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只要人類存續,出版必將永恒。出版人應當充滿自信并微笑著,去擁抱新的時代。
稍有教化的人都不會輕視出版,但只有出版人理所當然地最重視出版。出版學涉及到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許多學科領域,在原理上甚至涉及進化生物學。我并非相關學科的專家。但愿意以出版人的經驗和思考,嘗試從一些新的視角來討論人類與出版的關系,以期加深對出版的認識。
一、出版是人類智慧的復制
究竟什么是出版?見仁見智,各有高見。老百姓會說,出版是知識的源泉;歷史學家會說,出版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社會學家會說,出版是人類超時空的交流機制;政治家會說,出版是引導意識形態的手段;企業家會說,出版是一種出售文化的有利可圖的生意。
我個人更傾向于將出版的本質解讀為“人類智慧的復制”,更準確地說,是人類智慧借助物質材料而實現的規模復制。
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之所以特別,并不在于它的物質構成,而在于它存在復制現象。地球上有兩種復制過程:一種是基于新陳代謝的生命的復制,一種是由生命現象派生的智慧的復制。生命復制是有形的,產生新的生命體;智慧復制則是無形的,即是一個生命體大腦中神經元的聯系模式被復制到另一個生命體的大腦中。
高等動物通過親子間的示范與模仿,傳承生存技能,這可稱動物智慧的復制。人類先是通過語言交流,使智慧得到小范圍的復制;文字的發明使智慧復制的規模更大、范圍更廣;當出現了出版,人類智慧就開始不受時空限制地大規模復制。在口傳形式下,智慧復制是由精神到精神;在出版形式下,則增加了一個物質中介,即“精神——物質——精神”。
人類發展史表明,人類智慧的突然加速進化正是在發明出版之后。不難理解,生命體必須有足夠數量和足夠時間的存在,才有機會相遇,進而實現基因的交融,在復制中變異和進化。人類智慧亦同此理。無數口傳文明成果都遺失了,但出版不僅使智慧大量復制,而且得以物化,成為穩定的物理存在。這樣,不同的智慧就有更多的機會相遇、雜交和帶來進化。
當然,出版不僅復制智慧,也傳遞情感。以我的分析,情感實際上反映了人對社會關系的依賴。出版在傳遞情感的同時,實際上是教會人理解和溝通,以密切社會聯系,這何嘗不是一種智慧。無論如何,智慧復制是出版最基本的功能。
生命現象與出版現象的共同點就在于復制。不僅如此,復制還是兩者共同的本質特征。出版現象派生于生命現象,其本質特征又從生命的本質特征復制而來,這可以引發深刻的哲學思考。
二、出版源于人類的天性
人類之所以需要出版,其原因深藏于人類的天性之中。
出版基于文字,文字基于語言,而語言文字基于人類社會交流的需要。
作為出版人,我們應當感謝數百萬年前的祖先選擇了群居的生存方式。當地質巨變和氣候巨變毀滅了森林,迫使靈長目的一支從樹梢下到開闊的草原,發現了兇險的環境和自己的弱小。在食肉猛獸和眾多大型食草動物的雙重競爭壓力下,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進化出攻擊的爪牙或防御的龐大身軀;幸而,他們有效地選擇了集體合作。他們沒有成為踽踽獨行的食肉猛獸,也沒有成為曠野群奔的食草動物,而成為社會性的雜食者。采食的多樣性需要更多智慧,而社會性合作使智慧可以在相互學習中復制和進化;多樣性的食物來源又使大腦的發育得到充分的滋養,為智慧進化提供了生理基礎。總之,假如我們的祖先是獨行動物,那么,今天就不會有出版。
動物中的類社會性合作以自我滅失為前提,例如一些膜翅目和等翅目昆蟲的合作基礎是本能和化學信息;而人類則相反,高度的社會性卻伴以高度發育的自我意識。嬰兒一周歲后便開始產生朦朧的自我意識,二周歲后便能從鏡像中辨認出自己,三周歲時便能從親人的哭泣中感染到悲傷——盡管他本來毫無悲傷的理由。我認為,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可產生五種效應:第一,將自己與環境區分開來;第二,進行自我評價,即用主觀的“我”對客觀存在的“我”作判斷;第三,以獨立觀察者的角度觀照和判斷他人;第四,能夠感受他人的感受;第五,能夠預測他人對自己感受的感受。于是,人類就有了同情心、羨慕心、傾訴欲、表現欲、自省能力以及其他屬于人類特有或特別強烈的心理現象。這些天生的心理機制反而使人類能夠比其他物種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與合作。假如沒有高度的自我意識,就不會有傾訴和表達的沖動,就不會有被他人理解和認同的渴望,因而也就不會有小說家、詩人和著作家。假如沒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關懷心,我們就不會去留意他人的生活,就不會為小說中主人公的命運而感動,就不會去讀人物傳記。
