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鐘連生,李亞平(遼源市第二人民醫院,吉林遼源)
祛脂復肝湯聯合綜合護理指導治療脂肪肝36例
李海燕,鐘連生,李亞平
(遼源市第二人民醫院,吉林遼源)
脂肪肝;@祛脂復肝湯/治療應用;護理
近年來,隨著我國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脂肪肝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已經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脂肪肝在肥胖人群,糖尿病與高脂血癥,嗜酒人群中的高發率及近年呈現的低齡化擴大化傾向。因此,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脂肪肝,提高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已成為當前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筆者利用自擬中藥活血祛瘀方聯合綜合護理指導措施治療脂肪肝36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源于遼源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及住院病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齡25~64歲,平均43.7歲;對照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28~64歲,平均45.5歲。兩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情輕重程度等方面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所有觀察病例均符合中華醫學會肝病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組2006年2月制定的診斷標準:凡具備下列第1~5項和第6項,第7項中任何一項即可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1)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男性小于每周140 g,女性每周小于70 g。(2)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病,全胃腸外營養,肝豆狀核變性等到可導制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除原發病臨床表現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4)可有體重超重和(或)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升高,血脂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征相關組分。(5)血清轉氨酶和γ谷氨酰轉肽酶可有輕度或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增高為主。(6)肝臟影像學表現符合彌慢性脂肪肝的影像學診斷標準。(7)肝活體組織檢查,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
1.3 觀察指標(1)患者臨床癥狀,體征;(2)治療前后血清ALT、AST;(3)治療前后血清CHO(總膽固醇)、TG(三酰甘油)的改變;(4)B超檢查的變化。
2.1 治療組采用自擬活血祛濕中藥方劑,方劑組成:山楂、荷葉、茯苓、澤瀉、丹參、赤芍、柴胡、郁金、黃芩、龍膽草。每日1劑,療程5周;同時,根據患者個體特點制定綜合護理指導措施,主要包括:(1)飲食指導,主要原則為①設定理想的目標體重;②合理控制熱能攝入;③三大營養素和合理分配,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是攝入;④堅持合理的飲食制度。(2)運動指導,依據患者的醫學檢查資料,按其健康、體力及心血管功能情況,結合生活環境條件和運動愛好等特點,制定運動處方。處方內容主要包括6個要素,即運動方式,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實施時間帶,運動的頻率及運動注意事項。(3)心理行為指導。通過改進舊的行為反應,建立新的行為反應,達到改善和消除癥狀,鞏固療效,減輕或消除患者的痛苦的目的。
2.2 對照組予二氯醋酸二異丙胺酯注射液40 mg,靜點,日1次,2周后,口服二氯醋酸二異丙胺酯片40 mg,日3次,療程共8周。
3.1 療效標準痊愈:癥狀消失,血脂和肝功能正常,B超示脂肪肝消失;有效:癥狀體征大部分緩解,ALT、AST下降50%,CHO、TG下降原值的10%~19%,B超提示病變有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血脂和肝功能僅部分變化,B超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3.2.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例
3.2.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改善情況比較見表2。
3.2.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U/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改善情況比較(s)U/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例數ALT AST治療組治療前96.0±31.20##12.6±5.36△△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36 107.0±27.50##35.0±10.10△△98.0±25.6##35.8±7.1治療后33 106.0±30.8##76.0±21.6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s)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s)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組別例數CHO TG治療組治療前2.98±0.68##1.21±0.65△△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36 8.56±1.72##4.63±2.01△△2.97±0.56△△2.65±0.77治療后33 8.25±1.36△△8.96±1.85
3.2.4 兩組治療前后B超改善情況比較治療組36例,改善27例,無變化9例,改善率為75%;對照組33例,改善13例,無變化20例,改善率為39.4%。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脂肪肝多歸屬于中醫“脅痛”“痞滿”“痰濕”“積癥”等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脂肪肝的發病機理以氣滯血瘀為本,肝膽濕熱為標。痰濁,濕熱,血瘀互結所致。其病機演變過程中各種病因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如長期過食脂肪、高膽固醇,飲食不節,傷及脾胃,情志不遂;或內分泌失調及代謝疾病等均會造成脂肪在肝臟過量浸潤以致肝氣郁結,肝郁脾虛,肝失健運,水濕內停,濕郁化熱,聚而成痰,痰濁阻滯,氣機不暢,氣滯血瘀,瘀血阻絡。筆者采用自擬活血祛脂方,選用丹參、赤芍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丹參、赤勺既能抑制內源性微循環和抑制膠原纖維增加,可降低肝中三酰甘油的含量,又能改善微循環和抑制膠原纖維增加,阻斷肝纖維化的發生發展;柴胡、澤瀉、茯苓疏肝解郁,化痰利濕?,F代藥理研究證實,澤瀉對脂質代謝的影響作用明顯;黃芪含有膽堿、黃酮、皂甙、氨基酸等成分,其功效消脂,泄濁,扶正祛邪,具有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配以龍膽草清熱燥濕;荷葉、山楂升清降濁,消食降脂。諸藥配伍,切中脂肪肝氣滯痰阻的主要病機,扶正祛邪,行氣活血,從而改善肝臟代謝紊亂,促進肝臟組織血液循環,調節脂質過氧化過程,增強肝細胞抗損傷能力和修復能力。并一定程度上恢復了肝細胞的生理功能。
同時,為穩固療效,還創造性地將上述治療方法與針對患者的綜合護理指導相結合,即解決了脂肪肝的病因治療問題,也促使患者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R575.2
B
1007-4813(2010)05-0718-02
201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