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迅
企業戰略管理是企業在宏觀層次通過分析、預測、規劃、控制等手段,實現充分利用本企業的人、財、物等資源,以達到優化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企業戰略管理是對企業戰略的設計、選擇、控制和實施,直至達到企業戰略總目標的全過程。戰略管理涉及企業發展的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問題。諸如企業的經營方向、市場開拓、產品開發、科技發展、機制改革、組織機構改組、重大技術改造、籌資融資等等。戰略管理的決定權通常由企業中的管理者直接掌握。
不同產業中企業的管理者,同一產業中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者,甚至同一產業中相同類型企業的管理者在不同階段或不同的時期,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戰略管理方法。任何期望能夠找到某種一勞永逸、遙遙領先的戰略管理方法或者工具的想法都是不現實的。企業適應環境的過程,要求管理者應用的戰略管理方法必須具有彈性,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及時做出調整。“適者生存”不僅是生物領域也是商業領域中企業生存的法則。這就要求管理者不僅要熟悉企業中的戰略管理,而且要重視它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從容面對市場競爭,輕松應對企業管理,走進世界先進企業的行列。
戰略管理是企業管理者使用的工具,是領導科學化的依據,是用以決策和協調的工具。在中國,不少企業的戰略管理是由下級部門做出方案交由管理者拍板,這就違反了戰略管理制訂的規律。戰略管理在本質上不同于五年計劃或十年計劃,它不是按整數時間劃定期限的,而是由解決問題對象所需要劃定時限;不是生產、銷售、財務、技術等部門工作的依據;它不僅追求企業經營利潤的最大化,而且追求企業競爭的安全性。戰略規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管理者在研究制定發展戰略時要把包括軍事思想在內的戰略思想做為主要依據。
戰略管理是一種以思想性創新為特征的管理,由于管理者對于戰略管理的性質與其他管理的區別缺少正確的認識,導致采用不合適的方法,嚴重妨害和限制企業進行戰略管理。由于這種誤識,造成管理者在實踐中很荒謬地把戰略規劃研究當作是一項任務,臨時抱佛腳,組織眾多專家和部門負責人集思廣義,這明顯違反了思想性創造活動要通過少數人長時間的集中思考的規則。戰略管理要求企業要根據經營目的和經濟規律、競爭目的和競爭規律來進行經營活動和競爭活動。中國企業管理者除了采用廣告戰和價格戰外,別無他法,很難適應國際上的數十種方法的競爭形勢。
由于戰略管理在中國還未全面推開,缺少經驗的總結和正確的指導,常常使企業在實踐戰略管理活動中違反思想性和整體性的原則,產生偏差。管理者常常在研究戰略管理中把信息收集分析放在比戰略思路研究還要重要的位置,同時常常顛倒了兩者的順序,本應是戰略思想指導信息的收集,而在實踐中卻完全相反。這種技術優先的思想極大限制了中國企業的發展。還有的企業的管理者要求戰略規劃中解決諸多戰術性問題,也是一種技術優先思想的表現。
企業發展戰略失誤之后往往就是互相指責和推卸責任,這背后還隱藏著更深層的問題——戰略制定過程的脫軌。戰略出現偏差時,知道戰略有問題的員工可能會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中,他們猶豫著是應該講出來還是閉上嘴保持沉默。他們害怕如果對管理者下達的命令提出異議就會視為故意作對或是不聽話,出現這種情況時,這個企業發展戰略離失敗不遠了。
很多企業的管理者把制定發展戰略視為一項年度活動,企業內的一群精英人士會把自己關在會議室里共同討論。中小型企業里往往成為管理者頒布給下級的命令,下屬只能服從。缺乏這種參與就是戰略失敗的重要預示之一。如果管理者沒有邀請員工為高層制定的戰略提意見——甚至完全不給他們質疑的權利,就可能會錯過很多重要的問題。即使允許提意見,員工們也可能找不到討論這類問題的正式場合,企業中的管理者對這種交流通常并不主動。
企業的管理者通常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太多需要來做決定的困擾中。如果目標太多或指令相互矛盾,情況就會變成每件事都沒有主次之分。這種情況下,最終什么都做不成。例外管理就是,企業的管理人員把一般的日常事務授權給下屬去處理,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即重要事項)的決策和監督權,如有關重大政策的決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企業的管理者必須會做選擇,堅持例外管理原則,懂得如何安排先后順序,適時調整或取消計劃。
管理者做出的決策應該具有可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提前謀劃未來對于企業來說很重要。對未來的問題不但要提前想到,而且要提前動手解決,因為解決任何問題都需要一個過程,特別是解決重大問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企業未來需要的技術應該提前開發,未來需要的人才需要提前儲備,未來需要的公共關系需要提前建立,未來需要的企業文化需要提前構思。
企業文化凝聚和煥發企業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創造性,得到企業管理者和員工的認同與維護,載荷于員工之中。在企業內顯現為向心力、凝聚力及導向力,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外在體現。企業文化對外往往以極強的競爭力凸現,代表企業形象,產生示范效應和強化效應。因此,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的最高層次,是培育企業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的環境和土壤。企業文化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積極的企業文化好比清新的空氣,通過點點滴滴、似有若無的滲透,于無聲無息處就滲透了企業內員工的思想,它積淀于人們的觀念深處,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和習慣。企業的文化深入人心之后,戰略管理也會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
在企業中有系列產品和一套盈利模式,并發現將來該行業會更加好于現在,并據此設定長遠目標,看似十分正確,其實不然。制定目標絕不是一種想象和臆測,而是科學、客觀地預測行業前景,綜合外部宏觀與微觀的多種因素,結合自有資源、能力、人才等,將整合資源的可能性、市場和技術的潛在風險融入制定的目標中。這樣的目標不僅具有實際意義,而且可操作性和可實現性都很強。所以,一般在一年內,利用已存在的各種資源和結合市場實際狀況,在本行做精做細的基礎上,管理者為企業制定符合戰略取向并較容易實現的定性和定量指標,這就是所謂的分目標。企業發展戰略由戰略目標、步驟和競爭戰略組成,制定戰略是一回事,實施戰略又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企業已有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并實現目標的資源,但沒有整合并實施的能力,這在本質上與那些沒有戰略靠機會生存的企業一樣,毫無目的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