人類天性中的一個突出優點是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從哲學角度分析,自我意識使人作為認識主體與客觀世界拉開了距離;這種距離反而使人更加渴望接觸和認知客觀世界,從而回歸“自我”與“非我”的統一。所以,人從探索客觀事物的原委中會獲得心理滿足就不奇怪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絕非個性現象,而是社會性現象。這就是說,整個人類就是一個充滿好奇的物種,習慣于集體探索和在集體中分享探索成果。現代人類便是無數危險探索的幸存者。北京猿人、歐洲尼安德特人、印尼弗洛勒斯人以及最新發現的西伯利亞“x一女人”等直立人科動物的滅絕說明,幾十萬年來,具有高級思維能力的人科動物面對的生存環境是多么嚴酷。只有現代智人英勇而執著地嘗試各種生存方式,才成為人科中唯一成功繁衍至今的一支,并遍布整個地球。探索的欲望已被進化選擇深深地烙刻在我們的基因里。因此,在每一個兒童身上,都可以看到區別于其他物種的強烈好奇心;即便是成年人,也樂于在冒險中尋求刺激,因為大腦中多巴胺的分泌會帶來愉悅的感受從而給人以獎勵。沒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們就不會有發現新事物的激情,就不會關注別人的新思想和新發現,就不會到圖書館去搜尋新知識和新信息,就不會從孩提時起就那樣樂于學習,智慧的復制也就不會那樣受到歡迎。
另有一點應該提及:人類發達的社會分工與合作,產生了對于精神秩序同一性和行為秩序同一性的要求。因而,崇仰心理、從眾心理也是與生俱來的。沒有這些天性,就不會有英雄,不會有領袖,不會有明星,今天也不會有許多人去讀同一本書,更不會有名人效應所帶來的超級暢銷書。
在我看來,世界上只有兩類出版物,一類是人的選題,另一類是自然的選題。前者與自我意識相關,后者與好奇心相關。說到底,人類的社會性是出版的本源,出版應人類的天性而生。人類并不是一開始就擁有出版,但從一開始就注定需要出版。
三、出版是人類的天賦特權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成果,人類的語言似乎產生于13萬年前。口腔形狀的改
變不僅使復雜的發音成為可能,而且由于咀嚼肌的弱化減輕了對頭骨的壓力,使大腦能夠更輕松地發育。語言的產生使智慧可以通過口口相傳而復制;而且,語言還可以傳達抽象的概念,這就使智慧迅速進化。文字的產生又使智慧可以跨時空地傳遞。這時,出版已經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只需要找到合適的載體以及批量復制的生產技術。古埃及人找到了莎草紙,歐洲人找到了羊皮,而中國人發明了用植物纖維制造的更精致柔軟的紙張,并發明了印刷術,使大規模的智慧復制首先出現在東方,并傳播于世界。
出版的產生既是必然的,又是難得的。假如沒有人的社會性和社會分工,假如沒有頭骨的變異和大腦的高度發育,假如沒有人的自我意識和特殊心理需求,假如沒有語言和文字,假如沒有造紙術和印刷術,那就不會有出版。正是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抹去了無數的“假如”,才成就了出版現象。
但是,社會性和社會分工很特別嗎?許多群居動物也有社會等級現象和分工合作現象;自我意識很特別嗎?有跡象表明,一些高級哺乳動物似乎也有朦朧的自我意識;智慧很特別嗎?研究者發現,一些動物甚至是鳥類的智慧令人意外;制造和使用工具很特別嗎?一些靈長類也能加工樹枝和使用石塊;語言文字交流很特別嗎?許多動物也能用聲波信號、化學信號或標記信號進行交流。即使是智慧復制,那也不是人類的專利。
讓我們來分析人類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文化的。有三類基本的表達形式:第一是用身體表達,例如歌唱、舞蹈和各種表演藝術;第二是用物質材料表達,例如建筑和雕塑;第三是用符號表達,例如文字和圖形。這三種形式是可以重疊的。出版就是通過物質材料主要表達文字符號、通過符號表達原本用口舌表達的語言、通過語言表達智慧和情感。盡管動物也可以通過肢體、聲音以及在物質材料上留下化學信號等方式來表達和交流,但像出版這樣多環節轉換的復雜的表達交流機制,則為人類所獨有。
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額葉使人類從靈長耳中脫穎而出。沒有大腦額葉就不能存儲和提取記憶,不能利用語言進行創造性思維;沒有眶額皮質就不能進行主觀現實檢驗,不能進行自我評價;沒有大腦中的“鏡像系統”就不能理解別人的感情。總之,沒有大腦中的這些“硬件設施”,人類就無法接受出版。有一門有趣的新興學科被稱為“閱讀學”。這一前沿學科將神經學、遺傳學與閱讀研究聯系起來,發現閱讀是人類大腦極具定式的活動,不僅有專對閱讀作出反應的神經元,甚至有基因的作用參與其中。這就是說,人類不僅天生需要出版,而且天生就為接受出版做好了準備。
毫無疑問,出版是大自然單獨賦予人類的一項神圣特權。而出版人則受人類社會的委托而履行這一項特權,這正是出版人自豪和榮幸的理由。
四、出版是特別的文化現象
