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翊
(北方民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寧夏對外貿易實現了由緩慢增長到快速增長的發展歷程。利用表1所示的各年數據可計算出1978—2007年,寧夏對外貿易規模擴大了近53倍,其中出口規模擴大了48倍,進口規模擴大了72倍。

表1 寧夏進出口貿易總額
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寧夏全面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寧夏對外開放逐步向深層次、多領域擴展,地區經濟和對外開放協調統一、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由此,寧夏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態勢顯現,如圖1所示。
這一期間,寧夏外貿出口不斷擴大,由過去出口少量傳統農副產品逐步過渡到以出口大宗工業品為主。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了近600多種商品,初步形成了以歐共體、日本、美國為主,積極開發東南亞、東歐、獨聯體和伊斯蘭國家出口市場的格局。

圖1 寧夏對外貿易增長趨勢
另外據海關統計,2008前10個月寧夏自治區外貿實現進出口16.82億美元,同比增長34.3%,高出全國增速9.9個百分點,較2007年全年增加1億美元。其中:出口11.09億美元,增長 29.5%;進口 5.76億美元,增長44.9%。然而,2008年7—10月寧夏月度出口增速分別為59%、28%、36%和14.6%,10月份月度出口增速下滑明顯。11月,外貿完成進出口額9839萬美元,為2007年3月以來月進出口額最低水平,同比下降43.5%,較上月進出口額下降33.8%。其中,出口7582萬美元,同比下降38.7%,較上月下降29%;進口2257萬美元,同比下降55.3%,較上月下降46.1%。國際金融危機對寧夏出口的影響初現端倪。由此可以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內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寧夏外貿出口的高速增長將經歷一段時間的下調。
1.進出口商品結構
寧夏進口以滿足本地區工業企業對原材料和生產機電產品的需求為主,主要進口產品是氧化鋁、橡膠及制品、鉭鈮釩礦砂和機電產品。出口產品主要有三類:以清真食品及羊絨為代表的農副產品,以羊絨制品為主的輕紡產品,以鉭鈮鈹制品、子午線輪胎、活性碳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和以機械設備和金屬制品為代表的機電產品等工礦產品。以表2數據計算,1978年三類商品的比重分別是70.5%、13%、16.5%,而 2007年則分別是3.1%、14.7%、62.2%。這三大類產品的出口比重變化表現出寧夏出口由主要依賴附加值較低的農副產品到附加值較高的輕紡、工礦產品的轉變,表明寧夏的出口產品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表2 寧夏外貿商品出口額及分類 單位:萬元
2.市場結構
表3給出利用《寧夏統計年鑒》提供的寧夏同各國(地區)外貿金額(億美元)計算的國別(地區)進出口比重數據。由表中數據可知,亞洲、歐洲、北美洲是寧夏對外貿易的主要對象國,尤其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占半壁江山,進口也維持在接近30%的水平。對歐洲和北美洲的進出口大體維持平衡,主要貿易逆差集中在大洋洲。

表3 寧夏對外貿易市場結構(單位%)
我們以外貿競爭力指數作為衡量一個地區外貿競爭力的基本指標。以公式表示的外貿競爭力指數為:TCij=(Xij-Mij)/(Xij+Mij)。其中,TCij表示i國j類產品的外貿競爭力指數;Xij表示i國j類產品的出口總額;Mij表示i國j類產品的進口總額。如果 TCij>0,說明該國 j類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如果 TCij<0,則說明該國j類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如果TCij=0,說明該國 j產品進出口純屬與國際間進行交換,該指標越接近1,表示國際競爭力越強。以表1提供的各年份數據可計算出寧夏總體外貿競爭力指數,相應可作出折線圖,見表4和圖2。

