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華,任紅燕,張曉玲,秦作霞,邢虹娟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綜合考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兩區”是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建立在呂梁山和太行山區的晉綏、晉察冀和晉冀魯豫革命根據地,涉及山西省10個市的59個縣。主要集中在忻州、呂梁、臨汾和大同4個市,共有39個縣,占四市縣數的2/3以上。其中忻州市13個,占到全市縣數的92.9%;呂梁市11個,占到全市縣數的84.6%;大同市6個,占到全市縣數的66.7%(不包括城區、礦區);臨汾市9個,占到全市縣數的52.9%。其余6個市有20個,約占“兩區”縣總數的1/3左右(表1)。

表1 山西“兩區”的59個縣分布
由表1可知,全省35個國家級貧困縣均在 “兩區”內。全省22個省級貧困縣(包括插花縣)只有山陰、沁水、蒲縣3縣在“兩區”范圍以外。可以說,“兩區”基本上代表了山西的貧困面。
“兩區”國土面積9.87萬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3.1%。2007年,“兩區”總人口1 233.9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36.37%;其中農業人口881.50萬人,占全省農業人口的37.83%。“兩區”生產總值1 193.01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0.81%;財政總收入212.41億元,占全省財政總收入的17.69%。由此可以看出,“兩區”雖然占有全省近2/3的國土,1/3多的人口,卻只擁有全省1/5左右的經濟總量和財政能力。
2007年,“兩區”生產總值縣均20.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平均數的43.5%。從表2可看出,“兩區”人均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雖然比全省高5.41個百分點,但與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的差距還是在不斷擴大。當前的發展水平還停留在全省2004年的發展水平。

表2 2001—2007年山西“兩區”與全省人均生產總值比較
截止2007年底,“兩區”財政總收入縣均3.6億元,僅占全省縣均財政總收入的35.7%。其中,夏縣、沁縣、廣靈、岢嵐、天鎮、隰縣、石樓、吉縣、大寧、永和10個縣的財政收入尚未達到億元。縣財政總收入最少的是永和縣,僅為1 165萬元,剛過千萬元關。2007年,全省一般預算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49.8%。同期“兩區”一般預算收入只占到財政總收入的33.3%,比全省低16.5個百分點。全省縣域一般預算收入平均規模為5.02億元,“兩區”平均規模為1.25億元,僅為全省平均規模的1/4。由此可見,“兩區”縣域可用財力比重很小,發展后勁較差。
2007年,“兩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 341元,僅為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3.86%,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6.5%。2001—2007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增長253元,全省增長244元,而“兩區”僅增長174元。在此期間,“兩區”與全省相比,人均收入差距由830元擴大到1 325元;與全國相比,由1 240元擴大到1 799元(表3)。其中,石樓和大寧兩縣仍處于國家規定的貧困線以下(人均1 067元)。

表3 山西“兩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省、全國的比較 元
“兩區”59個縣中,人均純收入1 000元以下的村有1 805個,總人口96.68萬人。其中,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村有74個,總人口41 073人。從表4看出,“兩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集中分布于1 500~3 000元之間,占“兩區”縣數的61.02%。說明“兩區”經濟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
2000年,“兩區”一、二、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 23.5%,43.2%,33.3%,到 2007年調整為10.0%,61.0%,29.0%。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13.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了17.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有了明顯改善。但是,2007年“兩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仍然高達44.1%,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只占到全省二、三產業增加值的21.2%和17.1%。由此可以得出,“兩區”產業構成,基本上仍以第一產業為主。其中神池、永和、天鎮、陽高、岢嵐、五寨6個縣高達30%以上。這些縣都是山區縣和純農業縣,即所謂“地下無煤礦,地上無工業”的窮縣。有的縣農業生產條件很好(如陽高縣、夏縣),但是由于長期從事低附加值的上游農產品生產,也一直處于貧困狀態。

