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敏 許瀛海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的眼部并發癥之一,重者可使患者失明。臨床實踐證明,早期眼底激光治療對保護和提高患者的視力極其重要[1]。本研究對采用多波長氪激光治療的50例DR患者情況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4年1月—2008年9月確診的DR患者50例(81只眼),其中男17例,女 33例;年齡 43~76歲,平均58.34歲;糖尿病史1~28年,平均15.15年。按照國際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標準進行臨床分型[2],其中非增殖期DR 5例(9只眼),增殖前期DR 1例(1只眼),增殖期DR 44例(71只眼)。入選患者均經眼底檢查及熒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證實存在適合光凝的DR。
1.2 方法 采用多波長氪激光治療儀,根據患者屈光間質的情況隨時切換波長。一般患者用綠光,晶體核混的患者用黃光,如果屈光間質較模糊尤其是玻璃體有少量積血時可采用紅光。對增殖前期和增殖期患者進行全視網膜光凝,對非增殖期并伴有黃斑水腫的患者給予單純黃斑格柵激光光凝治療。激光治療參數:光斑直徑 200~300 μm,曝光時間 0.2 s,能量150~300 mW,波長為綠光或黃光。照射時間、能量、光斑大小依屈光間質情況而異,以達到三級激光斑為準。全視網膜光凝點數1 500點以上。非增殖期光凝不進入黃斑中心凹500 μm以內的區域。
1.3 療效判定標準 提高:視力提高2行及以上。不變:視力增減均在2行以內。降低:視力降低2行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手術前后視力變化比較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結果 多波長氪激光治療后,81只DR眼中26只眼視力提高(32.10%),見圖1。41只眼視力不變(50.62%);14只眼視力降低(17.28%),見圖 2。術前視力 [0.5(0.2,0.6)]與術后視力[0.5(0.2,0.7)]差別無統計學意義(Z=1.565,P > 0.05)。
有研究報道光凝術可以改善視網膜血循環,阻止并發癥的發生[3]。DR是以微血管改變為特征的眼底病變,任其發展可引起玻璃體出血、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繼發性青光眼甚至失明。當視網膜或視盤新生血管形成時,用光凝法治療可預防玻璃體出血和牽拉性視網膜脫離,從而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失明。激光光凝治療是消除新生血管及無灌注區、減輕黃斑水腫的最有效方法[4]。這主要和以下幾點的正確運用有關:視網膜上達到有效光斑、適度的光斑數量及正確的黃斑格柵光凝等。
視力下降的14只眼中有3只發生黃斑前膜,經激光全視網膜光凝后雖然阻止了新生血管的進一步發展,但其黃斑在原有黃斑水腫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生網膜增殖而形成黃斑前膜;3只發生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可能由患者血糖、血壓不穩所致;2只發生晶體混濁;1只出現視網膜硬性滲出;1只發生視網膜分支動脈阻塞;其余4只均因患者長期血糖不穩定使眼底再次反復出血,網膜增殖而導致視力下降、黃斑出現水腫、玻璃體渾濁加重及視神經萎縮等。
視力提高的26只眼中有9只眼做了黃斑光凝,說明光凝可以封閉黃斑水腫部的滲漏處,使微血管瘤消失,從而提高視力。其余視力提高的患者是因為光凝改變了其視網膜內層的血液供給,使新生血管消退。此外,激光時機選擇適宜,形成有效激光斑、血壓、血糖長期控制平穩也可減少眼底并發癥的發生。
有的文獻報道激光治療DR的總有效率為91.66%,認為視網膜光凝治療DR是挽救患者視功能的有效方法[5]。還有文獻報道認為多波長氪激光治療DR早期療效較好,總有效率為91.2%[6]。本文研究與此不符,可能與本組的增殖型DR就診時間較晚有關,尚待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1] 汪潔,袁天國,秦瓊蓮,等.多波長激光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眼科雜志,2001,19(12):897-900.
[2] 趙家良.眼科疾病臨床診療規范要程[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2-14.
[3] 劉英奇.現代眼科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897-898.
[4]李卉旭.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血脂代謝的相關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3):8160.
[5] 錢莉,陳玲,顧勇昊,等.視網膜光凝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觀察[J].實用防盲技術,2009,4(1):19-20.
[6] 蘇艷,韓愈萍,趙洪玉,等.多波長氪激光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J].中國社區醫師,2008,1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