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越
(撫順金蕊風景園林設計有限公司,遼寧 撫順 113000)
地理位置:一期治理工程區位于撫順采煤沉陷區的西北角東林路地區(撫順城區中心地段),基址微觀區位-西臨永寧街和南北臺居民區;北接東林路及勞動公園;南、東均以礦區電鐵線為界。基址內用地大部分用地為因沉陷破壞嚴重拆遷的城市建成區,基址內建筑為居民樓房及煤氣公司等工礦企業的危房。治理面積:東林公園東西長600m,南北寬420m,面積252000m2,統一規劃設計,分兩期實施完成。一期為7萬m2,建設中投資額為836萬元,二期為待建中。
本工程區屬老虎臺礦井下采煤走向巖層移動角內影響區,F1A斷層帶東西方向穿過本工程區。區內現在地表下沉值平均為0.2~0.8m,個別地點下沉2.0~2.5m,沉降速度目前較為穩定,絕大部分區域屬中輕度變形區。區內地形地貌為丘陵平地,西側為丘陵山地,海拔高度101.0~103.0m,面積約5.1hm2,其他區域地勢較平坦開闊,海拔高度78.0~82.0m,東南部為新月狀沉陷積水區,積水面積1.1hm2,積水深度0.5~1.5m。區內用地為沉陷破壞嚴重待拆遷的城市建成區,目前區內約60%的建(構)物已拆除,尚有20多棟居民樓、倉庫、洗車房等建(構)筑物未拆除,2006年末可完成全部拆遷工作。
采煤沉陷對地質環境破壞沒有涉及到覆巖層位的改變。本工程區大部分土地過去曾是工業和城建用地,存在外不物污染。該區土壤金屬元素、養分綜合檢測結果如下:
土壤金屬元素、養分檢測 單位:mg/kg
?
根據積水區分布情況,采用重點檢測分析方法,對水質進行了采樣檢測,綜合檢測結果:氯離子 29.30~133.0mg/L;硫酸根 49.08~212.40mg/L;鈉離子73.80~95.22mg/L;總硬度325.27~467.00mg/L;鹽度3.83~3.97mg/L。積水區水質基本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可用于農田灌溉和一般景觀水域、娛樂用水目的。區內居民樓等周邊區域人工種植了少量樹木,西側丘陵山地上種植的樹木較多,植物生長良好。
本治理工程區地處撫順城市中心地段,距離居民區、商業街較近,東林路已修復,有便利的道路交通系統,在區域周邊分布著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景區;西北及北部緊鄰勞動公園和鳳翔路居民區,西部是永安街、南北臺居民區、撫順市商業區。該區與撫順城區聯系最緊密,勞動公園又是可靠的依托,市民到此最近,服務半徑等距。治理區既與城市相連,又同農村接壤,有較配套齊全的公用設施,開發建設此地區將收到很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率。該區地表沉陷速度目前較為穩定。
可持續發展思想原則。將采煤沉陷區環境治理與撫順市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與城市管理、城市經營有機結合;保護土地、節約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進而達到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和生態系統目的,實現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
注重“以人為本”原則。為撫順市居民提供良好居住環境,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空間。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要展示“人、城市、生態、文化”設計理念,使地質環境治理與城市生態建設接軌,并溶入城市發展與文化特色中。
事實求是、隨坡就勢、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從實際出發,做到平面、立體結合,喬、灌、花、草結合。從地質環境治理、防護、保健、凈化等觀點出發,營造以植物為主體生態景觀,形成防護、環保、保健、游憩活動型等多樣化的人工森林植物群落。
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逐步完善、治理一處見效一處,服務社會原則。高起點規劃,體現現勢性、科學性、操作性。
保護和開發原有歷史文化,用具有鮮明個性和民俗特色的建筑小品體現地域文化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市井文化。
