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宜
(武漢市江夏區流芳中心衛生院 湖北武漢 4320200)
梗阻性黃疸是臨床上一種較為常見的病癥,而且病因較多,解剖部位復雜,明確梗阻部位病變性質,可為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提供依據。梗阻性黃疸的診斷除依靠特征性病史、體征和實驗室檢查外,影像診斷具有重要意義。過去在診斷中常規采取CT、B超等方法,但其診斷的靈敏性和準確性低于直接膽道造影如經內窺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經皮穿刺膽道造影(PTC)等,但后者為侵入性方法,均為有創性技術,可能導致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癥,而影響其臨床應用[1]。近年來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作為一種非侵入性影像學新技術,因其迅速、準確、無創等特點逐漸得到廣泛臨床應用。
選取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懷疑為膽道梗阻性病變來我院就診的40例行常規CT、B超及ERCP、MRCP檢查且資料完整者為研究對象。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38~76歲,平均64.3歲。經臨床最后診斷其中正常影像7例,膽系結石19例,胰頭癌3例,壺腹癌2例,膽管癌5例,肝管癌4例。
采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HDx l.5T超導磁體磁共振。檢查前8h禁食水,避免胃腸液體干擾,通順應用呼吸門控,使數據采集選擇在每次呼吸平穩的階段內進行,減輕呼吸運動偽影。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重T2加權冠狀位成像;回波鏈(ETL)16~32,TR 11000~15000ms,有效RE為240ms左右;視野(FOV)35~40cm;矩陣256~192×256;層厚3mm,間隔連續掃描;38層左右,成像時間為4~6min。
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錄入和計算,用SAS 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不同診斷方法的符合率。
就診患者中7例為正常影像,19例膽結石,占多數。4種診斷方法中,ERCP與臨床最后診斷的總診斷符合率最高,達到92.50%,其次為MRCP,為87.50%,CT和B超均為67.50%。不同診斷方法的比較發現,CT、B超診斷符合率均小于MPRC和ERCP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ERCP對膽結石、胰頭癌以及總的診斷符合率略高于MPRC,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現代影像技術中,超聲CT診斷應用得最為廣泛,由于它的普及性、無創性、可重復性,常是黃疸病人的首選或初診篩選檢查方法,但其敏感性及準確性均較低,有文獻報告B超對膽道擴張定性診斷率僅為72.17%,且易受肥胖、腸積氣以及儀器性能等因素等影響,CT檢查確診率80%,但所得平面一般為橫軸位,冠狀位及矢狀位極難獲得,故所得信息較少,并需采用造影劑增強掃描[2]。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ERCP)作為一種診治膽胰疾病的重要手段,能獲得梗阻部位清晰的高質量圖像,清楚顯示膽管擴張和梗阻端的影像,診斷率準確率明顯高于B超及CT檢查,在梗阻性黃疸的病因鑒別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3~4]。本次研究也發現CT、B超診斷符合率為67.50%,均低于MRPC、ERCP的87.50%和92.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但ERCP為有創性檢查,會導致急性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癥,病人不易接受,有一定的適應證和禁忌證,且與術者經驗及技術水平明顯相關[5],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表1 不同診斷方法與臨床最后診斷的符合率
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RCP)是90年代興起的非侵入性觀察胰膽管系統解剖和病理形態的一種無創傷性、無X線輻射技術,該方法具有ERCP的優點同時避免了其缺點,為一種較理想的診斷方法。MRCP是運用重度T2加權成像技術,即靜態后緩慢流動的液體呈高信號而實質臟器與快速流動的血流呈低或無信號,從而達到理想的對比,成像時間短,可多方位觀察膽管解剖,空間分辨率高,能很好地顯示膽管梗阻部位,梗阻膽管近端形態,定位診斷準確率高,其不需注射造影劑,且不受患者肝功能,血清膽紅素水平及全身各器官功能等因素的限制[6]。MRCP具有無創傷,無放射性,無需造影劑,同時可清楚顯示梗阻兩端,避免了ERCP檢查后發生膽道感染及其他并發癥等優點。許多研究研究報道MRCP對梗阻的定位診斷準確性幾乎為100%,定性診斷準確率80%以上[7~9]。
有研究發現MRCP、ERCP對膽系結石、膽管內腫瘤、膽管炎性狹窄癥診斷符合率高,兩者差異無顯著性[10],與本次結果一致。
總之,MRCP在梗阻性黃疸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經B超、CT初診不能確診,尤其是術后或老年患者等不宜進行有創檢查者,MRCP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診斷方法。
[1]繆林,范志寧.ERCP并發癥防治現狀[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09,15(12):15~20.
[2]姜戰武,張新江,高占虎,等.B超、CT、MR、I/M R C P聯合CA19-9檢測對惡性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J].癌癥進展雜志,2005,3(2):179~180.
[3]任粉玉,樸熙緒,崔順子.ERCP在梗阻性黃疸病因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17(28):2955~2957.
[4]王蒙,王廣義,馮秋實.ERCP對可疑膽道疾病的診治價值[J].中國內鏡雜志,2007,13(12):1266~1267.
[5]彭衛軍,周康榮,陳四槐,等.磁共振膽道造影在膽道定位和定性診斷中的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7,31(10):668.
[6]李潤濤,單丹丹,顧志強.MRCP聯合SCT-MPR診斷梗阻性黃疸的價值[J].山東醫藥,2009,49(34):86.
[7]王愛榮,彭如臣.梗阻性黃疸的超聲與核磁共振診斷的比較[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0,1(1):180.
[8]孟慶華,楊宇.磁共振胰膽管成像對梗阻性黃疸的診斷價值[J].Chin J Lab Diagn,2009,13(9):1264.
[9]魏銘,鄧生德,鄭生喜,等.低場MRCP在梗阻性黃疸中的應用及B超、CT的對照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3(21):275~277.
[10]劉怡文,張學儉,王利群,等.MSCT、MRCP、ERCP對梗阻性黃疸病因診斷的對比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9):2172~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