文化是社會現象,學理上將其定義為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以及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人類的精神生產及其成果。在漢語中,“文化”一詞由兩個單字構成,“文”指精神和智慧,“化”指動態演進的過程。因此“文化”可以作為動詞理解為“以文化之”,即人的教化。在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個人文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個人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族群文化的提升,意味著族群社會化程度的提升。當今人類文化高度繁榮,以至形成了龐大的文化產業,這與當代人類的高度社會化相對應。
出版是特別的文化現象,具有特別強大的社會功能。首先,出版使文化超時代傳承;第二,出版使文化大范圍傳播;第三,出版使文化高質量表達。雖然廣播、電視發明后,其大范圍快速傳播的效率更高,但具有一過性的局限,且難以承載大質量的精神內容。所以,如相對論、量子力學這樣深刻而系統的思想只能通過書籍來表達。至于將音頻信號和視頻信號存儲于某種介質并批量復制,以克服轉瞬即逝的缺陷,那也就屬于出版范疇了。
出版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社會的發展使得個體作為合格社會成員所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規范空前復雜和繁多,因而學習過程大大延長,即個體社會化過程大大延長。中國古代以“十年寒窗”表示高級知識分子的培養周期,而現代,十年時間只夠大致完成初等義務教育,培養最普通的勞動力。在中國人的口語中,“念書”一詞幾乎是“上學”的同義語,因為人們十幾年的求學都要依賴出版物。從本源上說,沒有社會就沒有出版;而在當代,由于不讀書就難以完成個體的社會化,所以形成了一個反向邏輯,即沒有出版便不成社會。
當今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不同民族的每一個人日益成為地球村的村民,人類進化成功的一些因素也使人類成為最好斗的物種。一種文化往往傾向于認為自己是合理的,而異族文化是不合理的,由此造成文化沖突。不難發現,世界上許多曠日持久的激烈沖突,大都有著語言系屬差異的背景,而更深層的背景則是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差異。外交家的斡旋是重要的,但外交斡旋往往受限于即期政治功利;經濟交流是重要的,但經濟交流也會受限于經濟利益;人員交往是重要的,但人員交往的規模又受限于語言障礙。于是,文化交流特別是出版溝通的優勢就突顯出來。出版溝通是不同文明的精英代表的溝通。一個民族的大著作家比政治家更容易被其他民族的廣大民眾所接受。出版物能夠最全面、最系統、最真實、最深刻地反映一種文明的特質和內容,出版溝通比其他溝通形式更具基礎意義和長遠意義。1300年前,阿拉伯軍團圍困拜占庭,收獲的卻是大批羅馬典籍,最終形成了整個民族的文化科學大繁榮。在世界史上,一個民族從譯介的另一個民族的出版物中了解對方并使自己受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結語
通過分析人類與出版的關系,我們可以得知:出版能夠幫助人更好地生存,幫助人完成個體社會化,幫助人密切社會關系,幫助人探知世界。據此,我們可以解釋許多現象,例如,為什么教育類、少兒類圖書的地位不可撼動?因其有助于個體的社會化;為什么生活類圖書長盛不衰?因其有利于保障人的生存;為什么文學類圖書最容易成為暢銷書和長銷書?因其滿足了人與人溝通的基本心理需求;為什么科普知識是永恒的選題?因其滿足了人的探索欲。更為重要的是,在人類與出版的關系中,我們還可以更深地領悟出版人的社會責任。
人類的后工業經濟形態是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受制于土地、工業經濟受制于能源不同,知識具有可無限復制、可低成本分享、分享后反而以幾何級數增加的特性,因而知識經濟的發展前景無可估量。智慧的復制正是知識經濟的核心資源,因而在知識經濟形態下,出版的重要性將遠甚于以往任何歷史階段。
人類進入了數字時代和網絡時代。新技術、新媒體的迅速普及,使出版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數字技術使內容得以整合,多媒體技術使表達形式得以融合,網絡技術使內容的傳播更快捷、更廣泛。然而,技術改變的只是內容載體、傳播手段和出版業態,不會改變源自人類本性的出版的本質和基本功能。即使是紙介質出版物,也會因其特別便利而存在長期的需求。總之。只要人類存續,出版必將永恒。出版人應當充滿自信并微笑著,去擁抱新的時代。
(作者單位:鳳凰出版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