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衛麒 陳 荔 徐福緣 虞 翊 榮立軍
(1.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204,上海;2.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200093,上海∥第一作者,工程師)
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發展迅速。為保證工程建設項目的順利開展和順利投入運營,愈來愈多的軌道交通建設與運營公司(如地鐵公司、輕軌公司、高速鐵路公司、磁浮公司等)在工程建設階段積極探索和使用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同時面向運營維護管理,組織運營籌備和安排管理信息系統(MIS)人員深入研究同行的運營維護經驗;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內外資產密集型企業現代信息管理模式,全面規劃和開展企業MIS構建工作,在主要設備到達現場前,開始EAM(企業資產管理系統)或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實施準備工作。
本文對軌道交通企業MIS建設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就MIS規劃提出了MIS基本構架;就建設階段企業信息化管理分析了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指出了EAM對軌道交通企業運營維護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介紹了行業中EAM成功實施的經驗。
軌道交通企業基礎設施和運營設備投資規模較大,是典型的資產密集型企業。其主要特征為:從工程項目建設管理角度看,有效計劃與控制項目概算、進度、質量、資源,是工程項目建設順利開展的關鍵因素;從生產運營角度看,科學計劃,做好設備運行維護工作與生產運營物資供應,才能保證企業運營系統的安全、可靠、經濟運行,提供軌道交通服務;從經營角度看,應以市場為導向,合同管理為主線,支持建設與運營管理;從財務角度看,做好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成本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是控制企業建設與運營成本、降低企業物資庫存、理清與保護企業資產的有效手段;從MIS需求角度看,建設階段需要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支持企業建設管理,運營階段尤其需要EAM或ERP支撐企業運營維護管理。
圖1為軌道交通企業MIS基本架構。其整體考慮企業建設與運營管理對MIS的需求,反映建設階段與運營階段需要哪些MIS功能支撐企業核心業務管理,從而克服以往重運營階段企業信息化管理、輕建設階段企業信息化管理的傾向。MIS基本架構反映了軌道交通企業MIS規劃的核心內容。
在圖1中,建設階段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和運營階段的EAM(或ERP)是支撐企業核心業務管理的重要系統。有些企業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包含合同管理、項目管理、檔案管理以及辦公自動化系統等;一些著名的ERP軟件(如德國SAP公司和美國ORACLE的ERP系統)含有EAM 、項目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功能等。

圖1 軌道交通企業MIS架構示意圖
根據對國內地鐵建設項目公司的調研,目前眾多軌道交通企業已開始重視并著手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建設,工程項目管理系統正成為支持企業建設管理的重要工具。同時,在建設階段,企業還要放眼于運營維護管理,抓住有利時機,做好EAM(或ERP)的規劃、構建和系統實施的基礎準備工作,改變EAM(或ERP)實施基礎準備工作薄弱的環節。
工程項目管理信息平臺可使軌道交通企業在建設階段實現以工程項目管理為核心,以工程合同管理為主線,以工程進度、質量、費用、資源管理,以及文檔管理、檔案管理為重點的工作目標,并貫穿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安裝、調試、試運行、移交的整個過程。通過該平臺,可聯系業主、業主代表、設計院、監理、承包商,進行工程概算和預算的計劃與控制,實現對項目進度、質量、費用、資源的計劃與控制,確保項目文檔和檔案有效處理和存儲,工程項目管理的信息能被獲得授權的有關單位共享;可形成工程項目管理知識庫,為其他工程的建設管理提供經驗,為工程投入運營打下基礎;可覆蓋業主對建立信息化項目管理系統的需求。
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的主要功能見圖2。其反映了系統應以合同管理為主線進行工程建設的項目管理。合同管理的主要功能與目標為:工程合同與采購合同管理貫穿合同訂立到合同結算的全過程,控制合同執行期間相關的時間、費用和資源,控制和管理合同變更的全過程,關聯合同基本信息與合同文檔,從進度、質量、財務、設備多方面管理合同。進度管理主要處理工程項目的進度計劃、監控與分析。費用管理通過建立費用科目體系,從工程項目管理中抓取費用數據并控制費用使用,統一管理工程項目所有的費用。供貨管理主要包括:設備采購、接收、安裝、調試、試運行及驗收全過程的管理,處理采購與服務付款,設置設備編碼體系,匯集設備相關資料并形成設備移交資料。質量管理主要包括:項目建設的質量要求和質量標準管理,分項工程、分部工程、單位工程、機電設備與工程材料的驗收記錄與統計分析,工程設計質量的鑒定記錄,安全事故的處理記錄。檔案管理主要包括:資料的分類別組織,按工作分解結構(WBS)組織工程資料,對應國家標準檔案分類類目輔助案卷組卷;實現電子移交并形成竣工移交資料光盤。有些企業的工程項目管理系統還包括招投標管理。

