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軍
出版產業生態的豐茂繁盛,是出版產業做優、做強、做大的鮮明標志,也保證著出版產業的持續良好發展。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的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攻堅階段,這也標志著出版產業這一輪的體制改革進入了收官階段。5月上旬,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傳出的信息表明,有關中央領導和出版主管部門已經未雨綢繆,開始思考和謀劃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以后的發展方向和路徑了。
但是必須看到,事實上相當一些中央部門或單位的出版社,面臨這一輪改革,仍然在惶惑、猶疑、觀望,這無疑對改革進程甚或對這一輪改革之后的長足發展,都會留下一些不良影響或隱患。留意這種情況,對于推進體制改革順利進行,促進出版產業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有必要對中央部門或單位出版社,做些基本的了解,看看不同類型的中央部門或單位出版社的情況,可以理解當下的改革進行狀況,更有可能深入研究和應對今后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類型和狀況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共和國成立伊始或實施前兩個五年計劃時陸續創建的,這些出版社,有著文化傳播的神圣使命和科學普及的重要責任,行業特點明顯,專業性較強,經過半個世紀左右的建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沉淀和殷實的資產積累,已經成為我國出版行業的優勢力量。這次轉企改制,恰是這種類型出版杜一次華麗的轉身,煥發著強勁的發展活力,站在了出版企業的領軍者行列。
第二種類型的出版社,大多創建于改革開放之初,解放思想的春風沐浴,讓這類出版社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以新穎的文化視野及理念,現代的傳播觀念和運營姿態,活躍在出版行業,進而逐漸成為有生力量。轉企改制,將為其注入強大的動力,使其更具競爭能力和發展后勁。
第三種類型的出版社,雖然也大多創建于改革開放之后,但是很不幸,由于創辦初衷更多維系在創收增利上,忽略了文化創造和文化建設的價值意義,忽視專業方向的確立,不屑于職業能力訓練,起步就漂浮趔趄,以致于行止踉蹌、舉步維艱。更不幸的是,面對轉企改制,這種類型出版社彷徨無主,無奈沮喪,瞻前顧后,我曾經感覺到的“身份確認的惶惑”和“發展與期待的猶疑”種種窘況,就是在這個類型的出版社集中表現著。
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的諸多弊端和癥候,在這里所說的第三種類型出版社身上,更為突出和明顯。比如,出版社領導人變換頻繁,缺乏長遠打算和發展規劃;比如,內部管理混亂,缺乏共同理想目標和價值追求;比如,出版活動雜亂無序,出版行為不規范,等等。這些弊端和癥候,又是互為因果、互為作用的,致使這一類出版社面目混沌,形象模糊。憑借著所屬中央部門或單位的顯赫招牌,這么些年來,這種類型的出版社雖然出過不少亂子,畢竟還可以化險為夷,勉強維生。而且,憑借這個招牌,居然也吸納了不少高學歷高學位的新人。然而,發展方向迷茫,發展能力匱乏,發展前景猶如霧里觀花,竟讓這些本該是朝氣蓬勃的有為新人,反倒為身份轉換而惴惴不安。
發展趨向和產業生態
盡管如此,第三種類型的出版社,依然按著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逐步推進。轉換身份的心理障礙,似乎會成為轉企的障礙,不久前,中編辦在新聞出版總署批復轉企改制方案后即前置核銷事業單位的舉措,徹底打消了那些拖延觀望的潛隱念想;出版企業工商注冊的些微環節滯阻,也被領導小組協調順暢了。這么看來,今年年底以前完成轉企沒有問題了,盡管步子邁得不夠快,每一步都要費些氣力,畢竟一步一步踩得踏實穩當,或許可以為轉企改制以后穩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經過這一輪改革,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又會大致呈現出三種形態。
一種形態是自我整合自我重組,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專業出版集團,如:中國科學出版集團和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等。
另一種形態是與中央或地方出版集團重組,成為有望跨入“雙百億”大型出版集團旗下的專業出版組織,像早前的中華工商聯出版社、和平出版社,近期的中國民主與法制出版社、華文出版社等。
而比較多的出版社,則屬于第三種類型,也就是主管主辦部門或單位不變,獨立轉企改制,開始市場化運營探索的行程。不約而同,這種形態出版社,選擇走“專精特新”的特色發展之路,嘗試打造殷實、一流品質、有創造力及影響力的中小型出版企業。
可以預計,在中央領導和出版主管部門的倡導下,獨立轉企改制的中央部門或單位出版社,還會有一些通過重組、聯合、參股加盟等形式,進入各類大型出版集團或專業出版集團,構成我國出版產業航空母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有相當一些出版社,作為謀求“專精特新”的中小型市場主體,活躍在出版產業,豐富著我國出版產業“喬灌木”豐茂繁盛的生態景觀。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出版產業生態的豐茂繁盛,是出版產業做優、做強、做大的鮮明標志,也保證著出版產業的持續良好發展。
專業化和職業性
然而,“專精特新”是一個很高的標準和要求,想要達到“專精特新”的程度水準,任何出版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出版社需要付出的努力,其艱難辛勞,怎么想象都不為過。去年以來,當我開始關注中小型出版社發展,尤其是今年與具體的中央單位出版社親密接觸以來,深切感到,要做的事情很多很龐雜,而當務之急的事情,就是確立出版社的專業化方向,培養從業團隊的職業意識和能力。
一言以蔽之,要解決不專業和不職業的問題。
不專業。在前文所述的第三種類型的出版社中,貌似有個專業方向,招錄員工也還在意新人學歷的專業背景,實際在出版活動中卻全無專業概念,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工資拿到,獎金拿到,再踅摸點兒這個津貼那個補助,便萬事大吉、沾沾自喜,以至于文化缺失,制度稀松,渾渾噩噩敷衍了事,專業化的出版努力和追求,并沒有當作實實在在的工作重心。
不職業。這幾乎是第三種類型出版社的通病,也是讓我很覺詫異的事情。領導經常換,內部管理亂,出書不規范,使得這些出版社,外表光鮮,內里自卑。在主管部門或單位,沒有出色表現,沒有話語能力,也就沒有影響和位置。而且,鮮有能與作者讀者對話的業務骨干,選題創意能力及選題組織能力都呈疲弱。如此,低人一等完全可以想見,無力把握和掌控出版活動也是可以想見的。甚至,這類出版社由于特殊的環境,很少深入研究出版業發展狀況,出版活動像是自拉自唱自娛自樂;各社之間也猶如孤島相望,相互隔膜,隔海喊話,又總是信息失準,呈現出一種坐井觀天、夜郎自大的小國寡民狀態。
轉企改制,確實是這種類型出版社根本改變面貌的重要契機。匯入出版產業大軍的行列里,至少可以避免孤陋寡聞的隔膜,開闊視野,豐富見識,循著出版產業發展規律,建設中小型出版企業。而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及將后進行的股份制改造,都是為了讓轉企改制以后的出版社,切實確立專業發展方向,培育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企業文化,形成科學而明晰的長遠發展規劃和階段性努力目標,不斷提高職業意識和能力,以期在市場競爭過程里,讓“專精特新”呈現出專業權威、精良品質、特色鮮明、新穎獨到的面貌,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新”,打造中小型出版社的優秀品牌,在出版產業大軍的行列里,卓然行進,活潑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