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方六

地宮,是帝王棺槨(櫬宮)放置之處,屬陵地最核心最神秘的地方。在櫬宮校準方位,置于寶位上后,地宮永久封死就進入倒計時了。這時候,繼大位的新帝王敬視永安于石床之上的先帝,隨即與執燈引路的太監、欽點重臣撤出。封陵工匠用特有的“7”字形工具(俗稱“拐釘鑰匙”),啟動石門后的“自來石”,永久封死地宮。地宮入口處,則用磚石砌好,有的用鐵水鑄牢,外表進行偽飾,不得留下任何標記。為了讓帝陵地宮內的秘密永遠埋在地下,無人知曉,從事這最后一道工序者,早期往往只有一條路——死!
地宮入口的設置充滿了智慧,能否讓陵主不被外人侵擾,憑的就是工匠智慧的高低。不論是考古專家,還是盜墓賊,尋找地宮入口是挖掘陵墓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成功進入陵墓,必須尋找到打開這座寶庫的鑰匙。而尋找帝王陵寢地宮入口,也充滿了智慧和巧合。用唯心觀來說,甚至有一種天意,富有戲劇性。
清朝三帝陵被盜時,地宮入口幾乎很輕易就讓找到了,因為得到了“高人”指點。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盜挖清東陵時,以“防匪護陵”為名接近清東陵。1928年6月,孫即與手下“高參”梁朗先、譚溫江等密謀盜陵事宜,目標首選慈禧的清東陵、乾隆的裕陵、康熙的景陵。這三座陵主在清朝帝王中在位時間長,權力影響大,墓中陪葬品豐富。7月1日深夜,孫讓部隊帶著兵器、炸藥和盜陵工具,悄悄進入陵區。而開始盜挖前,孫首先想到怎么找到地宮入口,梁朗先出點子,派人尋找流存于坊間的陵寢“葬寶圖”,另一方面尋找“高人”,也就是地宮入口的知情者。當時,陵區周圍住有不少守陵人和修陵工匠的后代。終于,通過兩個守陵人打聽到了一個名叫蘇必脫林的人可能知曉。蘇必脫林當年參與了慈禧安葬全過程,正是孫殿英希望找的人。
1928年7月8日,蘇必脫林從家中被帶到慈禧陵前。慈禧陵有隆恩殿、明樓、寶城等多個建筑組成,在威逼利誘下,蘇必脫林指點了慈禧陵地宮入口處:明樓旁側琉璃照壁下面。掘陵官兵怎么也沒有想到,如此重要設施,竟然就在大家都可以看到,卻都不會往上面想的地方。果然,士兵很快就挖到金剛墻,士兵用炸藥將金剛墻強行炸開進入地宮。孫殿英當時分3路人馬,對3座陵同時動手,并要求在3天之內完成。后兩路掘陵士兵,根據清帝陵寢在構建上的一致,也從所在明樓的照壁處入手,結果裕陵、景陵地宮的入口也順利被找到,盜陵取得成功。這些帝王生前絕對沒想到,自己精心修建的陵墓會如此容易讓一個軍閥給掘開了。而讓蘇必脫林沒有想到的是,孫殿英在完成3座清陵的盜掘后,將他這個“高人”拉到一條掘陵留下的深溝邊槍斃了。
明、清帝王陵寢規制相對一致。地宮的封土(民間所說的“墳頭”)上都砌有磚城,用寶城寶頂形式;前方則筑有明樓,構成陵墓核心區。正常情況下,如果寶城下確是地宮所在,那么在寶城與明樓之間,必有地宮通道,而入口處一般在明樓附近。慈禧陵、裕陵、景陵的入口孫殿英能輕松找到,就是這么回事。但也不一定,否則如此規律對盜墓賊來說就太簡單了。朱元璋在南京的孝陵,地宮的入口在明樓東側十幾米遠處,與清帝陵的地宮入口位置不同。20世紀末經江蘇省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院的專家探測,不只找到了寶頂地下一個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間,而且還發現了進入地宮、長達百米的通道。目前游人到孝陵陵區可以發現,有一處墻體開裂,下沉錯位,那里就是孝陵地宮的入口處。
發掘明定陵時,考古人員尋找地宮入口費了好大力氣,不像慈禧的陵墓那樣可以找到蘇必脫林這樣的知情者,民間傳下來的秘譜也不可信。當時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吳晗和夏鼐都是其成員。楊仕、岳南合著的《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對定陵發掘經過有比較全面的記述。當時,考古隊隊長是目前仍健在的考古專家趙其昌,他在長陵轉了3天,打了幾個探眼,也沒有找到地宮入口的蹤跡,后來決定試掘朱棣兒子朱高熾的獻陵。為何轉向獻陵?一是因為其規模小,二是地宮入口可能好找。據推測在明樓下應有通道直達寶城下的地宮,但找了半個月,甚至派人到監獄中與被抓的盜墓賊接觸,希望得到蛛絲馬跡,也沒有找到。
