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字石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出版產業謀求突破性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既定的“時間表”來看,如今只剩半年的沖刺時間了,路線確定,時間緊迫,任務也就繁重了。
時間緊迫,也是主觀使然。看一些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的實際情況,這一輪改革的過程,就是一個轉變觀念、明確方向、樹立信心的過程,這過程并不輕松。羈絆改革進程的枝枝蔓蔓,撥開來看,不外乎:為什么要轉企改制?轉企改制以后向何處去?
為什么?的確是個有意思的話題。意思在于,當出版業普遍認為,好些個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必須有所變革了。而這類出版社相當一些局內人,竟然是惶惑迷茫、十分被動和委屈的樣子。真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曾經紅火熱鬧的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已經是病象叢生、衰弱不堪,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一方面,資源散漫,重復出版,實力不強,活力不足,幾乎是民營文化公司的跑馬場、跳水臺,處境尷尬;另一方面,許多處于虧損狀態,有的甚至靠行政攤派、買賣書號維持生存,嚴重影響行業公平競爭,為同業所詬病。還有的附帶成為部門(單位)“小金庫”,助長了不正之風。如此境況,難以為繼,再不改革,何以生存?既然是經營性出版社,就應當按企業功能和市場規則運營。更何況,近年來出版行業改革取得的重要進展,足可借鑒;而隨著中央清理“小金庫”工作的深化和規范公務員津貼補貼的穩步推進,中央各部門各單位與所屬出版社的經濟聯系更加規范。那本來就難以為繼的境況,局內人即便是安之若素,也已經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和條件。—有些話不挑明了說,局內人或許永遠憨迷著?
向何處去?其實是有明確方向的。即,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培育導向正確、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核心競爭力強的出版企業。有的可能聯合、重組到大型出版集團,有的獨立改造成“專、精、特、新”的出版企業組織。
這就是說,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以后,或者成為強勢出版企業的活躍分子,或者自我完善成長,都必須是專業方向明確、發展目標清晰、質量品質優良的,必須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經得起激烈市場競爭的考驗,綜合實力逐步增強。為此,在專業方向、發展目標已然確定的前提下.應當孜孜以求的,是研究如何推進出版生產方式轉變,促進增長,保證出版社的良好生存和長足發展。
面臨轉企改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同行們,至少應當從兩個方面轉變觀念、調整姿態:一是將轉企改制的惶惑猶疑,轉化為從事出版職業的責任信心。身在中央部門(單位)出版社,或許未曾認真考慮過職業特點及前景,現在有必要提升職業認識,規劃職業發展。二是將設計轉企改制保險保障的千思百慮,轉變為謀劃出版企業發展的千方百計。要明白,根據各種優惠政策安排的種種利益保障保險辦法,只有在具體的出版企業做優做強的情況下,才可能落到實處。否則,愿望再良好,設計再完美,終是泡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此之謂也。
市場競爭,挑戰與機遇并存,能否積極應對挑戰,能否有效把握機遇,端的在我們是否有準備,是否準備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