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柳曉云 陳偉云

油茶是蓮都區的傳統產業,全區現有油茶種植面積20.9萬畝,年產茶油約73.15噸,主要分布在碧湖、高溪、雅溪、黃村等地,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蓮都區被列入全省3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區之一,爭取資金共計550萬元,用于2000畝油茶低產林改造示范基地、1500畝新造林示范基地、100畝油茶良種采穗圃和苗圃基地建設。該區林業局搶抓機遇,攻堅克難,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當前發展油茶的大好時機,全力推進該區油茶產業發展。采取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分管領導分片聯系、技術人員具體指導等方式,及時成立油茶產業發展辦公室,抽調素質好、業務精的技術人員組成多個技術指導組,全面負責技術指導。同時,該區從實際出發,將油茶建設與4個方面相結合,努力實現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目的。
一是與欠發達鄉鎮和少數民族村經濟發展相結合。油茶是該區欠發達鄉鎮農民的重要經濟來源,但總體效益普遍低下,目前畝產茶油僅3.5公斤,每畝效益不到52.5元。2009年,區林業局組織十幾位林業技術專家分成5個技術指導小組,多次分赴各個欠發達鄉鎮和少數民族村,指導農民對現有油茶林實施土壤改良、品質更換、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等技術措施,對低產林進行改造,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據了解,實行油茶低改后,畝產茶油產量達到10公斤,每畝可增收260元。到目前為止,全區1萬畝油茶低產林改造任務已基本完成,國家示范林項目的2000畝低改核心示范基地現已完成1800多畝。在少數民族村——麗新鄉咸宜村新發展千畝油茶基地,目前已整地800多畝,挖穴300多畝,整個基地建設預計在2010年可全部完成。
二是與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相結合。該區原油茶林栽培品種絕大部分是老品種油茶,產量低,經濟效益差,再加上長期粗放經營,造成品種進一步退化,嚴重影響產量、質量和效益。在油茶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工作中,該區林業局高度重視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施工經營的模式,在新建立的1500畝油茶基地上,引進長林4號、18號、23號、40號、53號5個品質優、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油茶優良新品種,同時采用無紡布輕基質容器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新品質的推廣,將有效提高單位產值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全區油茶產業發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三是與老果園改造相結合。近年來,蓮都區許多柑橘園、橘園、板栗園等老果園出現基礎條件差、品種老化、產量低下、品質差等問題,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逐年下降,經濟效益偏低,廣大林農迫切需要更換新的品種來提高老果園的生產效益。蓮都區林業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利用當前發展油茶產業的大好時機,認真做好油茶產業規劃,積極鼓勵林農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提出利用村莊周圍低山緩坡的老橘園、老桃園等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把林業產業發展與老果園改造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拓展林業產業發展空間。據統計,現有大港頭鎮石侯村、麗新鄉咸宜村等村的700多畝老果園正在進行改造,預計2010年初可完成。
四是與集體林權制度相結合。抓住當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確林權50年不變的契機,林業部門通過項目、技術和信息傾斜的辦法,引導和支持林農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通過承包、租賃、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合理流轉油茶林地使用權,參加油茶林基地建設。將零星、分散的新造油茶林地向有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生產經營者流轉,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建設集油茶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油茶產業化體系。同時,充分發揮他們的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吸引和組織分散的農戶投身油茶產業建設,最終達到“興茶富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