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丹妍
(作者為現代快報記者)
如果研究古代的房市,你也許會發現,今天我們在房地產市場見到的一些現象,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了。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房地產交易也就是最近二十幾年的事情,因為建國之初是不允許買房賣房,更不允許買地賣地的,而售樓部、開發商、分期付款、貨幣購房、按揭、房奴、開盤、過戶,這些熱門詞匯都是最近這些年才出現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考古實物和歷史文獻證明,中國在西周時就出現了土地交易,在戰國時就有房屋買賣。
在一個名字叫“盉”的西周青銅器上,就刻有一段關于房地產交易的銘文:惟三年三月既生魄壬寅,矩伯庶人取瑾璋于裘衛,財八十朋,厥貯,其舍田十田;矩或取赤琥兩、麂韨兩、賁鞈一,財廿朋,其舍田三田。
意思大致就是在公元前919年農歷三月份,一個叫矩伯的人分兩次把一千三百畝土地抵押給一個叫裘衛的人,換來了價值一百串貝殼的幾件奢侈品,包括兩塊玉,一件鹿皮披肩,一條帶花的圍裙。
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宗不動產交易,它的性質是土地抵押,跟現代開發商拿著土地使用證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性質差不多。

有土地買賣,就應該有房產商開發。那么,最早的房地產商究竟出現在什么時候呢?是否這時候就已經有人開始琢磨著從房地產中謀取暴利的商人了呢?
如果我們所說的開發商指的是現代房地產開發企業,那么中國古代肯定是沒有這樣的開發商的,因為中國古代沒有企業,而且在古代,房地產市場主要還是以二手房買賣為主。
在古代,一套住房的第一代業主,一般都是自主建房,也就是說,這套住房最開始一般都不是從市場上買來的,都是第一代業主自己蓋的。房子蓋好后,因為種種原因,這套房子被賣掉,賣給第二代業主,然后再賣給第三代、第四代業主??偟膩碚f,從戰國到明清,中國房地產市場上賣來賣去的主要是二手房,也不存在產權年限一說。
不過到隋唐時,倒是有人專門開發商鋪,蓋好之后,或租或賣,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也可算是開發商。有個叫竇乂的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竇乂生在陜西,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爹娘,跟著舅舅一塊兒生活。竇乂先通過賣鞋、賣樹等生意賺了一些錢,后來有了80萬錢的身家,于是開始向房地產行業進軍。當時長安西市有一個廢棄的化糞池,面積不小,有十幾畝,閑置七八年了,一直沒人買。竇乂把它買了下來,雇人填平,在上面蓋了20間店鋪,租給波斯胡人做生意,平均每天都收上來幾千錢的房租。
再后來,竇乂聽說當朝太尉李晟喜歡打馬球,于是斥資70萬錢買下一塊地,又花30萬錢把這塊地建成一片馬球場,送給了李晟。李晟很高興,從此跟竇乂結成死黨,有求必應。有這種靠山保駕護航,竇乂發得更快了,不到40歲就成了長安首富,人稱“竇半城”。
除了像竇乂這樣的開發商,古代的開發商還有一些是公務員、退休干部等,甚至官府自己就是開發商。
比如在北宋,中央政府下面就有個專門搞開發的機構,叫做“修完京城所”。這個機構本來只能是修筑城墻和宮殿,后來城墻修得差不多了,宮殿也蓋得夠豪華了,這個機構就開始轉型,開始給中央財政搞創收。怎么搞創收呢?修完京城所向朝廷請示,劃撥給他們大片地皮,他們在上面蓋住宅蓋店鋪,蓋好了,有的賣給老百姓,有的賃給老百姓,給國庫做了很大貢獻。
但是所有這些開發商都不專門從事房地產開發。
為什么古代沒有純粹的開發商。首先,從漢朝開始,傳統中國一貫重農抑商,單靠造房子賺錢,會被大伙瞧不起。
