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青,陳惠恩,卓奕武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醫院,廣東佛山 528315)
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技術,以快速、無創傷、可作三維重建成像的優點在脊柱疾病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脊柱骨性椎間孔容積重建(VR)成像而言,國內文獻報道較少,本文中筆者收集我科2007年4月~2009年8月行頸椎、胸椎及腰椎螺旋CT平掃的1602例患者的骨性椎間孔VR圖像,并結合文獻探討骨性椎間孔VR圖像的應用價值。
1602例脊柱容積重建(VR),其中,頸椎628例,胸椎304例,腰椎570例;男836例,女766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16歲,平均42.6歲;有創傷病史者620例,有頸椎病癥狀及腰腿痛癥狀者838例,無臨床癥狀者144例。
患者取仰臥位,身體長軸與機床平行。拍攝脊柱側位定位像,掃描范圍為(相鄰3個椎體以上)從上一椎體的下緣至下位椎體的上緣;掃描條件:電壓120 kV,電流200 mA,層厚2 mm,螺距3.5,1 mm重建。上傳原始數據至Vitrea 2工作站,利用Vitrea 2后處理工作站進行VR重建,通過矢狀面任意切割、任意旋轉。由內向外觀察,顯示椎間孔最大的內孔面,所得圖像為椎間孔內孔面VR圖像(圖1中a、c、e圖示),相反,由外向內觀察為外孔面VR圖像(圖1中b、d、f圖示),然后上傳圖像至PASS系統。所有圖像由2名主治以上醫師閱片。
1602例患者共11800個椎間孔,其中,頸椎椎間孔4158個,胸椎椎間孔3722個,腰椎3920個。骨性椎間孔狹窄766個,其中椎體后緣骨質增生468個(圖2中g圖示),椎小關節增生386個,混合性增生524個,椎體滑脫48個(圖2中h圖示);椎間孔增大12個。椎間孔呈橢圓形4512個,圓形3686個,葫蘆形3352個,不規則形250個。另見椎弓根或椎板骨折12個,椎體骨折63個。椎體結核致椎間孔畸形狹窄3個(圖 3),椎間孔型椎間盤疝伴鈣化 3個(圖 4中 k、l圖示),椎體及附件骨質破壞2個(圖5中m、n圖示)。

