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民
雖然每年都會讀上百來本翻譯小說,但我的趣味卻常常是外行的。譬如,近兩年的閱讀中,我居然很不文學地發現:中國元素越來越多地出現于西方的小說文本,而且這些元素大多是實證式的,是平面鏡像反映,已經沒有了殖民時代哈哈鏡式的神秘、古怪、離奇。也即是說,中國正在逐漸掙脫“獵奇”的窘迫與誤讀,比較正常地進入西方的視域。對此,我是難免會有一種被承認的欣然與歡喜的,雖然,這并不是優雅的文學閱讀姿態。而《簽名收藏家》一書首先吸引我的亦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中國元素。首先,主人公亞歷克斯就有著一半的中國血統,其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其次,書的下卷十章是以禪宗畫師廓庵《十牛圖》中每幅圖來命名的,而且,作者扎迪·史密斯還非常嫻熟隨便地引用了許多禪宗公案,對《五燈會元》、《高僧傳》的解讀可謂老到。閱讀此小說,也助我稍稍溫習了曾經縈繞于懷的禪宗知識與情懷。
當然,這些中國元素并非是《簽名收藏家》的主要構件,小說另有故事。亞歷克斯12歲時,他的中國父親猝然死亡,父親的離去使他喪失了人格成長的榜樣,而對于信奉猶太教的母親,他又難以親密接近。可以想見,他的青春期一定充滿著困擾與混亂,自我身份的搖曳不定與宗教情緒的缺失,使得他趨于社會生活的邊緣。故事正式開始的時候,亞歷克斯已經27歲,他從事的職業就是所謂的“簽名收藏家”,簡言之,即是搜羅名人(主要是影星)的簽名,并使之進入交易市場以獲取利潤。這份古怪的工作有點像玩兒,亦很時尚,又甚邊緣。社會的經濟精英們是看不起這種“不正經”的工作的。可亞歷克斯卻干得津津有味無限投入難以拔足。他為了得到曾經的超級女星亞歷山大的簽名,寫了整整13年的影迷信,信的內容又別具一格,他將自己假想成為了亞歷山大,以她的姿態敘事。終于,亞歷山大被感動,亞歷克斯得到了簽名,且又從美國將亞歷山大帶到英國,并成功地高價拍賣了亞歷山大的簽名,為自己帶來了榮譽,為亞歷山大帶來了財富。
亞歷克斯為什么會成為簽名收藏家?這個問題確實有點無聊,但也并非完全無可琢磨。這里所謂的收藏已經毫不顧惜地忽略了傳統收藏的時間因素,而灌注了濃烈的時尚因素,影星是大眾情人,是大眾的時尚榜樣,他們的簽名自然也成了大眾寶愛珍惜的時尚徽章與同影星聯絡的證物。所以,亞歷克斯的職業是影像的消費主義時代所賜予的,有著時代的合理性,他很成功。
然而,亞歷克斯還是很邊緣,他的邊緣因為他的家庭,亦因為他的國度(相對于喋喋不休的美國,沉默寡言的大英帝國也越來越邊緣),這種邊緣地位也容易造成身份認同的模糊與不穩定。所以,我以為可以將亞歷克斯的執著收藏癬和他對亞歷山大的狂熱追尋看作是邊緣向中心的攀附,是無聲世界向有聲世界的求援,似乎有了喧嘩的明星世界的簽名背書,沉默的大眾世界才有意義。這是亞歷克斯的慘淡,也是影像消費世界里大眾們的慘淡。
小說的某些部分有著明顯的魔幻色彩,頗有薩爾曼·拉什迪的印記,但相對于拉什迪的冷峻、奇突,扎迪·史密斯則也要溫婉輕松得多,這種姿態也許源自于女性的溫柔,也可能因為年輕而欠歷練。
扎迪·史密斯出生于1975年的倫敦,14歲時自作主張,將自己的名字改為Zadie(原名為Sadie),因為她覺得這個名字更有異國情調。2000年,她第一部小說《白牙》出版,評論家驚呼,狄更斯、伍爾夫和拉什迪的接班人出現了。至今,已有3部足以其證明文學成就的著作:《白牙》、《簽名收藏家》和《關于美》。扎迪的年輕在小說文本上也有所呈現,翻開《簽名收藏家》,在傳統的文本中間隨意地夾雜了不少手繪插圖與手寫體,這無疑借鑒于年輕的網絡。
《簽名收冀家》
[英]扎迪·史密斯著
唐曉萌於梅譯
2009.10
定價: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