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這是一個全速前進的省份。在胡春華赴任前,內蒙古有過全國其他地區從未有過的輝煌:在過去8年,GDP增速連續保持全國第一,地方財力快速擴張,是個名副其實的經濟“黑馬”。
新書記如何謀劃其治下的內蒙古?昔日的“黑馬”將以何種速度馳騁?內蒙古經歷又會給其個人從政生涯留下一筆什么樣的財富?
2009年11月30日,胡春華來到北方能源重鎮內蒙古,主政一方,成為共和國政壇最年輕的省委書記。
胡春華主政內蒙古半年來,從密集調研、馬不停蹄地跑遍內蒙古12個盟市,到多次強調內蒙古將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再簡單追求GDP增幅全國第一,要把更多精力放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經濟發展要向多元化轉變,不能“一煤獨大”。要高度重視民生,強調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諸多跡象不難看出,胡春華的執政思路已經相當清晰。
在《內蒙古政府工作報告》小組審議會上,胡春華毫不客氣地批評地方財政虛報數字,盲目追求GDP的政績觀。
“一些地方官員在匯報工作時,總是聲稱成績有多好,業績有多高。但是體現在具體項目上,體現在民生工程的投入上卻寥寥。”胡春華說。
胡春華出身寒門,他對于民生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
初到內蒙古,胡春華對一首打油詩印象特別深,“張家有財一千萬,鄰居九個窮光蛋。平均起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收入差距過大、貧富不均,這是擺在胡春華眼前實實在在的問題。雖然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增長連年穩居國內之首,但城鎮居民、農牧民平均收入卻低于國內平均水平。
在2009年內蒙古經濟工作會議上,胡春華動情地說:“衡量經濟水平既要看平均數,更要看大多數,要關注平均數下面掩蓋的貧困問題,重視居民可以使用的實實在在的財富,讓群眾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
“富民與強區并重,我們要像抓強區一樣抓富民,民生問題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的目的,也是政府最大的政績。”他說。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胡春華提出為民生“辦好十件實事”,實施“十大工程”的承諾,民生工程投資高達512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胡春華大幅提高2010年城鎮居民和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水平,兩項指標分別提高11%和10%,高于2009年的9.8%和6.1%。
“根據統計部門測算,11%和10%是2010年居民收入增長的最高水平,我們把它作為一個硬性指標明確下來,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實現,并接受社會各界監督。”胡春華說。
當地政經觀察人士解讀,胡春華希望利用民生指標倒逼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如果單純依靠GDP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各個地方投資熱情被調動起來,民生指標卻沒有隨之提高。今后,我們將使用民生指標衡量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有多高的財政收入,就應該對應多高的民生投入。”胡春華說。
一番密集調研之后,胡春華對內蒙古有了清楚的定位:“經濟總量增速雖快,但欠發達的基本區情沒有根本改變。”
2000年到2008年內蒙古經濟增長2.6倍,年均增幅17.6%,以占全國1.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58%的經濟總量,內蒙古GDP增長連續8年領跑全國,被經濟界稱為“內蒙古現象”。
熟稔經濟學的胡春華,對爆發式增長的GDP有著理性的認識:“內蒙古是在低起點上的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單一,對能源、冶金依賴度高,除煤化工、農畜產品加工外,工業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產業體系尚未建立起來。”
胡春華曾強調:內蒙古不再追求GDP增幅全國第一,是為了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過去是在低起點上的高增長,GDP已經從1500億元增加到現在的9700億元,再保持高增長很難做到。他認為,內蒙古單純依靠能源和投資增長來拉動經濟增長也是難以為繼的。
“增長和發展是兩個概念,不能簡單地將增長等同于發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內蒙古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萬人擁有病床床位12位,萬人在校大學生排全國26位,科技創新綜合指標26位,城市污水處理能力26位。”胡春華面對這樣的數字,苦苦思索這個能源大省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內蒙古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大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資源的翹楚。“但是依靠資源支撐工業發展是不夠的,資源再豐富也是有限的。只注重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抗風險能力不強,而且難以持久。”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經濟工作的難點就在這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難就不做,而且必須早做。越早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付出的代價就越小。”胡春華說。
在內蒙古“兩會”上,胡春華推出了他的結構調整戰略:一是發揮煤炭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煤電路港一體化經營,拓展煤化工產業領域,延伸產業鏈,全面提高煤炭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二是加大非煤產業發展,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內蒙古產業體系的重子。
按照內蒙古發展規劃,今后幾年將打造千萬千瓦風電基地、百萬千瓦光伏產業基地、生物發酵產業基地、太陽能發電基地、煤化工基地。
這些項目成為胡春華力推內蒙古結構調整的重要砝碼。
為了給產業結構調整留下空間,胡春華決定適度放緩2010年經濟發展速度: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為13%,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7%。
“兩項指標均低于2009年的17%和24.5%,目的就是為產業結構調整留下足夠的空間。如果繼續將經濟增長的弦繃得很緊,結構調整將沒有余地。”胡春華說。
在內蒙古的區域發展戰略上,胡春華同樣開始出手。
在調研過程中,胡春華提出“呼包鄂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藍圖。
呼包鄂三地集資源、技術、裝備制造于一體,占據內蒙古一半以上的GDP收入。因在地理位置上,三地組成牢固的三角形,而被稱為“金三角”。
“‘經濟一體化’與‘金三角’有很大的區別,這也是城市發展的戰略的調整。‘金三角’意味著三地獨立發展,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甚至在產業上形成競爭,難以實現良性循環。”內蒙古人大代表、內蒙古財經委員會委員侯巖說。

基層調研拉開了胡春華執政內蒙古的序幕
事實上,呼包鄂三地產業發展的確存在趨同的現象。例如,三地競相建設自己的電廠、化工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缺少協同的意識,不能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做好定位,難以發揮大經濟圈的作用,形成以點帶面的經濟發展格局。
所以,胡春華要求,要加緊制定呼包鄂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推動呼包鄂一體化進程快速推進。三地之間在物流、金融、信息、交通、產業發展上形成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而“打造呼和浩特首府經濟”則是胡春華給呼和浩特市領導班子提出的戰略性課題。
在首府呼和浩特考察時,胡春華最為明顯的感覺是,呼和浩特缺少首府應有的大氣和魅力,經濟發展的活力不足,產業結構需要再造。
在胡春華看來,打造首府經濟是呼和浩特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府經濟的地位也不容得呼和浩特選擇,除非首府遷址他處。任何猶豫不決都將釀成大的損失。
在內蒙古兩會小組討論會上,胡春華向坐在身邊的呼和浩特市委書記韓志然發問:“目前,呼和浩特人均住房面積是多少?人均鋪裝的道路面積、燃氣普及率是多少?人均用電量、人均用水量、人均通信水平是多少?萬人公共汽車數量、萬人醫療床位、萬人教育資源、城市人均收入又是多少?”
鮮有能當場回答的官員。
胡春華說,“作為政府官員,應對以下問題了然于心:高端企業的數量有多少?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比例怎樣?上市公司數量是多少?上億元公司對GDP的貢獻率是多少?資本市場又能對經濟發展貢獻多少力量?”在胡春華看來,上述指標的高低之間關系城市發展水平的高下。
胡春華的話讓地方政府官員打起了精神,每個人心里都明白:胡春華要動真格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