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聰金
內部控制制度是指企業為了實現經營目標,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維護資產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和舞弊,保證財務收支和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和制度。2008年5月2日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與新《企業準則》和新《審計準則》一起構建起了我國符合資本市場要求和現代企業特征的管理體系。
1.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在我國的部分國有企業中,領導干部“一言堂”的問題還十分嚴重,高層管理人員所享有的權利遠遠大于所承擔的義務。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分工模糊,內部監控機構往往被虛掛,起不到對高管層的監控作用。雖然按照《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企業的重大決策、重大事項、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額資金支付業務等(即通常所說的“三重一大”),應當按照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者聯簽制度,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何謂“重大”,何謂“大額”并沒有細化的標準,而且即使是企業制定了具體標準,在對企業高管缺乏監督和制衡的情況下,高管也很容易逾越或規避制度上的規定。
2.員工整體素質較低。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歸根到底還是要通過“人”的實施才能執行,設計相同的內部控制制度由不同的“人”來實施,最終的執行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樣。我國的國有企業員工對企業文化、企業戰略、職業道德、法律規范以及建立在它們之上的內部控制制度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將內部控制僅僅看作為一種制約和限制,沒有主動執行內部控制的積極性。
要解決企業控制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就要建立合理的企業治理結構、理順內部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及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員工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倡導員工誠實守信、愛崗敬業、開拓創新和團隊協作精神,樹立現代管理理念,強化風險意識。
企業風險評估的主要流程可以設計為:識別企業可能面臨的各項風險,這要求企業對國家甚至世界經濟政策、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在識別風險的基礎上,評估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會給企業帶來的危害,從而確定企業對該風險的承受能力。企業面臨的風險可能不止一項,也不會僅來源于一個方面,這一步驟要求企業對在未來所可能承擔的風險按照緊急程度進行分級處理;確定企業對主要風險的應對措施。適時的風險評估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但風險評估工作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極為寬廣,要求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我國國有企業在信息與溝通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信息失真,溝通不暢。就信息中的財務信息而言,企業應當嚴格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或相關《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對有效交易的識別、確認、計量、列報各個環節加以規范,形成從會計記賬、復核到會計主管、財務總監,董事長的分級負責體制,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合法、合理。對于非財務性質的管理信息,企業應當指定專門機構和負責人獲取包括市場狀況、競爭對手、法律法規在內的外部信息以及明確包括企業戰略,管理層職責在內的內部信息。
企業對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系統主要包括內部審計、內部監察系統以及與外部審計機構的交流。在對監督的具體設置中,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國有企業中,雖然內部審計、內部監察系統是監督的執行主體,但由于內部審計、監察系統存在的固有缺陷,使它們往往不能很好的發揮作用。為解決這一弊端,首先,國有企業應當增加內部審計、內部監察機構的獨立性,加大它們的執行權限,提高它們在企業管理體制中的地位。可以讓內部審計機構直接向企業的董事會或監事會報告,而不是向企業的總經理報告。另外,應該給內部審計機構配備足夠的人員,賦予他們充分接觸企業各類信息的權限。最后,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評價應以他們反饋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或違規、舞弊為標準,而不應以財務業績為評價指標。只有這樣,才能使內部審計人員不受制于其他部門,保持較強的權威性。
我國國有企業廣泛存在著企業治理結構失衡、管理人員素質低下等問題,制約了我國企業現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競爭力更多的體現在管理水平等軟實力方面,盡快吸納、運用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眾多企業亟需解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