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海權,羅艷梅,張 靜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4醫院藥劑科,重慶 400020)
世界衛生組織(WHO)1997年的報告顯示,全世界約有1.5億糖尿病患者,預測到2025年將上升到3億[1]。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已超過4000萬,且發病率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2]。在糖尿病患者中,絕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而口服降糖藥是其首選藥物。在此,筆者分析我院2008年門診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的使用情況,旨在為臨床合理、安全、有效、經濟地用藥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于我院“軍字一號”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收集2008年全年門診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的有關數據。依據第16版《新編藥物學》口服降糖藥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統計。限定日劑量(DDD)是指藥物應用于成人主要適應證的每人每天平均劑量,依據WHO推薦劑量、第16版《新編藥物學》及文獻中推薦的劑量、藥品說明書及臨床應用的實際情況來綜合確定。用藥頻度(DDDs)主要反映藥物動態和用藥結構的變化,DDDs=藥品消耗總量/該藥的DDD值。日均費用(DDC)藥品總銷售金額/該藥的DDDs。通過比較DDC和DDDs,可選出性價比較高的藥物。藥物利用指數(DUI)=該藥的DDDs/用藥總天數,可對醫生用藥的合理性進行分析,DUI值越接近1,表明該藥的使用劑量越合理。
我院2008年門診糖尿病患者使用的口服降糖藥總銷售金額為708401元,統計結果見表1和表2。
我院為三級甲等醫院,門診糖尿病患者應用的口服降糖藥主要有7種,2008年其銷售金額排序居前3位的分別為格列美脲、羅格列酮、阿卡波糖,DDDs排序居前4位的是格列美脲、羅格列酮、格列齊特、二甲雙胍,表明這些藥物已成為我院門診糖尿病患者主要的口服降糖藥;7種口服降糖藥的DUI值均小于1.0,說明醫生的日處方劑量低于DDD,使用劑量比較合理。阿卡波糖的DDC值較高,應適當控制,合理使用。
表1 各類口服降糖藥的銷售金額、構成比及排序
表2 各種口服降糖藥利用情況統計
磺酰脲類是目前應用品種比較多的一類口服降糖藥,我院有3個品種,均為第2代磺脲類降糖藥。該類藥的降糖機制主要是選擇性地作用于胰島β細胞,促進內源性胰島素分泌;抑制肝糖原分解并促進肌肉利用葡萄糖。臨床選擇口服降糖藥時,主要依據各藥的排泄途徑、作用起效時間及持續時間進行選擇。格列吡嗪、格列齊特和格列美脲的作用強度及持續時間存在差異,但經劑量調整后,降糖效果均比較理想。我院門診糖尿病患者格列齊特和格列美脲的使用量較大,格列美脲的DDC較低,是較經濟的口服降糖藥。磺酰脲類藥物的應用比較安全,嚴重不良反應較少,最嚴重的不良反應是低血糖反應,肝腎功能不全、老人及進食少的患者容易發生。為避免低血糖的發生,治療劑量應因人而異,根據定期測量尿糖和血糖水平適時調整用藥劑量。
二甲雙胍是臨床應用最廣且較經濟的雙胍類藥物,在我院應用也較廣泛。二甲雙胍口服后吸收率50%,降糖作用可持續8 h且相對緩和,較少引起低血糖反應,對肥胖和非肥胖患者均有效,是肥胖癥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選藥。二甲雙胍有一定的胃腸道副作用,不宜空腹服用,因此臨床上多使用腸溶片劑型或緩釋膠囊劑型,可明顯減少此副作用。對單用磺脲類藥物不能獲得滿意控制血糖者,聯用二甲雙胍可獲得滿意療效。
阿卡波糖的作用機制是在腸道內競爭性抑制葡萄糖苷酶,可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減少并延緩吸收,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和血漿胰島素濃度的作用,血漿半衰期(t1/2)約為2.8 h,可用于1型、2型糖尿病的治療,也可與其他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聯用。阿卡波糖口服劑量需個體化,宜從小劑量開始服用,逐漸增量,于進餐前即刻吞服或與第一口主食一起咀嚼吞服。單用該類藥物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3]。由表2可見,阿卡波糖的DDC值最高,應適當控制,合理使用。
促胰島素分泌劑那格列奈為氨基酸衍生物,是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島素分泌降糖藥,可通過刺激胰腺釋放胰島素使血糖水平快速降低,此作用依賴于胰島中有功能的β細胞。那格列奈口服吸收快,30 min內即出現促胰島素分泌反應,1 h內藥物濃度達峰值,作用時間持續3~4 h。那格列奈通過肝臟分解代謝,代謝產物通過膽道排泄,只有8% 的劑量經泌尿系統排泄,腎功能不全或腎損害的2型糖尿病患者無需調整劑量。
羅格列酮是我院臨床常用胰島素增敏劑,在我院門診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較普遍。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增加骨骼肌、肝臟、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而發揮降低血糖的療效,可明顯降低空腹血糖及胰島素和C肽水平,對餐后血糖和胰島素亦有降低作用。口服生物利用度為99%,達峰時間(tmax)為1 h,t1/2約為3~4 h,進食對吸收總量無明顯影響,與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9.8%。該藥臨床主要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對肥胖者效果顯著,禁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患者。羅格列酮無論單用還是與磺脲類或雙胍類聯用,都可持久控制血糖,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保護胰島細胞功能[4]。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應強調個體化用藥,應根據患者本身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合理選藥、實時調整用藥劑量,以達到理想的血糖水平。目前,糖尿病還無法根治,因此患者需要長期用藥。由我院2008年門診用藥情況來看,有些降糖藥的DDC較高,患者的經濟負擔較重,應適當限制、合理使用。同時,廣大醫藥科研工作者應加快研發一些質優價廉的新藥品,以滿足廣大糖尿病患者的需求。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98.
[2]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組.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4):232.
[3]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676.
[4]Gomez-Perez FJ,Fanghanel-Salmon G,Antonio-Barbosa J,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siglitazone plus met-formin in mexcans with type2 diabetes[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02,18(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