其次,做開發商最需要的是錢。買地、買建材、雇人、擺平關系,哪個環節都得花錢。尤其買地,流動資金不能少,錢不夠,就得找同行拆借,或者找銀行貸款。古代沒有銀行,但有錢莊,可是錢莊規模一般很小,即使有一些大型的全國連鎖的錢莊,他們也不做開發商的生意,都把錢借給別的老板了。史料上有一個辦理房地產抵押貸款的例子,說的是南北朝時候的梁朝郡王蕭宏,讓人家拿著房契去貸款,一張房契最多只貸給幾千錢。這點兒錢別說搞開發,吃一頓大餐都不夠。
直到民國時期,外國銀行紛紛到中國開展業務,開發商們才能貸到大筆的貸款。所以中國的職業開發商直到民國才出現。
不過在中國古代,最不利于職業開發商生存的,還是政策因素。具體些說,就是古代政府一般不允許商人購置大量土地。
以唐朝為例。唐玄宗在位時,土地政策里有這么一條:“應給園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給一畝,每三口加一畝,賤口五口給一畝,每五口加一畝,諸買地者不得過本制?!币馑季褪钦f,老百姓的宅基地是由政府劃撥的,大小取決于家庭等級和家庭人口。另外老百姓也可以購買宅基,但是購買的面積有限,不能超過政府規定的指標。
在唐朝,商人屬于賤民,再有錢的商人也是賤民,賤民老板去買地,即使是上百口人的大家庭,最多也只能購買20畝地,用這20畝地搞開發,一兩年就倒騰光了。而如果超標大量買地會怎么樣呢?
唐朝法律規定:“諸占田過限者,一畝笞十?!币馑际琴I地超過指標的,得挨板子,每超出一畝指標,挨10大板。
古代房價高不高,視不同朝代而定。
以北宋為例,首都開封的房價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起的,連很多名人都是買不起房子的。比如蘇東坡,他一生也沒能在開封買到房子,只是在其他小地方買了幾套。他兒子在開封結婚,沒有新房,蘇東坡很著急,最后還是借了一個朋友的房子,才算把喜事辦了。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是。蘇轍參加工作幾十年,到七十歲那年才買上房子,而且不是在首都開封買的,是在開封南邊的一個城市許昌買的。在買房之前,蘇轍寫過一首詩,說“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又說“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意思是,我活了大半生,頭發都花白了,還沒弄上一套房子,搞得自己在兒子們面前抬不起頭來,他們還老是抱怨我。
古代人買房子,也跟現在人一樣,要考慮很多因素。
最主要的是看房價是否承受得起。不管是古代購房者,還是現代購房者,買房之前都會掂量一下樓盤的價格和自己的腰包。比如蘇氏兄弟,一輩子也沒在首都買房,而是到其他相對便宜的地方買房。而唐代詩人白居易買房更有意思,跟現代都市打工族的買房經歷很像。
白居易二十八歲考中舉人,二十九歲考中進士,三十二歲參加工作,干的是“校書郎”,就是在中央辦公廳負責校對紅頭文件的工作人員。級別呢,是正九品,相當于一個小縣的縣長,不過工資卻不低,每月一萬六千錢。白居易在長安東郊常樂里租了四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還雇了兩個保姆,這樣每月的開銷是七千五百錢,剩下八千五百錢存起來。但是存了十年,他也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
后來白居易覺得這樣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跑到陜西渭南縣,也就是長安城的衛星城,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有點和現在的大都市白領差不多,在郊區買房不住,而在城里租房上班。
房價如此之高,古代也催生了房奴,不僅有房奴,也有蝸居。
北宋初年有個大學士叫陶轂,他親眼見過老百姓的住房是多么緊張?!八泥従秩肟占馨?,疊垛箱籠,分寢兒女?!本褪钦f房子太小,就在房子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間加一層,隔成小復式。臥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來,讓孩子們睡。這種一家三代擠一個小房子的居住生活,跟電視劇《蝸居》里出現的場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