圖2 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功能構架圖
為保證軌道交通企業內部信息安全并便于外部用戶進行數據登錄,可采取多種技術手段。如可采取“物理隔斷”的方法,對企業局域網的系統外部用戶安裝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的數據登錄系統,定期將外部用戶登錄的數據倒入企業工程項目管理系統。目前國際知名的工程項目管理軟件主要有美國Primavera公司的 P3、美國微軟公司的 Office Project 2007等。工程合同管理軟件較為知名的有美國Primavera公司的Expedition等。
EAM包括預防維修、生產維修、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全員生產維修,以及ERP思想。EAM 體現了現代企業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反映了ERP物資供應與需求平衡的處理邏輯和企業資源全面計劃與控制的核心思想。借助IT技術的發展,EAM得以從理論轉化為應用。EAM軟件的主要功能與作用為:從企業資源管理角度,支持定義、維護、管理所有需要維護的企業資產;以資產設備和備品備件為基本管理對象,覆蓋資產生命周期(選型、安裝、計劃、維護、修復、分析和報廢)的各個環節;提供預防性維護及故障處理等各種模式;以維護任務的計劃、提交、審批、執行和分析為業務主線,輻射集成采購、庫存、項目、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等管理系統。
EAM對軌道交通企業運營維護管理尤為重要。它可使企業管理工作做到計劃科學、狀態監測、過程可控、歷史可溯、信息共享。例如:EAM 可幫助企業及時全面掌握實物資產狀況;計劃物資,有效支持后勤保障;有效支持企業設備維護管理(軌道交通企業的車輛維護管理就離不開EAM支撐);實時反映系統運行維護管理狀況;實現企業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持預防性維護管理,為設備故障與狀態分析奠定基礎;建立企業資產管理知識庫;提供企業資產管理的績效指標。
目前,我國眾多的軌道交通企業已使用EAM軟件或運用EAM思想進行企業資產管理,有效支撐了企業運營維護的核心業務管理工作。近年來EAM應用的重要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其一,通過EAM建立運營維護關鍵績效指標體系,支持軌道交通企業的績效管理。在設備維護方面,軌道交通企業比較典型的關鍵績效指標是平均修復時間(MTTR)與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通過EAM記錄的MTTR與MTBF信息,可使管理層對系統可靠性以及員工維護能力、工作效率、質量等多方面情況一目了然。其二,通過EAM獲取各技術系統的診斷信息,并結合數據挖掘工具進行設備故障與系統狀態分析,以便有效掌握企業運營狀況,實時監控技術系統運行狀態,支持預防性維護和設備狀態維護,形成故障處理知識庫。例如:上海磁浮公司利用EAM實時獲取磁浮列車診斷系統發送的診斷信息,并依據診斷故障信息生成故障報告并生成工單進行設備故障處理工作[1],依據運行數據生成預防性維護任務并生成工單進行計劃內維護工作[2]。同時,通過EAM積累的故障診斷歷史數據,也為磁浮列車設備故障與狀態分析打下堅實基礎。
EAM作為軌道交通企業支持運營維護最重要的MIS功能系統,為何有些企業能迅速成功地實施,而有些企業的實施周期卻漫長而效果欠佳呢?究其原因,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是:未能在工程建設階段為運營階段的EAM實施工作做好準備,未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系統實施的基礎準備工作。
為此,需從工程建設初期就著手開展覆蓋其運營維護核心業務的EAM的實施準備工作。總結上海磁浮公司EAM實施的經驗,主要應落實下述幾方面工作:
(1)要求磁浮設備提供方詳細介紹磁浮試驗線維護管理情況,以及設備維護管理系統的功能與實施。同時,基于磁浮線路運行維護的實際要求,合理制訂磁浮線EAM實施計劃,確定EAM工作規程。
(2)要求供貨方提供EAM實施的設備基礎數據及計劃內維護數據,結合磁浮線實際情況,形成EAM的數據規范,以及關鍵的設備基礎數據及計劃內維護數據。
(3)在工程建設期間提出并實現EAM與診斷系統的仿真調試,以保證EAM在磁浮線商業運行時就能獲取需要的診斷信息,便于高效進行設備故障處理與預防性維護,也為設備維護數據挖掘、設備故障與狀態分析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需組織運行維護管理人員就設備維護管理與地鐵車輛公司、地鐵運營公司、航空公司、車輛制造廠、電廠等單位的相關人員進行深入交流,相互汲取經驗。還需通過設計聯絡會、技術培訓、現場實施與交流等方式,與供貨商進行工程期間磁浮列車EAM的實施準備工作。
總之,由于上海磁浮公司在工程建設階段就開始考慮并開展EAM實施的基礎準備工作,使磁浮線EAM能夠順利進行基礎數據整理,實時獲取各技術系統診斷信息并存儲,從而確保了EAM維護管理功能系統的實施進度,同時奠定了系統應用發展基礎,也節約了系統實施費用。所以,抓住有利時機做好EAM實施的基礎準備工作,是EAM成功實施的有效經驗。
[1]吳祥明.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適用性研究——第六分冊:運行維護及維護系統[R].上海:上海磁浮交通發展有限公司,2003.
[2]王曉勇,崔衛麒,袁建軍,等.上海磁浮示范線的維護管理和組織[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5(增刊):30.
[3]陳建偉.信息系統在香港地鐵運營管理中的應用[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