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清
?
結膜移植及絲裂霉素C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
黃智清
莆田市第一醫院眼科
翼狀胬肉是眼科的常見病,廣大農村和沿海地區多見,尤其是手術切除后易復發是臨床上棘手的問題,再次手術更易復發。2006年3月~2010 年3月,我科對39例復發性翼狀胬肉采取胬肉切除聯合自體球結膜移植及術中絲裂霉素C的應用,復發率較低,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復發性翼狀胬肉39例(39眼) ,一次手術后復發36例,二次手術后復發3例。男16例,女23例。年齡35~62歲,距第1 次手術時間0.5~3.0年。
1.2.1胬肉切除。按常規局部麻醉、開大瞼裂,手術均在顯微鏡下進行。用刀片沿胬肉頭部邊緣前0.5mm角膜上淺層劃切,由此切口開始剖切,剝離位于角膜表面的胬肉組織至角膜緣,盡量保持角膜剖面的光滑,剪除頭部組織,從胬肉頸部分離出結膜下變性、增生及瘢痕組織,給予剪除,暴露角膜緣外鞏膜5 mm ×5mm。
1.2.2絲裂霉素C覆蓋鞏膜面。切除胬肉后的鞏膜創面上覆蓋浸有0.02%絲裂霉素C的4mm×4mm棉片,保持4min,然后用50mL生理鹽水徹底沖洗。
1.2.3球結膜角膜緣上皮瓣的制作。在術眼正上方角膜緣處局部浸潤麻醉,用剪刀鈍性分離上方結膜組織致角膜緣部上皮5mm ×5mm似正方形的結膜角膜上皮聯合瓣(不帶筋膜),游離結膜瓣[1]。取健康球結膜時不要過厚, 可從上面見到結膜下的剪刀而不穿通結膜, 不能帶眼球筋膜, 球結膜上皮朝上,創面朝下。在距角膜緣2mm處將移植的球結膜縫合固定于表層鞏膜。
1.2.4縫合。將游離瓣覆蓋于暴露的鞏膜創面上,用10-0尼龍縫線,將結膜瓣帶角膜緣上皮處間斷縫合固定于角膜緣處,瓣的鼻側緣與結膜創面縫合3針,其中間一針掛淺層鞏膜,取結膜瓣處不縫合。用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包扎患眼,加壓包扎24h,術后每日滴半胱胺酸滴眼液與典必殊眼液,2周后停用,拆除結膜縫線。
術后全部病例隨訪6個月~3年,治愈39例,復發1例。用裂隙燈顯微鏡檢查患眼,手術區光滑、無充血、無胬肉再生為治愈;結膜充血明顯,角膜創面處新生血管多及胬肉組織侵入為復發。
如何防止再復發是復發性翼狀胬肉治療的關鍵問題。目前,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的方法較多, 治療后其復發率從3.33 %~7. 69 %不等[1,2]。本組采用結膜移植及絲裂霉素C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39例, 復發1例, 復發率為2.56 %。我們認為,以下幾點對防止復發性翼狀胬肉術后再復發具有重要意義:(1)翼狀胬肉術后復發的原因之一是手術后的炎癥反應所釋放的炎癥因子刺激病變周圍成纖維細胞,并使毛細血管向病變區生長所致。手術創傷越大,術后炎癥反應就越重。因此,應盡量減輕手術創傷。(2)我科采用球結膜移植既重建修復了鞏膜裸露區的球結膜,又重建修復了角膜緣局部上皮組織,從而恢復了干細胞的功能,阻止了結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達到治愈胬肉和防止其復發的目的,與角膜緣干細胞移植為受損的角膜緣提供健康的干細胞來源。(3)術中應用絲裂霉素C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有關,絲裂霉素C能減少和預防翼狀胬肉術后的復發,其機制主要是抑制DNA、RNA及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因此也能抑制翼狀胬肉術后的新生血管及殘留組織的再生[3]。另外與顯微手術清除病變較干凈、術中損傷小和術后反應輕亦可能有關。
[1] 李鳳鳴. 眼科全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2] 付莉萍. 手術切除聯合羊膜移植治療復發性翼狀胬肉[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5 ,27(4) :310-311.
[3] 胡洋,曾益群,彭招華.絲裂霉素在翼狀胬肉手術中的應用[J].眼外傷職業眼病雜志,2005,27(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