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凱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了農業和農村改革問題。明確提出“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在黨的會議上把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搞好土地規模經營的一種重要形式提出,為發展合作社提供了理論基石和寬松的政策環境。以下就拜泉縣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可行性,取得成效和今后發展對策進行探討。
一、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實踐證明,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是新形勢下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必然產物,是解決農業生產發展瓶頸的“金鑰匙”。其必要性是: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現代農業的本質是集約農業,要求生產資料、科學技術、金融資本、農業裝備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以此提高農業效益。集約農業在生產環節,主要表現為土地的集中使用和其他生產要素向土地的集中投入。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建立在土地規模經營基礎之上,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是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一種有效實現形式。二是提高生產力水平的現實需要。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一家一戶的家庭承包經營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向農田水利化、農業機械化、生產科技化、經營產業化和服務社會化上轉變,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能有效破解大機械作業、作物結構調整、灌溉、植保、科技推廣和農業節本增效等方面的問題,有利于標準化糧田建設,從而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為實現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具有重大的意義。三是農村經濟戰略性調整的需要。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使大批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事畜牧業、發展加工業、壯大勞務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推進了主輔換位和農村經濟的戰略調整,加快了新農村建設步伐。
我縣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有“四個屏障”:一是有成功的典型帶動。興農鎮進展村依托農機合作社,2008年在6屯建立了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堅持入股自愿、退股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原則,農民以土地為資本入股,采取統種、統管、統收、統銷、統分的“五統一”運作方式,共吸收44戶1 709畝耕地。全年總收入222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3 700元,為全村人均收入的2.76倍。今年,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五個自然屯,入社總戶數達到214戶,土地面積4 131.5畝。進展村巨龍農業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我縣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一面旗幟。二是有優惠的政策扶持牽動。出臺了《拜泉縣土地規模經營工作意見》,制定了13項優惠政策,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1.農業專業合作社優先承包機動地。2.農委在科技入戶工程、標準化良田建設、測土配方施肥等項目上優先向合作社傾斜,并深入調研,幫助合作社整章建制,提高管理效益,降低管理風險。3.農機局優先提供農機具購置補貼,在農業專業合作社內部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社,同時落實深松整地補貼。4.林業局對發展專業合作社缺少資金的村屯,優先提供林木采伐指標。5.水務局積極為農業專業合作社爭取水利建設項目,打抗旱用井,做好噴灌、滴灌、微灌等節水抗旱設備的配套和新技術的推廣工作。6.勞轉辦對入社的農戶提供技能培訓,開辟就業渠道,確保富余勞動力就地或向外埠轉移,實現分工分業。7.扶貧辦為合作社所辦的加工企業爭取產業化扶貧項目,對農業專業合作社優先提供扶貧互助資金。8.財政局對農業專業合作社在購置大型機具上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2009年,縣財政拿出900萬元,配合上級農機購置政策補貼289萬元,共計1 189萬元,用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機械購置,有效解決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機械力量不足的問題。9.畜牧局和國土資源局積極做好畜牧用地的審批。畜牧局對土地流轉戶發展養殖業優先落實可繁母豬補貼等各項優惠政策,積極申報項目,對有一定規模的生豬、奶牛養殖場予以扶持。10.金融部門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給予信貸支持,簡化貸款手續,延長貸款周期。11.工商、國稅、地稅等部門為申報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社搞好服務、全力扶持,同時給予稅收減免政策。12.農委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對接,簽訂原料種植和收購合同,發展訂單農業,降低市場風險。13.保險公司認真落實農業政策保險補助資金,積極為農業合作社提供種植業保險,降低自然風險。三是有高效的服務促動。為切實加強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全程管理和服務,縣在農委設立辦公室,負責在信息提供、典型推廣、科技應用、產業化發展、政策制定與執行、督導檢查、綜合協調、項目資金管理、考核評比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確保農業合作社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在市農委的指導下,在三道鎮競業村建立了村級土地流轉交易市場,搭建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等服務平臺,為合作社向更大的范圍和更高的層次邁進進行有益的嘗試。四是有完善的機制調動。我縣將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發展情況列入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明確領導分工和職責,劃定了各部門的工作任務,把抓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成效作為評選先進鄉鎮的必備條件,對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好的鄉鎮采取以獎代投的方式進行鼓勵,調動各鄉鎮的積極性。
二、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取得的主要實效
我縣在巨龍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引導帶動下,農民自愿、自覺入社,入社積極性高漲。目前全縣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已達88個,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入社土地面積達到57萬畝。
