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旗 苑學明
新輔助化療是在進行完全手術切除腫瘤之前進行的化療,旨在控制原發病灶,爭取手術徹底根治,并且抑制和殺滅隱性微轉移灶,進而提高腫瘤患者的遠期存活率。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前采用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可以比較早地對腫瘤進行全身和局部控制,可能使局部腫瘤降期,從而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的機會、延長中位生存期,并有可能改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總體生存。本文采用新輔助化療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觀察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0月56例Ⅲ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術前病理學或細胞學明確診斷。隨機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9例,男24例,女5例;年齡37~69歲,平均為(53.6±10.7)歲;病理類型:鱗癌21例,腺癌5例,腺鱗癌2例,其他1例。對照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齡36~70歲,平均為(55.1±8.7)歲;病理類型:鱗癌20例,腺癌5例,腺鱗癌1例,其他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理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直接行手術治療。觀察組在手術治療前,給予新輔助化療,具體如下:吉西他濱加順鉑(GP方案):吉西他濱(GEM)1000mg/m2,靜脈滴注,第1天和第8天;順鉑(DDP)80mg/m2,靜滴,第1天,21d為一療程。患者接受2個周期的全身靜脈化療,在化療期間加強對癥支持治療和輔助治療,定期復查血像、肝腎功能等,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化療的毒副作用。患者在2周期化療結束后2~3周,評價心肺功能。對于臨床應答和疾病穩定的患者于3~4周患者骨髓像和一般情況恢復后進行手術,而疾病進展者則不進行手術改為繼續化療或進行胸部放療等其它非手術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切除情況、手術并發癥等。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為1~5年。觀察兩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
1.4 統計學處理 對兩組患者所得數據建立數據庫,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切除情況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見表3。
在全世界范圍內,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快的惡性腫瘤,居癌癥死因的第一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命。由于肺癌缺乏有效的普查和早期診斷方法,容易在疾病的早期發生播散,晚期肺癌的化療效果又很有限等原因,導致其治愈率較低[1]。腫瘤的新輔助化療也稱術前化療或誘導化療,是在進行完全手術切除腫瘤之前進行的化療,旨在控制原發病灶,爭取手術徹底根治,并且抑制和殺滅隱性微轉移灶,進而提高腫瘤患者的遠期存活率。術前新輔助化療可以單獨或者與放療聯合進行。手術前采用新輔助化療或放化療可以比較早地對腫瘤進行全身和局部控制,可能使局部腫瘤降期從而增加手術完全切除的機會,延長中位生存期,并有可能改善患者的總體生存[2-3]。臨床研究表明,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期間,應重視對患者的對癥支持和輔助治療,最大限度地減少和消除化療的毒副作用,確保術前的生活質量,這樣利于圍術期的管理,也可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新輔助化療后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是取得良好手術效果的關鍵,可以減少圍術期并發癥的發生。手術選擇一定要在最后一次化療結束后3~4周,患者骨髓像和一般體力、免疫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之后,并且進行了充分的手術前呼吸道和全身準備之后方能安全施行外科手術,否則將會增加手術的感染性等并發癥,甚至增加手術死亡率[4]。在本文中,在手術前,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可以顯著提高手術切除率以及術后長期生存率,臨床效果顯著。從而可以看出新輔助化療對非小細胞肺癌來說,具有以下作用提高遠期生存率;減少腫瘤對臨近組織的浸潤,提高潛在的完全性手術切除率;有利于手術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組織有關。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切除情況比較(例)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表3 兩組患者生存率比較(%)
[1]江洪,周星明,王小紅.新輔助化療對ⅢA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影響[J].江西醫藥,2005,40(12):787-789.
[2]李強,何金濤,韓泳.輔助化療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J].腫瘤,2003,23(2):160-161.
[3]張鵬,韓芬,陳剛.新輔助化療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4):234-235.
[4]馬秉靈,張沛剛,賀丕瑞.新輔助化療治療Ⅲ期非小細胞肺癌65例[J].腫瘤與臨床,2006,18(12):836-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