表4 2007年山西“兩區”59個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布
小雜糧、干果、牛羊肉是“兩區”具有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大宗骨干農產品[3],是省委、省政府一貫重視開發的優勢產業。這些寶貴特產,基本上是以初級產品出售[4]。但是由于開發分散(各縣都搞一點)一直沒有形成拳頭產品,沒有形成規模,更沒有上檔次,形成省內不顯眼、全國沒地位的局面。近幾年來,僅僅在包裝上做了一些改進,沒有關注到現代消費者的口味和消費方式,沒有盡快融入時尚的都市化生活,沒有為山西特產贏得一個全新的市場、為“兩區”開創出一個全新的產業。因此,省政府應出面引進國家級大型企業集團(如中糧集團、供銷集團),投資山西特色產業開發;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資源型企業轉向本省特色產業開發,參股、兼并、收購本省中小型農產品開發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升企業地位;引導省內外科技部門參與山西特產種質資源開發、標準化生產、精深加工技術,如小米的方便快捷進餐方式、紅棗的抗裂變品種、肥羔最優雜交組合等專項研究開發,提高山西特色產業的科技含量,依靠高科技不斷開發消費者需要的多樣化產品,使產品擁有高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
當前,業界人士認為,中國旅游正進入探索第3代景區創新階段,觀光已退居其后,而度假則躍居突出地位。山西省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分布十分分散,點多面廣,“散”是其致命弱點。五臺山雖然申遺成功,但僅僅是文化遺產,五座臺頂還沒有融入申遺名錄,還不是完整的世界級五臺山風景區。因此,有“兩會”人士提案,建議將五臺縣、繁峙縣和代縣從忻州市劃出來,設立五臺山市,如果再將北岳恒山與五臺山相連建成雙星座景區,山西省中北部地區(含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將成為國內外一個巨大的超級風景名勝旅游區。恒山—五臺山兩山核心景區直線距離不到80 km,不論開發高速公路還是利用現有公路,都相當便捷。目前,正值國內五岳聯合申遺,山西省應積極響應,將恒山景區建設列入“十二五”規劃,在國內外大規模招商引資,爭取國家立項,用10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這一功在千古的工程。建設兩山聯合景區,是山西后工業時期極其重要的產業結構調整課題,是一件利國利民的恢弘事業,對繁榮山西“兩區”經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對改善京津地區生態環境條件具有特殊價值。
“兩區”是我國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生態建設工程是“兩區”的長期任務。根據山西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生態興省戰略加快推進林業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的“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意見,應盡快組建山西省生態建設工程專業隊,廣泛吸納山區農民,通過技術培訓,承擔全省生態工程包括水土保持、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環境綠化工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村道路建設工程;城市環保、綠化工程;工礦企業“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和“挖一噸煤栽一棵樹”的工程建設,以及國家碳匯林業工程建設。組建生態建設工程專業隊,能使廣大山區農民就近就業,并且獲得穩定收入。生態建設工程專業隊可以比照民兵預備役形式組建,由省、市、縣扶貧辦負責協調工程任務,盡量就近安排工程,也可以組織遠征軍到較遠的地方承包大型工程。
“兩區”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發展特色農業是“兩區”農業的出路。但是“兩區”農業的產業結構一直不夠合理,發揮不出潛力,形不成優勢。究其原因,在于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育不足。只有采取培育職業農民,改造主體結構;發展合作組織,促進農民聯合;壯大龍頭企業,增強帶動能力;加快土地流轉,創新經營機制等多種方式,才能增強農業發展活力,提高農民收入。為此,省、市、縣各級政府都要出臺鼓勵性政策,提升傳統農民,引入新型農民,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城鎮居民和工商業主帶著信息、技術、資金投資創辦農業實體,吸引高學歷青年投身農業。山西省自2006年提出“一村配備一名高校畢業生”的目標,將成為“兩區”最有生氣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培養大學生村干部上,山西省已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如長治市設立了大學生村干部創業基金,幫扶他們興辦、領辦項目,讓他們帶領當地群眾致富。長子縣建成了大學生村干部創業園,由政府出資完成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以廉價租賃形式交給大學生村干部經營。晉城市由市財政每年列支200萬元,為大學生村干部創業活動提供財政貼息或擔保貸款。國外也有這方面的成功經驗。實踐證明,制定出臺鼓勵扶持政策,能夠充分利用、發揮高學歷青年在農村的創業活力,加速農村新型經營主體隊伍的發展壯大,增強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
山西省“兩區”基本上由國家級貧困縣和省級貧困縣組成。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以來,截止2008年底,全省農村貧困人口由2001年的437萬人下降到259萬,占全省農業人口的比重達11.2%。人數雖然少了,但是幫助這些人脫貧的難度卻加大了,只有創新產業扶貧模式,才能取得較好效果。結合國內外成功經驗,首先要針對當地資源條件、環境位置,經過群眾廣泛討論、專家論證,選好主導產業,然后集中使用扶貧資金建設扶貧園區,再安排貧困戶入園從事種植、養殖或加工業。對入園農戶應分別對待幫助支持,對有勞動能力、經營能力、缺乏生產資金的,要幫助通過擔保、聯保、抵押等多種形式,從農村信用社或農業銀行貸款;對只有勞動能力、缺乏經營能力和生產資金的,除幫助貸款外,還需要選派生產經營引導人員同時入園,為貧困戶提供貼身服務,服務時間以該貧困戶能夠自主生產經營為止。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由農村低保解決。
“兩區”地形復雜、氣候類型多樣,種養業難以實施全縣大片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要克服種養業過于分散、規模過于狹小的缺陷,必須在產業鏈結構上給予創新,發展上下游串珠式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模式設計上,從“全產業鏈”觀念出發,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優勢開發產業。以紅棗為例,其產業鏈可按三級劃分,第一級為產業基地,由紅棗專業合作社或協會負責棗林管理技術,還有鮮棗收購、保鮮、烘干。名特優品種在這一環節完成分揀、包裝;第二級為初加工基地,完成大批量產品的售前加工、包裝;第三級為深加工基地,重點生產市場細分的產品,如紅棗營養套裝、營養素提取物、高端食品原料或成品等。在布局上,一級比較分散,關鍵由紅棗專業合作社或協會提供全程服務,在中心產區建立保鮮庫、烘干房、分揀和包裝車間,保證紅棗能夠按照技術標準生產并得到及時收購和儲運,使棗農利益不受損失;二級可建于中心城鎮,設有紅棗交易市場、初加工車間、儲運設備,實現由原產地、原生態、特色資源等因素形成的價值;三級建于大中城市,應用高科技手段生產高端產品,通過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上下游串珠式產業鏈的運行,由特色農產品產業集團控制,集團的外延是遍布國內外的銷售市場,其中包括期貨貿易和拍賣市場。
綜上所述,山西省“兩區”扶貧開發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只要措施得當,深入挖掘其資源優勢,不斷創新產業扶貧模式,建立上下游串珠式產業鏈,并注重培育高學歷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就會加快“兩區”開發的進程,使貧困問題早日得到緩解。
[1]山西省統計局.山西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07.
[3]李杰林,侯履謙,李有華,等.小雜糧是山西“兩區”開發的優勢產業[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1):3-7.
[4]張柯.山西雜糧生產現狀、前景與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8,3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