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
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將有哪些發展動力和發展前景?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已經編制完成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并上報國務院審批,預計年內將出臺。這份規劃對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的影響深遠,再一次引起了人們對環保產業發展前景的高度期待。與此同時,安徽、湖南等多個省市都提出,“十二五”要把環保產業發展成千億產業。
環保產業是一個政策性很強的產業。企業是環保產業發展的主體,政府通過制定環境標準,頒布有關法規,形成環保產業發展的法規強制和政策驅動。“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將有哪些發展動力和發展前景?
據環保部的預測,“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在3萬億元以上。其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將達到1萬億元左右;環保產業將保持年均15%-20%的增長率,產值達4.9萬億元左右。
如此樂觀估計,主要是因為“十二五”,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有諸多外部動力。這既與國家的政策法規有關,也與經濟發展規模、人民收入水平等密切相關。
近年來,多項環境保護法規的修訂、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出臺實施,既是促進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法律基礎,也對我國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處置、大氣污染防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帶來較大的產業發展機會。

為滿足“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國家還將制定并實施一系列的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推動環保裝備生產和使用,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設施運營,以及相關的規劃、咨詢等環保服務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各地方和企業有可能將必要的資金,用于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環保產業作為新興行業,不再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負擔和配角,而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環保產業也引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的興趣,投資的日益增加無疑會孕育巨大的產業發展機遇。
環境污染的現實要求環保產業的更快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一些城市和區域環境污染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不僅擾民害民,還壓縮我們賴以生存的、本已有限的發展空間。通過環保產業的發展解決發展中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正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
公眾意識的提高、NGO的積極推動,形成了環保產業發展的有利氛圍。環保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產業,正成為許多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革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方向。
環保產業的發展重點,從目前分析來看,有以下幾個領域。
重點之一:水環境污染治理仍是重中之重,有著無限商機。“十二五”期間,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水域和地下水環境綜合整治是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點,也是產業的發展重點。
一是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升級改造,包括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城市、縣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配套管網與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及未達標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等,裝備、藥劑、運營和管理等都是重要的活動。
二是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特別應關注“十二五”實施氮磷總量控制后新出現的產業需求,重視河流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的治理,注意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與脫氮除磷能力的銜接。
三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相關產業,包括地下水源地保護、地下水污染治理和工程設施建設、地下水污染監測與評價體系、地下水污染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地下水污染防治技術體系建設等。
重點之二:大氣污染防治也是產業發展的重點,需要注意與復合型大氣污染控制有關的設備及服務業的發展。
一是繼續關注二氧化硫排放控制,特別關注新建電廠脫硫,逐步關注氮氧化物脫除市場,并延伸到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石化等重點行業。“十二五”期間,火電廠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將由2010年的1050萬噸,增加到1200萬噸左右,氮氧化物脫除的產業需求不斷上升,火電廠脫硝行業發展進程將會加快。
二是顆粒物治理產業需求的設備制造等。除繼續改善城市能源結構的需求外,控制煤煙型污染的設備和服務應當跟進。與此同時,隨著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愈加嚴重,出現總懸浮顆粒、二氧化硫與機動車尾氣污染并存的復合型污染,相關產業不可忽視。對水泥、鋼鐵等行業顆粒物污染治理的裝備或設備生產與制造,仍將有較大市場。開展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對揮發性有機物、臭氧和細粒子的污染控制等將形成新的產業。
三是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鍋爐、窯爐余熱余壓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產業,將得到持續發展。
重點之三:垃圾處理產業發展較快,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產業也將迅速發展,從綜合利用產值看這是各地的大頭。
一是以垃圾處理處置為重要內容的產業,將保持較快增長,填埋、有機肥和焚燒仍是目前可以有效處理垃圾的途徑,相關裝備和運營等是產業發展的重點之所在;應重視垃圾填埋氣的利用,開發CDM項目的國際合作。
二是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產業,主要包括危險廢物和污泥處理處置工程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等。加快危險廢物處置工程設施建設,加大投資并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提升危險廢物處置工程設施的運營管理水平等。隨著各地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水處理產生的污泥處理處置,尤其是含油、含重金屬和含有毒有機物污泥處理處置,并通過綜合利用產生經濟效益,將形成新的產業需求。
三是廢舊電子廢棄物處理處置工程設施建設。隨著我國家用電器保有量的快速增加,特別是近年來“以舊換新”政策的實施,報廢家用電器、汽車等的拆解、分類、回收利用和綜合利用等,將成為新的熱點,并將保持較長時間的快速增長。逐步建立以大型企業投資和市場化資金為主、財政補貼為輔的投資機制。
另外,“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發展將出現了以下幾個新興熱點,需要特別加以關注。
首先,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帶來產業的發展機遇。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產業轉移帶來的污染轉移,農村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農村污染防治已被提上日程。
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一些環保公司的“交鑰匙”工程將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可結合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措施,提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的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在重點流域或封閉湖泊區域開展農田灌溉水的處理與回用工程,特別要在入湖(河)區域利用人工濕地工程進行污染治理。
伴隨畜禽養殖業發展,也將帶來很多污染治理工程。各地應鼓勵發展超大型畜禽養殖工廠,實現動物糞尿、沼渣、圈舍廢棄物制肥的規模化,提高沼氣、沼液的綜合利用水平,力爭污染物零排放和最大限度地轉化為農肥和能源。
同時,農村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發展機遇。建立糞便、廚余垃圾、木屑等廢棄物的集中堆肥設施建設;推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推廣“豬——沼——果”、“四位(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一體”等模式,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措施,改變農村能源結構。
其次,環境服務業發展存在新機遇。包括加快對相關現行法律法規的修訂,逐步建立我國氮氧化物控制法規和標準體系;制訂綜合性的氮氧化物控制策略。加快制訂揮發性有機物和永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的法規體系,編制和發布名錄;制訂相應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源排放限值標準和產品標準。研究制定環境保護規劃,擴大環境保護投融資,為各地方提供環境服務和咨詢等。
另外,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和低碳技術的研發,也是一大熱點。逐步開展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的生態保護工程,主要包括開展我國重要地區,如東南西北跨國界區域、西部大開發區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及沙漠、草原、熱帶雨林、寒溫帶針葉林、高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開展氣候變化下的生物多樣性動態研究,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自然生態恢復,防止外來有害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