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掠過我國大部以至日本的沙塵暴,所到之處,飛沙走石、黃沙彌漫。一時間輿情沸騰。然而,人類沒有必要、更沒有能力阻擋沙塵暴的發生。沙塵暴古已有之,且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幾千萬年前青藏高原就已隆起,它阻擋了來自印度洋濕潤的西南季風,在中亞和我國的西北地區造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和荒漠區,這一區域又正處在西風帶上,這些是沙塵暴形成的根本要素,與人類的活動無關。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過度放牧、開墾種植和砍伐森林,使許多土地裸露,確實可以加劇沙塵暴的強度和頻次。歷史上,沙塵暴記錄密集期,都與氣候的變冷變干相對應,每逢此時,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頻繁南下、社會動蕩不安。沙塵暴作為一種自然現象,是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許多自然現象相互關聯、互為因果。假如我們消滅了(實際上永遠不可能)沙塵暴及其源頭的沙漠干旱地區,也就消滅了地球上的多種自然生態,滅絕了適應干旱氣候的一切物種,并會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統的更加可怕的反饋、報復甚至引發我們難以想象的災難。地球表面是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帶控制的。一個地區是否成為干旱區和沙漠,最根本的是由這一區域的降水量決定的,從這個角度說,如果大的氣候條件不變,沙塵暴或者沙漠,是不具有侵略性的,因為自然已經為其劃定了界限。沙塵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見,但并非百害而無一利。
首先,沙塵暴塑造了近百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正是黃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們的先民擇此生根繁衍至今。其次,沙塵暴所遷移的沙塵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一些地區的土壤不足。另外沙塵暴在一定程度上也均衡了全球土壤的營養肥力。沙塵暴能有效地緩解酸雨。沙塵含有豐富的鈣等堿性陽離子,這些外來的和地面揚起的堿性沙塵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沙塵還能大量反射進入地球的太陽輻射,從而使地球降溫,抑制溫室效應,大約抵消人為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升溫值的20%。沙塵暴還維系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循環與穩定。沙塵含有豐富的營養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營養物約40%是由沙塵暴帶入的,促進了該海域生物的繁茂。沙塵暴就是一種自然現象,只是人類過度的放牧或農耕、以及自以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劇了它的危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