吳晗和夏鼐轉而決定試掘萬歷皇帝朱翊鈞的定陵,放棄獻陵。吳晗是明史專家,他覺得朱翊鈞在位長達48年,生前陵已建好,定陵更有代表性,地面建筑完整,發掘的考古意義更大。1956年5月19日,考古人員挖了第一鏟土,定陵成了中國第一座被官方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寢。但尋找定陵地宮入口卻頗曲折。開挖很順利,不久就發現了寫了“隧道門”的石條,順著這條“隧道”挖了一個多月,竟然斷了。有專家認為那石塊是過去帝王陵中常用的“迷路石”,建議從明樓往下直挖,這樣就能挖到地宮了。考古隊于是順著探溝繼續挖,在9月2日這天找到傳說中的“指路石”,上寫有“此石到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有了“指路石”,找到金剛墻就快了。
“指路石”是工匠偷偷埋下的標記。一般情況下,陵造好后帝王不可能立即就死,于是就得把陵封上,有時先葬入皇后了,也要封上。但時間一長封口就不容易找到,如定陵是萬歷十八年建好的,朱翊鈞在30年后才死,工匠自然要留下“標記”,為將來帝王死后順利打開,及時下葬,工匠就做了手腳,埋下“指路石”圖方便。如果要說“高人”,這些留下“指路石”的才是。“指路石”也給后人掘陵大大提供了方便。在尋找定陵地宮入口、發現“指路石”之前,出現了好多至今仍讓人覺得奇怪的“天象”:李自成、多爾袞當年都沒有摧毀的明樓上的坐獸,竟然讓雷劈掉了;一守陵人被雷劈死了;當地一個村婦“中邪”了,說是鬼魂附體,要打考古人員,抱怨挖陵給當地人帶來不幸……朱翊鈞動怒了,有人遭了報應。
其實,在考古專家為發掘定陵費腦筋之前,地宮入口在哪兒,當地村民早就知道了。在陵周的外羅城墻上有一處塌陷,早些年被扒開,露出了一個洞,村民到附近打柴放牛時,經常爬進去看究竟,甚至還有小孩進去捉迷藏。更有意思的是,抗戰時期當地人還將此洞作為地道,爬進去躲日本鬼子。正式開挖之前趙其昌也發現了這個洞,夏鼐聞訊后進去看過,看到了里面有磚砌的痕跡和門券,估計是地宮的入口。據說,也就是因地宮入口暴露了,最終才下定決心發掘定陵的。后來并未從此處開挖,當時考慮此洞在羅城外,一片荒野,考古安全無法保證。后來證實,此洞的確是進入地宮的第一道門,當年朱翊鈞的櫬宮就是從這里送入地宮的,隨后工匠用城磚堵死,并做了偽裝。
帝王陵寢年代越久,地宮入口越難找,這與早期帝王陵寢留下的資料稀缺有關。事實上,不論是哪一朝代,帝王都不會允許地宮入口有一個準確的文字記錄留下。早期參與帝王陵寢修建的工匠,往往都要被處死,是第一批殉葬者,更不要說地宮入口的知情者了。
現在地宮的入口已被發現,當地人都知道,乾陵外有一條“羨道”(埏道),經現代考古驗證,此處就是通向乾陵地宮的通道。武則天死后第二年,即公元706年5月,重啟墓道,她的棺槨就是從這條墓道下葬地宮的,與早她22年入葬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1958年,當地農民修公路缺石料,便到乾陵所在的梁山炸山采石,結果意外炸開了乾陵地宮入口。陜西考古專家聞訊后十分驚訝,及時趕到現場,予以保護。其后兩年,陜西專家兩次對乾陵進行考古,測得洞井深達17米,探有金剛墻;“羨道”全長63.10米,寬3.90米。
唐陵中的昭陵是很有作為的唐朝第二位皇帝、太宗李世民的陵寢。《長安志圖》記載:昭陵“以九峻山山峰下的寢宮為中心點,四周回繞墻垣,四隅建立樓閣,北為玄武門,南為朱雀門,周圍12里”。昭陵地宮入口就沒有乾陵做得好,史書證實,昭陵早就被盜。據古代盜墓賊留下的資料,昭陵地宮的入口處在昭陵南殿,此處有棧道直通地宮,全長達230米。日前有媒體說德國科學家通過電腦定位找到昭陵地宮入口,我看是噱頭,實在不是什么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