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雯
我國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也是一個農產品消費大國,解決好農業問題,不僅可以保證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會穩定,而且對本地區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也有重大的意義。農業上市公司則是我國現階段先進農業生產力的企業組織,特別是上市的龍頭企業可憑借資金、組織和體制優勢積極開拓市場、建立基地、帶動農戶。農業上市公司相對于其他上市公司的一個特性在于它肩負著以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社會責任,體現了國家推動農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導向。
根據農業行業的分類標準、農業企業的分類標準和《中國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這3類標準,截至2009年底,我國有66家農業類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主要分布在農、林、牧、漁服務業。而且,66家農業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18個省、市、自治區,其中中西部地區的上市公司數量占80%以上。但是在農業類上市公司不斷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多元化經營失誤、主營業務衰退、負債不合理損害經營績效,市場表現不佳等。這些問題已經導致我國農業類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績效下滑、經營風險加大,并嚴重影響到農業類上市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企業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世界經濟論壇》曾把企業競爭力定義為企業“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相比起國內外競爭者更有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進行設計和銷售貨物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邁克爾·波特(1985)提出競爭力是“一個企業對其行為效益有所貢獻的各項活動,例如,創新、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或有條不紊的實施過程等等是否恰如其分”的把握運作能力。
侯粵峰(2009)首先構建了農業上市公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企業競爭力的指標有規模指標、效率指標和增長指標三個一級指標。規模指標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凈資產和利潤總額;效率指標包括收益指標、償債能力指標和風險抵御能力指標;增長指標包括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兩個指標。其次,運用因子分析模型,以湖南省四家農業上市公司2006一2009近四年的數據,實證分析,得到湖南省內四家農業上市公司2006一2008年三個年度的競爭力綜合評價得分及排名情況。查奇芬、張賀勝等(2009)選取我國滬深兩市證交所54家農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從規模實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5個方面選取12個財務指標,構建了企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對農業類上市公司競爭力進行了實證分析。陳祖英(2010)運用30家農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以熵值法確定所建立的指標體系內各指標的權重,比較受金融危機影響前后所選樣本企業競爭力評價值的變化。分析結果表明: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國農業上市公司競爭力普遍下降,但種子、農產品、林產品、水產品、飼料及畜禽養殖各子行業上市公司競爭力的下降情況各有不同,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長能力下降。楊位留(2008)以我國滬深兩市A股農業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了企業效績評價體系中的部分財務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企業財務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以期對上市公司的財務競爭力綜合評價提供參考。
國外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始于Robert.c.Higgins(1977),他從財務管理角度提出企業可持續增長的觀點。James·C·Van Horne(1988)沿用Higgins的企業可持續增長含義,發展了企業可持續增長模型。之后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影響因素,Storey(1994)認為企業家、企業本身和企業經營戰略三個要素恰當地結合在一起,企業才能實現持續成長。國內針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其一是對上市公司持續發展不力的成因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其二是通過構建一系列評價指標,定量研究上市公司能否持續發展或者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嚴俊(2002)從定性與定量兩方面探討了綜合評價我國農業企業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體系,并構建了“綜合評價得分=定量評價指標總分×70%+定性評價指標總分×30%”的模型,對2001年25家農林牧副漁類公司進行評價,最后按總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列,得出其持續發展能力評價結果。
張靜、黃明峰(2009)基于James·C·Van Horne可持續增長模型,利用均值差異顯著性檢驗、威爾科克森符號秩檢驗和回歸分析方法,對農業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表明:農業上市公司可持續增長率與實際增長率顯著不相等,其中有73.64%的農業上市公司出現增長過度問題,而銷售凈利率逐年下降和資本結構不合理則是農業上市公司脫離可持續增長軌道的主要原因。趙君、余國新等(2006)以39家農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統計分析方法,得出可持續發展指數SDI,并確定農業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從子行業方面對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為農業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參考。郭海霞(2010)在GEM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黑龍江省農業龍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分析模型,并建立了黑龍江省農業龍頭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空間距離綜合評估模型,從而可為科學地評估黑龍江省農業龍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提供指導。趙君(2006)論述了農業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對30家樣本農業上市公司2001年-2005年間的可持續發展情況運用威爾科克森帶符號檢驗方法,從總體、股本規模、子行業和涉農主業占比四個方面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評價分析,結果表明農業上市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情況不容樂觀。
通過以上文獻回顧,我們發現,許多學者已從傳統的對上市公司的投融資、會計信息、公司治理等相關研究上升到了企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層面,構建評價指標與體系,為上市公司自身以及相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分析與指導。而這些研究也可以應用于我國農業上市公司,指導農業上市公司改善經營業績,提高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力,保證農業上市公司持續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