表4 寧夏總體外貿競爭力指數

圖2 寧夏總體外貿競爭力折線圖
由以上圖表可以看到,寧夏總體外貿競爭力較高,基本均在0.3以上,然而競爭力呈下降趨勢,表明寧夏對外貿易的出口價值與進口價值構成差距不大,出口創匯能力有待提高。也可初步分析出寧夏出口產品層次較低,附加值偏低。
從寧夏對外貿易發展的概述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年間寧夏對外貿易無論是總體規模還是商品結構以及外貿競爭力等方面均表現出量的增長和質的提高,然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寧夏對外貿易仍存在粗放型增長的特征,出口產品中高附加值的產品比重仍較低;進出口市場相對集中,依賴性較強;外貿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有待提高。
寧夏外貿進出口基本由農副產品、輕紡產品、工礦產品構成,雖然從表2中可以看出30年來寧夏出口產品中附加值較高的工礦產品的比重有所提高,然而進行產品細分可以看出,寧夏出口的工礦產品中以資源為主的有硅鐵、金屬鎂等,代表高新技術類的產品為未鍛造銀、雙氰胺、鉭粉、碳化硅等,機電產品則主要有鍛軋鉭及其制品、柴油機零件、機床零件、輪胎、軸承等,基本為加工制造業的中間產品,高附加值的高端技術類產品鮮有所見。
農副產品中近幾年有較高競爭力的是清真食品,然而目前整個清真食品加工出口仍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分散且大多數規模較小,競爭優勢更多表現在資源稟賦上,技術優勢及市場營銷力均未得到充分發揮。
輕紡產品中近幾年主要以羊絨及其制品為主,其中初級加工品無毛絨的出口占絕對優勢,羊絨衫和羊絨紗線的比重相對較低,以2007年為例,三種產品比重分別為73.2%、26.3%、0.5%。由此可見羊絨產業中仍以技術附加值較低的初級加工材料為主,深加工及高端制成品比重極低。
這樣以初級原材料及初級加工制成品為主要出口依托的粗放型出口模式帶來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主要表現在出口創匯能力不高,同時對外部市場的依賴較大,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的影響。例如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以2008年11月份為例,共完成進出口額9839萬美元,為2007年3月以來月進出口額最低水平,同比下降43.5%,整體外貿出口表現出下滑的趨勢,尤其是金屬資源、橡膠制品等出口均大幅下滑。
從表3可以看出,寧夏進出口市場分布相對集中,以地區看,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排在前幾位的國家有日本、美國、意大利、韓國、澳大利亞等,其中主要的貿易順差來自亞洲和歐洲,主要的貿易逆差來自美國和澳大利亞,對非洲及拉美的貿易比重較小。由此暴露出以下問題:
首先,寧夏進出口市場相對集中,這樣造成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較大,風險相應較高。比如近幾年歐盟、美國受國內經濟及總體外貿逆差的影響,普遍加大對來自中國進口產品的管制,不斷設置并提高貿易壁壘,造成中國產品的出口受阻。寧夏也受制于高技術貿易壁壘的影響,出口大幅下降。
其次,雖然寧夏的主要貿易伙伴均為發達國家,然而在貿易中寧夏的進出口產品仍集中在附加值較低的金屬制品及機械制品上,技術含量較高的高新產品非常少,實質上并沒有充分享受到從貿易伙伴國大量引進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的好處。
最后,可以看到寧夏對非洲、拉美的貿易比重相當小,來自這兩個地區的進出口占總體比重均維持在個位數,這既可以看成是寧夏開拓外貿市場結構的偏失,也可以看作是寧夏未來促進對外貿易市場結構合理化的方向,加大對這兩個地區市場的開發,不僅有利于利用這兩個地區較大的增長潛力,更可以克服上面提到的進出口市場相對集中帶來的外貿風險。
寧夏外貿企業長期內一直是國有企業占據較大比重,近幾年私營企業成長較快,以2008年前10個月為例,以萬美元為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的出口額分別為47923、15560、47326,其中民營企業增長最快,同比增長48.1%。然而綜觀企業經濟規模,普遍呈現規模較小的特征。以2007年為例,主要出口的20家重點企業出口總額為59543萬美元,以批發經營企業規模標準來衡量,僅前五位企業屬于大型企業,最后一位屬于小型企業,其他屬于中型企業。而且屬大型的出口企業仍集中在羊絨、金屬、生物制藥等傳統產業。據此,寧夏有出口實績的其余兩百多家企業均屬于小型企業,總體外貿企業經營規模普遍較小。
寧夏作為西部一個小省區,要想實現通過外貿拉動經濟增長,就必須要在堅持走特色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提升技術水平,改善出口商品結構,加強對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貿易條件,提高創匯能力。具體說來,在農副產品的出口中,例如脫水蔬菜、清真食品等加工產品,就要切實研究最先進的保鮮、包裝、物流等技術,面向中東等地區銷售的馬鈴薯、大白菜和胡蘿卜等蔬菜,就需要開發保鮮補水的技術。對于輕紡產品,寧夏的特色集中在羊絨產業上,羊絨產品的出口中,無毛絨這一基本原材料仍占據較大比重,而羊絨線特別是羊絨衫等加工品則比重較小,這就暴露出羊絨產品的深加工技術的欠缺。工礦產品中,仍集中在金屬制品及機床鑄件、輪胎等中間產品甚至是初級產品的出口上,欠缺高新技術含量的制造產品,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堅持不斷推新金屬制品的技術含量,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加大研發力度,制造包含自身技術的制造產品。
寧夏外貿市場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大洋洲,而對非洲、拉丁美洲的貿易比重相當小。外貿市場集中的主要問題在于風險較大,同時對進出口商品結構的改變也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寧夏應該進一步擴寬外貿市場,加大對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場的開發,構建從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實現技術的更新換代,而將產業升級換代過程中的較低端產品向非洲這樣的有巨大消費潛力的地區輸出的整體思路,全面在外貿中賺取最大利潤,實現量和質的同步改善與提高。
寧夏外貿企業整體規模偏小,這也導致外貿企業效益不高,分散的小企業的競爭無形中也惡化了貿易條件,降低了整體貿易利潤。從傳統的規模經濟理論角度可以解釋一個企業要想獲得最大利潤,必須將企業規模擴大到邊際成本與邊際利潤相等的水平上,而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異質企業理論。表明一個產業部門的貿易開放將會提高工資和其它要素價格,這將使生產率最低的企業被迫退出市場,生產率最高的企業將能夠承擔海外營銷的固定成本并開始出口,生產率居于中游的企業將繼續為本土市場生產。企業產出的總的分配將有利于那些生產率較高的企業,其結果是整個產業的生產率因為貿易而得到了提升。同時企業通過出口與外國競爭者之間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提供了關于進行改善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出口使得企業可以擴大生產規模;在外國市場上的競爭迫使企業提高效率和進行創新。最后,市場的一體化程度越高,也將使企業獲得成本降低的好處,從而使得技術、生產等成本低的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在對外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
由此可以看出,擴大企業規模是一個企業外向經營的必然結果,也是一個企業能保持外向經營的必備條件。所以寧夏外貿企業的規模要繼續擴大,在市場競爭的自然調整下人為整合資源優勢,擴大外貿企業規模,為企業的外向經營創造條件,帶動寧夏外貿企業的良性發展。
[1]李玉萍.外貿競爭力文獻研究綜述[J].中州大學學報,2006(1).
[2]韓一波.外貿競爭力研究——以江蘇省為例[D].優秀碩博論文庫,2007.
[3]樊瑛.異質企業貿易模型的理論進展[J].國際貿易問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