在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上,開展了“四比四看”活動,即比農業標準化生產,看增產幅度;比生產費用價格,看節本增效;比人員安置,看勞轉效果;比分工分業,看其他各業發展。其主要成效是:一是種植結構得到合理優化。各合作社能夠結合市場需求和龍頭企業加工、畜牧業發展的需要,科學合理安排種植業生產結構,改變了過去大豆生產一統天下的格局。據統計,2009年組建的31個合作社種植大豆28 934畝,玉米4 320畝,馬鈴薯1 193畝,甜菜260畝,向日葵527畝,蕓豆959畝,谷子210畝,高粱233.2畝,南瓜100畝。較為合理的種植結構不僅體現了發展效益農業的要求,而且為今后科學輪作和建立科學的土壤耕作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是訂單農業有了突破性進展。興農鎮進展村巨龍農業專業合作社等六個合作社,與拜泉縣豐農公司,簽訂了總面積12 806.6畝的大豆回收合同,統一由企業免費測土,以低于市場價每噸200元的優惠價不計利息賒供化肥,以進種價不計利息賒供種子和農藥,以每公斤高于商品糧大豆0.2元的價格加價收購并現金結算。富強鎮愛群村永鑫農業合作社種植高粱928畝,與齊齊哈爾長河酒業、廣來酒業簽訂了回收合同,最低保護價每公斤1.20元,畝效益在450元以上。時中鄉新安村金成農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白瓜100畝,與哈爾濱客商簽訂合同,以每斤0.28元回收,按畝產白瓜4 000斤計算,畝效益1 000元。豐產鄉有利村種植小麥541畝,由百姓面粉廠進行回收,每公斤高出市場價0.1元。通過發展訂單農業,有效地規避了市場風險,為今后合作社發展探尋了新路。三是科技推廣步伐明顯加快。過去我們在推廣新技術時,由于農民素質的差異、經濟基礎的差異往往導致農業科技應用不到位和技術應用跑粗的現象,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由農業技術部門一站式服務,解決了技術應用的問題。今年我縣各專業合作社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選擇優良品種,合豐47、合豐50、黑農48、墾農18、墾農47等大豆新品種,吉單414、寶玉12、龍單38、九玉1等新玉米品種,加拿大白麥新品種,龍食葵2號、板嗑等向日葵新品種,龍雜5號等高粱新品種,紅谷品種等新品種得到了大面積推廣,良種普及率達到了99%以上;合作社科技推廣步伐加快。大豆、玉米、小麥、甜菜、馬鈴署、葵花生產都增加了科技含量。特別是長春鎮民生合作社、拜泉鎮一心農業專業合作社等積極推廣大豆45cm小壟密植,玉米通透栽培技術,增強了糧食豐產能力。各專業合作社積極使用測土配方肥,農業中心積極開展服務,對農業專業合作社實行定向、定位配方配肥,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節本增效;大豆、玉米、小麥生產都堅持機械化作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將得到明顯的提高。四是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各專業合作社大都能夠與農資公司龍頭企業訂購種子和化肥,體現了明顯的團購優勢,購進價格明顯低于市場零售價格。今年各合作社共節省資金達到64萬元。五是分工分業成效顯著。合作社的組建,大型機械的應用,使大量的勞動力從土地當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或從事第三產業。各專業合作社依據生產需要,落實了生產人員,其余勞動力積極向外轉移和就地轉移。據統計,31個專業合作社共有勞動力7 745人,其中勞動力轉移達到了6 142人,轉移率達79.3%以上,預計勞動力轉移收入達4 300萬元以上。目前沒有轉出的或就地就業的多是老弱病殘人員。興農鎮進展村巨龍農業專業合作社積極為勞動力轉移創造條件,在做好外轉的基礎上,積極發展二、三產業,增加了一處粉坊、 新發展一個全年出欄150頭能繁母豬的豬場,新辦一處苗圃,解決“4050”人員就業難問題。三道鎮競業村農業專業合作社從年前起步,積極向外轉移勞動力,通過自行組織轉移勞動力249人,積極與勞轉辦溝通,通過縣勞轉辦轉移43人,共轉移勞動力292人,轉移率達到100%。
三、今后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基本對策
從我們拜泉實踐來分析,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必須著重做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堅持好四個原則。即堅持土地流轉“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得改變集體性質、不能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群眾利益”的原則;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原則; “積極穩妥、扎實推進、注重質量、提高效益”的原則。確保組建一個,成功一個,實現效益最大化。
二是要有一個政治素質好、懂經營、會管理、群眾威信高的能人作為領辦人。這是必要的前提。我縣進展村巨龍農業專業合作社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收益,劉占河這個帶頭人功不可沒。清正廉潔,大公無私,兢兢業業,勤儉節約,只有具備這樣的素質才能把合作社辦好、管好。
三是要有較強的農業機械力量為依托。農業合作社的實質是土地規模經營,如果沒有大型機械做保障,農民就不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就達不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因此在組建合作社時,一定要選擇機械力量較強的村屯,一般要建立在農機合作社的基礎上。從發展情況看,我縣已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到2012年全縣合作社發展到200個,占現有行政村的 70 %,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55萬畝。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加大對農機的投入。目前我縣擁有大型農機具474臺套,按每萬畝耕地3臺套計算,全縣需100馬力以上大型機械765臺套。遠遠滿足不了土地規模經營的需要,今后上級要在農機補貼政策上予以重點傾斜。
四是要有科學的管理制度。農業專業合作社在我縣是剛剛起步階段,很多制度需要不斷完善。我們在總結巨龍專業合作社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拜泉縣發展農業合作社管理辦法》,作為今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工作指南。通過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五年發展規劃,確保合作社健康發展,從而避免簡單“歸大堆”現象。特別是規定了縣財政無償投入的機械使用和保養制度,明確了所有權歸鄉鎮政府,使用權歸合作社,不僅避免了合作社套取國家資金的行為,而且也有效防止了投入設備變相出租個他人或變賣行為的發生。
五是要有科技力量做支撐。農業專業合作社實行的“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統一分配”的六統一模式,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要把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標準化良田的樣板田,高產攻關的示范田,新品種增產效應的展示田,使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戰場。農業專業合作社也要學農場管理經驗,確定技術員,由縣農業技術部門進行定期培訓。在生產季節,由技術員組織生產。在防病、治蟲等各環節積極與縣農業中心進行對接,確保各項技術應用準確、及時,快速。六是要搞好分工分業。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不僅是發展生產力的過程,而且是解放生產力的過程,使富裕勞動力從土地中擺脫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拓展非農收入渠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收入水平。因此必須搞好勞動力轉移,實現分工分業。要有組織地搞好外出轉移,搭建外轉服務平臺,促進勞動力合理、有序的外轉。對從事養殖業和加工業的也要搞好政策資金扶持,特別是要搞好技能培訓,提高養殖科技水平,要在小額貸款方面給予支持。□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