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廣翔 向道友 申文芳

紅衛農場現有水田53萬畝,下轄5個管理區,總人口1.3萬人,是墾區水稻專業場。近年來,針對地下水資源的狀況,積極實施節水興農戰略,奏響了灌水、節水、蓄水三重奏,實現了澇水旱用、閑水忙用、棄水再用、一水多用、循環使用。2009年總攔蓄水量在4000萬立方米以上,解決了10萬畝的水田灌溉問題,節本增收1250萬元,全場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10%提高到22.5%。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我場地處平原,土壤肥沃,具有良好的水田發展條件。自1999年起,我場開始大面積開發水田,面積由過去的3萬畝,已增加到現在的53萬畝,水稻畝單產最高達到996.9公斤,53萬畝水田畝均產達到625公斤,我場先后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先進場、水稻標準化示范場、水稻高產攻關示范場。通過種植水田,農場職工人均收入由過去的3000元增加到現在的15000元,農場年產值達5億元。
以稻治澇、以稻興場戰略的全面實施,加快了農場向現代化大農業邁進的步伐。但在水田面積逐年擴大的同時,我們發現,地下水位呈明顯下降趨勢,抽水井已由過去的十幾米深,發展到現在的四五十米深,小井變成了大井,到了用水季節井水流量變小,水田成本加大,水田效益相對降低。水田,是我場的立場之本,而要保證水田的可持續發展,每年則需2億多立方米的水。為此,我場確定了靠科技致富,走節水型現代大農業的發展思路。
(一)科學攔截兩河水。我場地勢平坦,撓力河、別拉洪河貫穿農場。為了將這些水能綜合利用起來,我們通過科學考察,多方論證,率先實施攔蓄地表水工程建設,在骨干排水工程上建控制性建筑物,如橡膠壩、節制閘、鋼制涵閘等。通過建橡膠壩、蓄水涵閘、排蓄灌小區等攔截地表水4000多立方米、灌溉受益農田10余萬畝。2009年,我場第一管理區利用臨近別拉洪河的地緣優勢,2000畝水稻全部采用河水灌溉。
(二) 全面攔截地表水。過去我場對水資源的利用重視不夠,天降水和水田放出的水,都順溝渠排進了撓力河和別拉洪河。到用水季節,只能把機井作為唯一的水源,連續抽取地下水,不僅用水緊張,也導致了地下水的下降。2009年,我場要求各農戶在末級條田溝上利用編織袋,以攔得住、不淹地為原則,按照指定位置自行攔蓄,確保臨近耕地的灌溉用水。除此之外,農場在攔蓄地表水的水利工程建設中,積極完善相關配套工程,先后投資3500余萬元,建立攔蓄工程2000余處。副省長呂維峰來我場視察時評價到,將天降水和水稻田放出的水截住可持續利用,有利于水稻生長,是發展方向。
實施綠色水壩,發揮樹木天然蓄水的作用是我場的又一舉措。農場發揮農田林網的優勢,做好地下水儲蓄工作。2009年初,我場請省林業廳和東北林業大學專家到農場考察,對農田林網化建設提出了許多可行性建議。
在綠化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溝邊、坑邊等棄地挖掘造林潛力的同時,變見縫插綠為找縫插綠,使路旁、村旁和房前屋后的零散地塊成為植樹的主陣地。2009年紅衛農場投入300萬元用于田間綠色長廊、綠色城堡、綠色通道建設,栽種有云杉、銀中楊、灌木花卉、榆樹共計150萬株,僅去年一年綠化面積就達2000畝,有關專家預測可儲水27萬立方米的水。目前,我場綠化覆蓋率總面積達10萬畝,每公頃森林土壤能蓄水640~680立方米,儲水總量1500萬立方米,可為近5萬畝良田做好地下水儲蓄工作。
建設節水型農業,是全場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針對地下水超采嚴重,井灌區地下水位下降迅速的現狀,我們積極對全場職工進行節水教育,利用世界水日暨中國水周的契機,通過廣播、宣傳車、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加強節水宣傳教育,先后組織干部職工學習節水型農業知識,每年年初,農場水利、農業、農機、工會等部門共同為全場種植戶下發《節水農業章程》和實行節水令政策,并把它列入農業生產措施中的重點檢查項目。據統計,全場種植戶按照章程和水利部門指定的位置,在條田溝渠設置堵水口2000多處,加上節水技術的運用,平均每個水稻戶就可少支出近2000元。2008年春季,農場組織農戶把過去的排水渠改為蓄水渠,截流桃花水用于泡田。僅一個春季,就節約地下水2000多萬立方米。不算人工和機械磨損,僅座機抽水用油就節約資金200多萬元。
在全場推廣控灌技術是我場科學節水的又一良方。將橋涵和閘門建設融為一體,若來水較大、出現澇災時,可以人工操作打開閘門,排水除澇;還可以關閉閘門,攔蓄地表水進行灌溉。2009年農場就抓住汛期降雨集中的有利時機,盡可能地收集、滯蓄、利用雨水資源進行節水灌溉,回補地下水。通過對農場現有5眼長觀井的觀測,去年農場地下水水位僅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0.18米。
水利與農業、灌溉、水環境整治、水土保持等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為強化對水資源的管理,時刻繃緊節水這根弦,力爭做到不浪費一滴水,紅衛農場創新用水規則,首先是對農業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其他用水進行了重新規范和核定,取水許可證發放率和審批率達到100%。其次是建立嚴格的水利工程監管制度,在全墾區率先實行了“首問制”的工程管理模式。即每項工程在建設前,先由農場水務局按照分級管理要求落實新建工程管護單位和農戶,工程開工前必須與受益單位、受益農戶簽訂工程管理合同,之后工程方可開工建設。使工程管理者提早進入水利工程管護角色,使管護單位和農戶對工程施工建設進行全程監督,為日后的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三是實行了水利工程分級管理、保證金制以及合同制,具體的做法是骨干排水工程及配套建筑物由農場水務局組織實施管理,條田工程由基層單位、農戶負責,每畝地收1元保證金,水務局檢查驗收,如果不合格,從保證金中扣減。開展了以溝渠除草、清障、工程維護和利用溝渠攔蓄地表水為重點的管護利用工作,與各生產隊和農戶簽訂管護合同達到100%,完善了管理體制,明確了責任和任務。真正在紅衛農場實現了人人關心水、人人利用水、人人管理水的良好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