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在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歷史上,中小金融機構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產生和成長起來的。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指相對于國家獨資或國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機構之外的規模小、門類多、彼此獨立的多種小型金融機構,其宏觀調控能力、資產負債規模、信用擔保體系、網絡覆蓋范圍、機構整體功能及服務手段、社會地位明顯低于國有銀行,并以中小企業和居民作為其主要投資和服務對象的一類金融群體,這類金融群體主要包括小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中小型信托投資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
近幾年,內蒙古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的發展,為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外部環境。目前,內蒙古已形成了以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為代表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截止2009年末,全區共有地方性金融機構110家。包商銀行在區內外設立了10家分支機構,呼和浩特商業銀行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增資擴股后更名為內蒙古銀行,成為省區級區域性銀行。中國保監會批準我區組建地方性財產保險公司,目前正在籌建中。地方性金融企業發展勢頭良好,但全區金融業總體發展水平不夠高,結構性矛盾明顯,資本市場發展滯后,還不能滿足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
1.政府主導多,支持力度不夠。政府過多的干預是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缺少自由的空間。具體表現在:一是資本金補充上,中小金融機構無法通過發行金融次級債券或以其他方式補充資本金,只能依靠地方財政、企業和個人增資擴股;二是內蒙古中小金融機構也沒能在稅收、項目開發等方面享受到更為優惠的政策;三是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中小銀行只能靠提成留利慢慢沖銷,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的呆壞賬核銷得不到地方財政的支持,保值貼補利息支出沒有彌補;四是金融格局不協調,地方性金融機構西部多、東部少。
2.地方法規不健全,缺乏法律保護。目前,內蒙古有關中小金融機構的法規并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首先,金融法制薄弱,對金融犯罪的打擊力度不夠,導致了內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增長率居高不下。其次,中小金融機構破產法規缺失,地方政府出于社會、金融安全考慮,對金融行業給予過度保護,致使經營不善乃至嚴重資不抵債的中小金融機構無法及時退出市場,從而不利于中小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
3.金融監管力度不夠,監管措施有待提升。從現有的監管措施來看,內蒙古金融監管部門對中小金融機構的監管力度是不夠的,主要表現為監管內容缺失、監管手段單一、監管方式有限。
4.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滯后,縣域級金融服務功能弱化。目前內蒙古銀行業的主體仍然是國有大型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分支機構,地方商業銀行發育仍滯后,地方保險公司、投資基金均屬空白,信托公司業務發展緩慢。縣域金融機構網點規模呈縮小趨勢,部分旗縣提供金融服務的主要是農村信用社,縣域金融市場競爭不充分,導致縣域信貸產品單一,難以滿足農牧區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
5.中小金融機構市場定位不清晰,業務競爭趨于同質化,產品創新缺乏深度。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一味追求塊頭大、數量多,這在以前表現出中小金融機構以同質化的方式以國有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進行競爭,搶占存貸款的市場份額,現在也出現中小金融機構之間進行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貸款向優勢行業、重點企業集中,部分領域信貸不足。二是從金融服務水平看,各類中小金融機構在管理體制、市場定位、重點客戶、業務品種等方面基本雷同導致經營目標集中,金融創新產品少,競爭力低下,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地區生產總值貢獻少。
6.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意識相對比較薄弱。在內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業務拓展還是得到了普遍重視,作為行政干預和計劃體制的產物,內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在運行中仍表現出很強的行政色彩,市場運行機制體現的并不明顯。這使得地方金融機構的資本約束意識薄弱,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在發展過程中忽視內控體系的建立,從而造成其風險識別和防范能力低下,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這集中體現在農村信用社和部分小型城市商業銀行身上。
1.政府要高度重視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首先,自治區政府在策略上要把發展地方金融機構作為發展全區金融產業的重點,優先發展、重點扶持地方金融機構,改變目前地方金融機構缺乏持續發展能力的現狀,通過整合地方金融資源,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龍頭企業,全面增強內蒙古金融實力。其次,政府通過多種優惠政策,如減免或返還所得稅、營業稅等,降低抵押或擔保財產的評估、登記過戶、公證等費用,支持、引導地方金融機構確立“立足地方經濟、立足中小企業、立足城市居民”的市場定位與發展目標。
2.優化區域結構布局,推進區域化金融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針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投資環境、管理理念、科技投入、產業結構、利益承受能力等客觀現實,應在金融政策上區別對待,如在機構設置、信貸投向、信貸品種、信貸期限及利率政策等方面給與必要的照顧和傾斜,加大對東部地區的信貸投入,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穩定增長。
3.進一步健全中小金融機構監管機制,制定切實有效的法律規范保證中小金融機構健康、穩定、高效的發展。內蒙古銀監局既要對中小金融機構實行全方位的監管,也要考慮中小銀行的實際情況,在監管方式、監控指標的掌握、監控頻率上應與其它金融機構有所區別,并在監管的同時加強窗口指導,以及提供包括業務創新、發展戰略和內控制度等方面的服務和指導。
4.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管理。作為特殊的企業,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的根本點在于其自身的發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中小金融機構自身素質水平: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內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應根據《公司法》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的有關要求,建立和完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的議事制度和決策程序,明確股東、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權利和義務的同時,引進先進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二是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中小金融機構要建立系統的、全面的內部管理機制,對現有的規章制度和操作程序要做一次全面的歸集梳理,使內控制度滲透到各項業務管理和操作環節,要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要積極探索“權、責、利”相結合的科學考核機制,充分發揮每個員工的工作潛能,最大限度地防范各種風險。三是創新業務定位,突出區域特色。中小金融機構應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大力開拓符合內蒙古中小金融機構優勢特點、有現實或潛在盈利空間的中間業務品種,不斷擴大中小金融機構的收入來源,培植新的利潤增長點,增強經營的活力,提高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另外,內蒙古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金融業務應突出“本土化”特征,利用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生活習俗比較了解的優勢,突出核心業務和特色產品,創品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