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華
(1、北京林業大學,北京 10083 2、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作為侗民族文化信息的載體,侗族木結構建筑傳承了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其民間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及美學結構設計更是令人嘆奇。論文從結構設計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侗族木結構建筑的設計特點。
不同材料、不同截面形式的結構構件具有不同的力學性質,根據結構系統中構件傳力的特點來確定構件的材料和形狀,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種材料的特性。柱、梁、析架、索、拱等結構構件,可以構成不同的符號和語言系統。

圖1 體現力學特性的線結構
幾何形是一種經過抽象概括成的人工形態。圓、三角、多邊形、方形、菱形、圓錐形等真正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幾何形狀并不多。所以幾何形狀表現一種抽象美、人工美、理性美,顯示出改造自然的力量和人工雕琢留下的痕跡。建筑中,幾何形形態規整,體現了理性邏輯,受力均衡、施工方便,所以是較為常見的類型。

圖2 體現幾何形設計的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和八面倒水形式

圖3 體現幾何等距收分、對稱和旋轉的內部結構
仿生是線結構在進行建筑創作時常用的一種設計手法,也是建筑創新的源泉,它往往是多種仿生形式的綜合。同象征一樣,仿生可以確定建筑主題與建筑形體、空間和符號的關聯,而使體驗者產生聯想和共鳴,從而傳遞情感,它對表現建筑的主題有著直接明晰的效果。
樹狀結構是德國工程師弗萊·奧托的倡導下,經過長期研究,逐步成熟得以應用的結構形態。弗賴·奧托推崇“原始建筑學”,他主張將這種“最少”的原始建筑學之美轉換成現代的建筑,即輕的、節能的、靈活的、適應性強的樹狀結構其主要特點是用仿生學的觀點來構筑與天然樹木極為相似的空間結構,以其多級分權,向上生長的結構形態賦予建筑以旺盛的生命力,強烈地體現出建筑與人的親和力。樹狀結構的屋面結構是從底部支柱逐級“生長”起來的,并融為一體。節點采用相貫形式,力的傳遞順暢自然。

圖4 夜幕下鼓樓的“杉樹”剪影
形態仿生,往往模仿自然物象的形態及其特殊的組織關系,來構圖和表達立意,可以取得新穎獨特的效果。侗族鼓樓的優美造型就象一只展翅飛翔的小鳥,飛向蒼穹。
網格結構是采用離散的線形構件,通過特定的節點,按照建筑型體要求和一定的規律,組裝成的三維連續體、網狀空間桿系結構體系。當網格結構為平板時即為網架結構,網格結構為曲面并具有殼體的結構特性時即為網殼結構。

圖5 飛鳥的仿生造型

圖6 蜘蛛網的仿生造型
侗族建筑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也是世界建筑藝術的奇葩。其民間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及美學結構設計更是令人嘆奇,侗族建筑的美學結構設計是極具研究價值的,有待專家學者的深入研究。
[1]木結構建筑.板結構房.設計和建造[S].德國標準化學會,198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