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偉 鄒克琴 葉子弘 尤文雨
(中國計量學院生命科學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又名菰,是我國南方的一種水生蔬菜[1]。在太湖一帶的浙江和江蘇有大量栽種。在自然界中菰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 P.Hennings)屬于其內生真菌,其與茭白共生,主要分布在茭白莖中[2]。菰黑粉菌生活在茭白莖中,抑制茭白開花結實,刺激茭白莖部膨大,茭白膨大的莖部可供食用[3,4]。關于茭白孕茭的生理變化國內有報道[5],但是茭白和黑粉菌如何互作調節(jié)其莖部的發(fā)育的分子機制仍然不清楚。本文通過分離灰茭中的黑粉菌并進行鑒定研究,為探索茭白莖發(fā)育的調控機制打下基礎。
“余茭4號”灰茭,于2007年11月采自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
Taq酶,dNTP均購自博日科技有限公司;pMD18-T Vector購自大連寶生物公司;瓊脂糖凝膠DNA回收試劑盒和大腸桿菌DH5α均購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3.1 菰黑粉菌的分離和培養(yǎng)
將“余茭4號”灰茭用流水沖洗,再用蒸餾水洗凈晾干,在超凈工作臺上用75%酒精擦拭表面,用無菌小刀橫向切開,用接種環(huán)挑取黑色的孢子于1mL無菌水中混勻,取50μL涂布于PDA固體培養(yǎng)基中,28℃培養(yǎng)。
1.3.2 黑粉菌的鑒定
1.3.2.1 形態(tài)鑒定
待PDA固體培養(yǎng)基中長出單菌落后,肉眼觀察菌落形態(tài),同時用牙簽沾取單菌落置于無菌水中,取10μL菌液顯微鏡下觀察。
1.3.2.2 菰黑粉菌的分子鑒定
(1)黑粉菌總DNA的提取
挑取單菌落接種于PDA液體培養(yǎng)基中,在搖床中以130r/min,28℃恒溫震蕩培養(yǎng)。第7天取培養(yǎng)液20mL,8000r/min室溫離心2mins,取菌體,參照吳志紅等[6]方法提取菌株基因組DNA。
(2)ITS-5.8S rDNA-序列的PCR擴增
應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擴增其ITS5.8S rDNA。上游引物ITS1序列為:TCC GTA GGT GAA CCT GCG G,下游引物ITS4序列為: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PCR反應體系為:10×PCR Buffer 5μL,dNTPs Mixtur 4μL,Primer ITS1 1 μL,Primer ITS4 1 μl,DNA template 1μL,Taq 酶 1μL,加 ddH2O到50μL。PCR 反應條件為 94℃ 5 min,94℃30s,50℃ 30s,72℃ 1min,30 個循環(huán),72 ℃延伸10min。
(3)瓊脂糖凝膠電泳
取3μl PCR擴增產物在1%的瓊脂糖凝膠孔內進行電泳,用凝膠成像分析系統(tǒng)觀察并照相。
(4)克隆測序及序列分析 用DNA回收試劑盒回收純化目的DNA。將目的基因與pMD18-T載體連接,連接產物轉化感受態(tài)細菌DH5α,在37℃培養(yǎng)12-14h后,用藍白斑篩選的方法,挑取白色單菌落,PCR鑒定該單菌落確實含有目的基因后,將菌液送至上海英駿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序,測序結果在NCBI數(shù)據(jù)庫中BLAST,并進行同源性比較。
在PDA固體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3天后,菌株形成單菌落,背面和正面均為白色,大小1-3 mm,。培養(yǎng)7-10后,單菌落逐漸變大,形狀為不規(guī)則圓形,波狀,中間隆起或有脊狀突起,單菌落顏色由白色逐漸變黃,且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而加深(圖1)。
圖1 黑粉菌在平板上的形態(tài)
圖2 菰黑粉菌ITS-5.8SrRNA序列擴增圖
M:DNA marker(從上到下大小:2000bp,1000bp,700bp,500bp,200bp,100bp)Lane1-2:菰黑粉菌PCR
取3μl PCR擴增產物在1%的瓊脂糖凝膠孔內進行電泳。擴增片段大小為775bp,結果見圖2。
“余茭4號”灰茭黑粉菌ITS-5.8SrRNA序列經(jīng)測定后提交至GenBank,登錄號為FJ527029。根據(jù)ITS-5.8SrRNA序列,構建菰黑粉菌(FJ527029)和黑粉菌屬其他31個不同種發(fā)育樹,見圖3。從發(fā)育樹上可以看到有5個明顯的類群(圖中豎線),而分離出的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是黑粉菌屬的邊緣物種。
圖3 ITS5.8SrRNA序列的黑粉菌屬發(fā)育樹
真菌的鑒定主要從真菌的孢子形態(tài)、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進行。按照這種傳統(tǒng)的方法鑒定真菌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繁瑣的生化鑒定過程。隨著分子生物學鑒定手段運用到真菌的分類鑒定中,真菌5.8S rDNAITS區(qū)域是一段穩(wěn)定、保守而又具有種間特異性的基因區(qū)域,可以針對該區(qū)域設計特異性引物進行真菌的分子鑒定。本研究結合菌落形態(tài)和分子生物學手段對菰黑粉菌進行了成功鑒定。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成功擴增了菰黑粉菌的ITS-5.8S rDNA區(qū)段,所測序列與NBCI上公布的菰黑粉菌同源性達到100%。
[1].陳守良,徐克學.菰屬 Zizania L.植物的分支分類研究[J].植物研究,1994,14(4):385-394.
[2].柯衛(wèi)東,孔慶東.茭白肉質莖形成的初步研究[J].長江蔬菜,1996,(12):23.
[3].Chan,Y.S.and Thrower,L.B.,The host para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Zizania caduciflora Turcz.and Ustilago esculenta P[J].Henn New Phytol,1980,85:201-233.
[4].韓秀芹.茭白黑粉菌生物學特性的研究[M].2004,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5].張聶,壽森炎.茭白孕茭的生理變化研究[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6,6:613-617.
[6].吳志紅,汪天虹,黃衛(wèi).簡便易行的絲狀真菌染色體DNA提取法[J].菌物系統(tǒng);2001,11(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