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巧花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中醫院,255000)
我們使用溫經散寒、祛瘀散結方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選用自擬祛瘀止痛湯口服,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2008年1~10月在我院門診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EMT)的患者共80例,年齡 23~39歲,均存在不同程度痛經、月經不規律、性交痛、不孕等。婦科檢查子宮略大,子宮骶韌帶或子宮頸后壁有觸痛性結節,均排除嚴重并發癥。
診斷依據:①癥狀:主要表現為伴或不伴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病情較重者伴有非經期下腹痛,腰痛,月經紊亂,包括月經周期不規律,月經期縮短或延長,經量增多,不孕,性交痛,少數患者伴有消化道及泌尿道癥狀,表現為便秘或者腹瀉、尿頻。②體征:盆腔檢查時捫及盆腔內有觸痛結節或子宮旁有不活動的囊性包塊。③B超顯示附件區包塊內部細小增強回聲,或子宮回聲不均。④血清C125檢查,輕度增高。
8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各組40人。兩組對象的年齡、發病時間、疼痛程度及血清學檢查,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方法:A組,口服祛瘀止痛湯:大黃9g,附子 9g,細辛 3g,三棱 12g,莪術 10g,益母草15g,雞血藤15g,仙茅12g,熟地黃12g,枸杞子12g。加減:氣虛者加黨參、黃芪、升麻;陰虛者加女貞子、地骨皮、地榆;盆腔腫塊瘀血者加皂角刺、花蕊石、鱉甲;腹痛甚者加川楝子、乳香、沒藥、三七粉。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3個月為1個療程。B組,口服達那唑,每天口服400mg,從月經第一天開始,持續服藥6個月,用藥期間定期復查肝功能。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均作婦科檢查,盆腔B超,采用注射免疫法測定血清CA125,每月了解痛經情況及月經變化,記錄出現的不良反應,觀察盆腔疼痛的緩解情況與生育能力的改善。每例患者在各個時期的復查均由同一名醫生完成。
治療后臨床表現的改善:治療后患者盆腔疼痛、性交痛癥狀的改善,A組較B組明顯。生育能力的提高,A組較B組明顯。具體見表1。

表1 A組和B組治療前后臨床表現的比較
CA125水平的變化,內異癥患者A組治療前CA125水平為42.1±4.1μ/ml,治療后為 14.5±1.7μ/ml;B 組治療前CA125水平為42.2±4.0μ/ml,治療后為22.6±1.8μ/ml。治療后CA125水平A組明顯優于B組,P<0.01,有統計學意義。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大多數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于25~49歲,且各年齡組之間的發病率相近。不孕和盆腔疼痛是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最常見的臨床主訴。中醫學將此病歸屬于“痛經”、“癥瘕積聚”、“不孕”等范疇。大量文獻及臨床實踐表明:寒邪為誘發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病因,寒傷胞宮,寒邪客于沖任,血為寒凝,瘀滯沖任,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不通則痛”;瘀血阻于內,結成包塊,形成癥瘕;瘀血壅阻于沖任、胞絡,阻礙兩精相搏致不孕。在證候表現上,每以實證居多,且以寒凝血瘀型占多數。針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病機,我們提出了“溫經散寒、祛瘀散結”的立法原則,自擬“祛瘀止痛湯”口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方中大黃、三棱、莪術祛瘀通經,攻下破結;附子大辛大熱,溫經散寒,破癥消積;細辛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仙茅、熟地黃、枸杞子等補腎益精,經調而愈。縱觀全方,大黃功擅攻下,附子、細辛大熱之品,非熱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祛其結,溫清并進,泄瘀逐寒,使溫不助熱,寒不礙濕,散不傷正,相輔相成,共奏溫經散寒、祛瘀散結之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祛瘀止痛湯能抑制子宮內膜異位癥內膜的生長,可使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縮小,對多種致炎劑引起的腫脹反應有明顯的消炎退腫作用,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抑制炎癥滲出和白細胞游走,抑制結締組織和肉芽組織的增生。大黃還可以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生,降低血液黏稠性,有利于病灶的吸收和消散。祛瘀止痛湯還能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可提高血清蛋白,尤其是白蛋白的含量,還可使胸腺指數和脾指數增多,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能明顯抑制內毒素誘發的肺和肝巨噬細胞分泌TNF-a、IL-1、IL-6,從而減輕由于這些細胞因子過度分泌所致的局部組織細胞和全身性損傷,能提高細胞免疫功能。附子還能刺激脾淋巴細胞分泌IL-2,IL-2是保障機體執行正常免疫功能的必要因子。細辛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附子、細辛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興奮作用。另外,本方還具有很好的鎮痛作用,大黃中的草烏素的鎮痛作用與阿司匹林相似,附子、細辛也有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