
儀器使用EUB-500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MHz。受檢者空腹12h以上取平臥位,必要時變換適當體位觀察,清晰顯示膽囊,發現異常者詳細記錄并攝片存檔。
2282位受檢者超聲檢查,檢出患有膽囊疾病患者293例,檢出率12.83%,不同年齡組膽囊疾病患者,其病變類型的構成比例不同,年齡與病變類型的關系見表1。
膽囊結石157例,占53.6%,其中典型膽囊結石或并膽囊炎131例,占44.71%,充填型膽囊結石26例8.93%。
聲像圖表現為膽囊大小、形態正常,膽囊腔內可見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強聲團后伴聲影,體位改變時迅速發生移動,部分病例膽囊壁毛糙增厚,膽囊腔內透聲可。
膽囊正常透聲腔消失,前壁觀呈弧形或半月形中等或強回聲帶,后方伴大片聲影。
聲像圖示膽囊體積大小無明顯異常,大多數膽囊壁光滑細薄,部分囊壁毛糙增厚,在膽囊內壁粘膜上觀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病變,呈高回聲或等回聲表現,形態不一,呈圓形,乳頭狀或不規則,基底窄,部分有細蒂,不伴聲影,不隨體位移動,直徑在2~10mm。

表1 不同年齡組應用超聲檢出膽囊疾病293例的分類[例(%)]
超聲圖象膽囊邊緣清晰光滑,膽囊壁向心性增厚0.7~1.0cm,內部回聲較均勻低回聲,脂餐試驗顯示收縮亢進。
膽囊可儲存、濃縮、排放膽汁,為肝臟正常發揮生理功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膽囊疾病早期大多數無明顯自覺癥狀或只有上腹部輕度不適,易被人們忽視,延誤治療。
膽囊疾病聲像圖表現多種多樣,差異較大。典型膽囊結石或并膽囊炎有一定特征,表現為強光團后伴聲影,膽囊壁毛糙或增厚,易作出診斷。不典型者必須與慢性淺表性胃炎、肝實質彌漫性病變等進行鑒別診斷。超聲檢查對膽囊結石的診斷率97.7%[1]。膽囊息肉超聲顯示為自囊壁向腔內凸起的乳頭狀或桑葚狀高回聲結節。膽囊腺肌增生癥聲像圖為囊壁增厚,壁內憩室形成。超聲檢查可清晰顯示膽囊病變部位、數目、大小、形態、回聲特點及附著囊壁情況,可早期發現膽囊疾病,對預防膽囊癌有重要意義。膽囊癌早期無特殊癥狀和體征,多伴有慢性膽囊炎及膽結石病史,確診率低,對單發膽囊息肉生長速度過快或直徑達到或超過10mm者盡早手術。本組10例膽囊息肉患者進行了手術,3例病檢為膽囊腺瘤。膽囊腺瘤認為是潛在的癌前病變,其癌變率約20.0%~38.9%[2]。早期膽囊癌在形態上80%~90%呈隆起性病變,經彩色多普勒及細胞學活檢可獲得正確診斷。因此,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膽囊疾病,膽囊癌就可以預防和治愈。
隨著超聲技術進展及人們對健康體檢的重視程度的提高,超聲檢查已成為膽囊體檢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方便、安全、無創、快速,能確定疾病部位,在常規體檢中能及時發現許多不被人們重視的常見病,并可提高膽囊疾病的檢出率。
[1]陳敏華,黃寶瑋,徐智章,等.消化系統疾病超聲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133~171.
[2]陸奇峰,劉勝利.膽囊息肉樣病變診治的現狀[J].浙江臨床醫學,2007,9(6):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