保護生態。充分保護和利用原有植物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在為人提供戶外休閑活動場所的同時,也為鳥類、魚類創造可棲息的家,使動物、植物與人類和平共處,共同維護賴以生存的家園。
《撫順采煤沉陷區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一期)項目實施方案》(2006年12月)、《撫順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6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園設計規范》CCJJ4892、《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T82-99、《園林建設工程》、建設單位的要求和建議。
景觀分析圖
以生態恢復為重點,以喬木為根本,營建兼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撫順市生態中心區,形成觀賞型、環保型、保健型、娛樂游憩型的多元化人工風景林區,為勞動公園擴展和延伸打下堅實的綠化基礎。
在植物配置上,優先選擇鄉土樹種,特別是優勢樹種進行培植,將喬木、灌木、常綠、落葉樹按其生態習性進行多層次組合。在構圖上形成高低錯落,色相多變的植物景觀,形成層次明顯,季相變化突出,景色怡人的“城市郊野”。
遵照事實求是、隨坡就勢、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依據工程治理工地形地貌,將工程治理分為三個主題風景林區和一個舊礦區原日本管理人員住房遺址。在與勞動公園南門入口相呼應處設有一中心廣場,以它為中心,因地制宜布置風格各異的大地標尺。
A區(混合式風景林區)。位于本工程治理區西北側,充分利用居民住宅樓原有道路,區劃成混合式綠地,大面積栽植常綠樹、落葉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突出植物的多樣性和色彩變化。
主要樹種:云杉、油松、黑松、刺槐、臭椿、皂角、梓樹、楓樹、白蠟、櫻花、紫丁香、鸞枝、連翹、山梅花、金葉風箱果、水臘球、楓樹球等,共種植144850株苗木。
B區(自然式風景林區)。利用地形地貌條件,以抗逆性強的鄉土植物為基調,人工營建長白密林景區。滿足沉陷區環境治理綠化、生態恢復功能和對環境優化、調整、防護功用。營造濃蔭蔽日、花香水泉、綠草叢林、曲徑蜿蜒的遼東山野氣息,形成春季花香潦人、夏季秀木佳蔭、秋季霜葉飄丹、冬季銀裝素裹四季景觀。
主要樹種:云杉、沈陽檜柏、白樺、紫葉海棠、楓樹、梓樹、山梅花、錦帶、紅瑞木、水臘球等,共種植14363株苗木,鋪草坪15322平米。
C區(自由式風景林區)。結合規則式;園林布局,以高大喬木為主,利用各異的彩葉植物變化,營造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擴大綠量,提高綠視率。在林冠線上看,高大的喬木層參差的樹冠組成優美的弧線;從林緣來看,喬、灌、草植物高低錯落、平穩過渡、自然清晰。增強了整個(一期)治理區的色彩變化,使景色更加宜人。
主要樹種:冷杉、刺槐、皂角、臭椿、楓樹、垂枝榆、紫丁香、連翹、鸞枝、水臘球、楓樹球等,共種植5880株苗木,鋪草坪9300平米。
原日本房改造--日本園。位于本工程治理區西北部,日本侵華期間在撫順建造的舊礦區煤礦日本管理人員及家屬居住房屋,在本工程區約有4余座,作為日本侵華的一個見證,對部分沉陷破壞不嚴重的房屋進行復原保留,并對周圍環境進行處理。室外現狀處理:拆除所有與房屋本身無關后建的建(構)筑物,保留小區內原有樹木,以疏林草地形式處理周圍環境,并配以符合原歷史原貌的道路鋪裝,通過人物場景小品,反映當時某一時刻居住人的生活狀況;室內現狀處理:對沉陷破壞不嚴重可利用的房屋,按原布置形式加以復原,讓人們深刻了解當時的狀況。
用地技術指標 用地平衡表
一期7萬m2
[1]《撫順采煤沉陷區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一期)項目實施方案》(2006年12月)。
[2]《撫順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6年9月)。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園設計規范[S].
[4]《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CJJ T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