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鳳 崔健 楊偉青
(山東省壽光市皮膚病防治站 山東壽光 262700)
我科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采用3種方法對108例白癜風患者進行治療,以觀察白癜風沖劑內服和窄譜中波紫外線(NBUVB)照射治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08例病人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其中男47例,女61例;平均年齡34.8歲(12~63歲);平均病程3.76年(2個月~18年)。根據文獻[1]標準分型,散發型50例,局限型40例,肢端型12例,節段型6例,進展期患者46例,穩定期患者62例。入選標準:無嚴重心、肝、腎等系統性疾病;無光敏性疾病史;無白內障、青光眼病史;非妊娠、哺乳期患者;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系統治療,2周內未進行過局部治療。將108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白癜風沖劑內服聯合NB-UVB組)、對照I組(白癜風沖劑內服組)、對照II組(NB-UVB組),3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皮損范圍和分布、病程及分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患者服用白癜風沖劑(我院自制劑,已注冊)。組成方藥為:當歸、白芷、補骨脂、丹參、白芍、女貞子、冤絲子、黃芪、首烏、沙苑子、墨早蓮、桑椹子、紫草、桂枝、地膚子、蛇床子、桃仁、黑芝麻、茄子葉、無花果葉。上藥煎煮后加賦形劑、制成沖劑,每包15g(相當于生藥量15g),成人每次2包,每日2次,兒童按相應年齡減量服用。同時行窄譜中波紫外線照射,NB-UVB波長為310~315nm,峰值311nm,照射距離21cm,初始照射劑量為70%最小紅斑量,每周2次,在前次照射后被照射部位無紅斑反應的前提下,每次劑量遞增20%,如照射部位有輕度紅斑、瘙癢,則照射劑量不變,直至癥狀消失再增加照射劑量。如出現疼痛性紅斑或水皰,則停止照射,待皮膚恢復正常后再進行照射,照射劑量要減少20%。最大照射劑量為3.7J/cm2。每周照射2次,總療程為3個月。對照I組單獨內服白癜風沖劑(劑量和用法同治療組);對照II組單用NBUVB照射(劑量和用法同治療組)。行NB-UVB照射治療時,患者需戴紫外線防護眼鏡,男性注意遮蓋生殖器部位,并詳細登記患者的治療情況。

表1 3組白癜風患者療效比較[例(%)]
痊愈:白斑全部消退,恢復正常膚色;顯效: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白斑區色素恢復面積≥50%;好轉:白斑部分消退或縮小,色素恢復面積10%~49%;無效:白斑區無色素增加或色素恢復面積<10%。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治療例數×100%[1]。
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臨床療效。108例患者均完成本次試驗。治療組及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有效率與I、II對照組相比,χ2值分別為5.17及7.41,治療組有效率與對照I、II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分別為:0.023及0.006,均<0.05)。(2)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治療組和對照II組分別有6例和7例患者在照射部位出現輕度疼痛性紅斑,給予減少照射劑量及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且無一例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終止治療。
祖國醫學認為,白癜風應采用扶正固本,調和氣血,理氣通滯的治療原則,使機體平衡陰陽,恢復肌膚正常生理功能。本結果顯示,白癜風沖劑內服聯合NB-UVB照射治療白癜風有效率高于單獨內服白癜風沖劑及單獨NB-UVB照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合用可更好的提高療效,縮短治療周期,提高病人的依從性,且不良反應小,值得臨床應用。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2]顧有守.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在皮膚科的應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35(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