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宗平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山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福建泉州 362800)
口瘡是兒科門診常見的口腔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1],包括現代醫學的細菌感染性口炎、皰疹性口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以口腔黏膜、舌及齒齦等處。發生淡黃色或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小瘡或潰瘍面為特征。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中藥外敷加內服治療小兒口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40例均為我院收治的口瘡患兒,男58例,女82例;年齡6個月~6歲,平均4.5歲;病程最短1d,最長5d;均有不同程度發熱,體溫38~40.5℃;不同程度的口腔粘膜、舌體潰瘍,大小2~5mm,疼痛流涎,進食時疼痛加重,齒齦紅腫;11例伴泄瀉,5例伴營養不良,4例伴肺部感染。按照隨機原則,設治療組70例和對照組70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比較經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洗必泰漱口液漱口,維生素B12口服,若有細菌感染,加用抗生素治療。治療組患兒采用中藥外敷加內服,炙甘草20~30g、黃連3g、黃芩6~9g、干姜3~5g、黨參10g、半夏6g、火熱較盛者加山梔1~5g、連翹5~9g;便結者加大黃3~8g(后下)。將上藥加水適量,浸泡30min后煎煮,每日1劑,煎2汁,每汁150mL。另取五倍子置鍋內炒至黑黃色,取出涼后與蒲黃,兒茶同入機內粉為極細末,以小瓶分裝備用,用時直接取本品少許涂撒口腔患處即可。應于進食或飲水后使用,療程7d,服藥期間禁食生冷、辛辣之品。
治愈:口腔潰瘍愈合,疼痛消失,停藥后半年無復發;顯效:口腔潰瘍基本愈合,疼痛明顯減輕,不影響進食,或痊愈后停藥半年內有復發;無效:口腔潰瘍無明顯變化,仍有疼痛??傆行蕿橹斡?顯效。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均以(±s)表示,定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經過治療,治療組患兒總有效率為97.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癥狀消失平均天數為(2.98±1.14)d,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88±1.2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中未發現不良反應。
口瘡系口腔黏膜上皮的損傷,西醫稱之為口腔潰瘍,小兒口瘡一般指現代醫學的小兒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疤疹性口腔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口腔潰瘍。臨床以皰疹性口瘡為多見。本病常因疼痛影響小兒進食及睡眠,對小兒健康不利。小兒口瘡發病原因很多,如心脾積熱、胃火上蒸、陰虛火旺、脾虛濕盛等。臨床治療以消炎、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為主,但時常因患兒對藥物的耐受性欠佳而影響療效。
中藥在治療該病時有獨特優勢。治療組患兒服用中藥方劑中:炙甘草補虛健脾;黃連乃瘡家之圣藥,且可治口瘡,苦寒瀉火;黃芩6~9g,干姜溫脾助運;黨參補益中氣;半夏燥濕化痰;火熱較盛者加山梔1~5g、連翹5~9g;便結者加大黃瀉火解毒,調中化食,安和五臟。中藥五倍子、蒲黃、兒茶等,既有解毒清熱之功,又有斂瘡、生肌、止痛之效,外敷無痛苦,未發現不良反應,治療的依從性好,在改善癥狀、縮短病程上有較明顯長處。另外,我們認為正確合理的喂養對防治口瘡十分重要,患病期間食味宜清淡,平時不偏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口腔的衛生清潔及大便通暢,使小兒健康成長[2]。
綜上所述,采用中藥外敷加內服治療小兒口瘡,操作簡便,經濟,療效可靠,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秉琦.口腔黏膜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7.
[2]謝曉麗,唐瞻貴,袁濤洪.佳力克(大蒜素)治療口腔潰瘍的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04,20(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