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濤 孟紅旗 張繼平
我國年新發腦卒中病例數在150萬人以上,每年因腦卒中死亡數約130萬人[1]。血栓形成性腦梗死(CI)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重癥者的病死率、致殘率均較高,目前仍缺乏有確切療效的藥物。Meta分析發現近年治療腦血管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卒中單元(stroke unit,SU)[2]。筆者將68例采用SU模式管理治療與62例接受常規治療的重癥CI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標準,將2007年1月—2008年4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經頭顱CT或MRI掃描確診的130例CI患者,按Pullitono公式計算梗死灶體積(cm3)=長徑×短徑×梗死層面數/2;神經功能評價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IH Stroke Scale,NIHSS)標準。入院時梗死灶>10 cm3、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分者為重癥CI患者。應用SPSS 11.0軟件將患者隨機分成SU組和非SU組。SU組68例,非SU組62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平均梗死灶體積、平均神經功能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治療方法 嚴格按腦血管病急性期診療流程[3]對SU組患者進行診治,由神經內科醫師、康復醫師、康復護師及心理醫師等組成治療小組,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心電監護及藥物治療;針對性病例分析,傷殘情況評估,康復鍛煉計劃,入院后72 h內的系統康復訓練(每天1次,每次30 min,包括翻身、拍背、移動、按摩患肢等。預防褥瘡、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并發癥。床上肢體功能位置的正確擺放,各關節被動活動、自主坐起、站立平衡、步行等訓練,并加以電針、運動療法等)。對失音患者的語言訓練,每天1次,每次30 min;對心理障礙的患者進行心理及藥物干預。住院期間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心理、康復、言語及出院后預防、治療、生活方式等指導)。非SU組患者接受常規的神經內科治療。
1.3 觀察指標 評定指標:治療1個月后分別評定并發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發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卒中后抑郁狀態(PSD)發生率(應用HAMD評分[4],<17分為無PSD,17~20分為輕度PSD,21~25分為中度PSD,>25分為重度PSD);分別在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對患者進行NIHSS評分、生活能力評價(Barthel指數)及社會功能評價(牛津殘障評分,OHS)。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1.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感染發生率、MODS發生率、病死率比較SU組患者發生感染、MOF及死亡者顯著低于非SU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2。
表2 2組感染、MOF、死亡情況比較 例(%)
2.2 2組PSD發生率比較SU組患者重度PSD發生率(χ2=3.39)及總體PSD發生率(χ2=7.50)均顯著低于非SU組(均P<0.05),見表3。
2.3 2組NIHSS、Barthel、OHS評分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NIHSS、Barthel及OH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分別為0.04,0.11,0.2,均P>0.05);治療后2組患者相關指標顯著優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治療前、后SU組相關指標差值顯著優于非SU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為4.28,6.71,8.80,均P<0.01),見表4。
表3 2組患者卒中后PSD發生率比較 例(%)
表4 2組治療前后NIHSS、Barthel、OHS評分比較
研究證實SU模式對急性腦血管病(ACVD)的有效性[5],國外報道SU適用于全部缺血性腦卒中[6]。SU對卒中的治療已由單純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為重點的綜合模式轉變,強調早期規范化治療及康復訓練,對影響卒中預后的各種因素進行多方位的有效干預。SU的工作人員由多專業小組構成,包括臨床醫生、專業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語言訓練師和社會工作者,為卒中患者提供標準的診斷、治療、康復和專業監護[7]。
筆者認為,SU模式管理治療重癥CI患者的有效性基于:(1)SU組制定的標準化評估及早期處置方案,使檢查更精確、診斷更準確、治療更快速,充分體現針對性的治療。(2)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有研究報道重癥CI患者MOF的發生率顯著升高,并發MOF的CI患者病死率可超過50%[8]。SU的醫護人員能更密切、及時、有效地監測和干預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對于降低重癥CI患者病死率至關重要。(3)重癥CI患者的大體積梗死灶、軀體功能喪失、病后社會或家庭狀態改變等,導致的對生理、病理、心理狀態沖擊,是發生PSD的主要因素。SU早期的肢體康復、心理護理、語言訓練、健康教育及必要的抗抑郁藥物等治療,可有效減少抑郁癥的發生。(4)早期實施康復是改善神經功能的基礎,其依據是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或功能的可塑性和重組能力。腦組織可通過軸突發芽、離子通道改變、潛伏通路啟用、未受損組織代償等多種方式改善功能。SU通過藥物、鍛煉及早期康復等多元化治療手段,使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更有效地共同參與康復計劃,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減少肺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發生。語言功能的恢復、心理狀態的改善對促進患者生活及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亦極為重要。
[1]秦震.我國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學雜志,2000,80(2):85-87.
[2]Treib J,Grauer MT,Woessner R,et al.Treatment of stroke on an intensive stroke unit:a novel concept[J].Intensive Care Med,2000,26(11):1598-1611.
[3]金俏,黃茜.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綜合康復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6,16(22):3444-3446.
[4]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3-101.
[5]Philips SJ,Eskes G,Gubitz GJ,et al.D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 acute stroke unit[J].CMAJ,2002,167(6):655-659.
[6]Adams HP Jr,Adams RJ,Brott T,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Stroke Council of the American Stroke As 2 sociation[J].Stroke,2003,34(4):1056-1083.
[7]王少石.卒中單元的國內外現狀與展望[J].臨床內科雜志,2007,24(6):368-370.
[8]詹海濤,黃峰,陳鋼.重癥腦梗死患者血漿D-二聚體測定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8,18(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