圖1 正常椎體椎間孔內、外面VR圖像

圖2 頸椎椎體骨質增生和腰椎椎間孔增大

圖3 第 8、9 胸椎結核畸形愈合致 T7~8、T8~9、T9~10 椎間孔狹窄

圖4 L5~S1(椎間孔型)椎間盤疝伴鈣化致右側L5~S1椎間孔狹窄

圖5 脊柱轉移瘤致第T4,5椎弓根及T4椎體骨質破壞;T4~5、T5~6 椎間孔增大
椎間孔是脊柱側面上的一個卵圓形、圓形或倒置淚滴狀[1]的“窗口”,其上、下界分別是相鄰椎體的上位椎弓根下切跡與下位椎弓根上切跡,前界是上位椎體后外緣、椎間盤外后緣及下位椎體外后上緣,后界為上位椎弓下部、椎小關節及黃韌帶。寰樞椎之間無椎間孔。
骨性椎間孔的檢查方法較多,其中頸椎、腰椎X線45°斜位攝片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可顯示C3以下的椎間孔。Arcelis等[2]認為對上位頸椎用45°斜位和下位頸椎用55°斜位能較好地顯示椎間孔的形態,臨床上廣泛運用此方法評估頸椎椎間孔是否狹窄及狹窄的程度。但由于個體差異較大及體位擺放不甚精確,組織結構重疊及放大效應等,測量的準確性較低。由于心臟、縱隔及肋骨重疊較多,X線雙斜位顯示胸椎椎間孔效果欠佳,胸椎椎間孔影像檢查方法國內文獻報道較少。
常規CT在顯示壓迫神經根的軟組織和骨贅的位置和形態方面有重要價值,手術證實它能顯示引起神經根壓迫的75%的骨性異常,優于X線椎管造影,可在橫斷面上測量椎間孔的徑線,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和實驗研究,不足之處是不能顯示椎間孔的整體情況。
螺旋CT可對整個脊椎進行快速薄層掃描,對鈣化和骨性結構的敏感度和分辨率均較高[3]。螺旋CT掃描所獲得的原始數據經計算機程序處理,將二維圖像信息相互疊加,重建形成三維CT立體圖像,通過旋轉,可從不同角度觀察脊柱的復雜結構。三維CT重建技術還能通過切割方法,多角度展現椎間孔的形狀及其與相鄰結構的解剖關系,能較容易地斷定病變的程度和范圍,提供比普通平片和常規CT更多有意義的診斷信息。喻忠等[4]研究表明,三維CT能直接顯示頸椎椎間孔的徑線及進行面積測量,與單一徑線相比,面積在反映椎間孔的大小方面更合理、更客觀。多層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圖像可在任意平面整體或局部顯示椎間孔的細微結構,如椎體、椎弓、椎板、椎小關節、椎間隙、椎管和脊椎周圍結構等,但在脊柱畸形時,整體顯示椎間孔形態困難。椎間孔外孔面VR圖像由于橫突、肋骨重疊遮檔,在觀察椎小關節情況時遜色于椎間孔內孔面。椎間孔內孔面VR圖像整體直觀的優點有利于發現病變部位,再利用MPR及CPR可清晰顯示這些結構。Newton等[5]研究表明,VR圖像與MPR圖像結合對脊柱有更好的認識,超過50%的病例給予在平片和二維CT圖像上沒有顯示的有益信息。螺旋CT矢狀位、斜矢狀位重建顯示腰椎椎間孔取得良好效果[6-7],但患者脊柱畸形或因創傷不配合,所攝片顯示椎間孔方面不甚滿意。
MRI雖可較好地顯示椎間孔周圍軟組織及神經根,但對骨皮質的顯示不敏感,對椎間孔狹窄的評估不甚理想,可能與過高估計狹窄的程度有關[8-9]。
VR技術是真正意義的全容積三維重組,它和其他重組技術最大的區別在于,它使用該容積中所有像素進行投影即可單獨顯示脊柱骨質部分,亦可同時包括脊柱周圍軟組織部分,骨骼重組圖像逼真,是脊柱成像最常用的三維重組技術[10]。本組病例全部用椎間孔內、外孔面VR圖像顯示骨性椎間孔,取得滿意效果。骨性椎間孔VR圖像的優勢:①圖像立體感強,細膩、逼真,近似于真實解剖學標本,利用計算機軟件進行距離矯正,用鼠標點擊椎間孔輪廓線,從而獲得椎間孔面積,對每個椎間孔的大小可以量化;②可以任意方向和角度旋轉圖像,觀察病變,判斷椎間孔增大或狹窄的具體原因,如椎體滑脫,椎體后緣骨質增生,椎小關節增生,椎弓根骨質破壞,脊柱畸形致椎間孔增大、縮小等;③圖像能夠任意切割,去掉靶以外的結構,避免臨近結構對椎間孔的遮蓋,有利于直觀、準確地顯示椎間孔的位置、形態及鄰近骨骼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椎間孔VR圖像對細小或周圍結構密度差別較小的病變不能完全真實地顯示,如椎弓根或椎板的線性骨折,此時需要與MPR及CPR圖像結合觀察。
綜上所述,骨性椎間孔內、外孔面VR圖像能整體、細膩、逼真地再現椎間孔形態學改變,特別在胸椎椎間孔方面填補了影像學檢查的空白。筆者認為,椎間孔內孔面VR圖像是目前顯示骨性椎間孔最好的影像學方法。螺旋CT掃描為脊椎椎間孔的檢查提供了新的手段,其內、外孔面VR圖像能從多個平面及多角度上更為細致地分析椎間孔的解剖關系和病變范圍,減少CT醫師的閱片時間,并且為臨床醫師提供了直觀、清晰的圖像,也為臨床醫師采取何種治療方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1]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172-214.
[2]Arcelis S,Seragini FC,Taylor JA,et al.Cervical spine:comparison of 45 and 55 anter oposterior oblique[J].Radiology,1993,188:253-256.
[3]Rabassa AE,Guinto FC,Gregory C,et al.CT of the spine:value of reformatted images[J].AJR,1993,161(1):1223-1227.
[4]喻忠,龔建平,桂鑒超,等.頸椎椎間孔三維CT測量的實驗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3,13(8):480-483.
[5]Newton PO,Hahn GW,Fricka KB,et al.Util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and multiplaner reformatted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evaluation of pediatric congenital spine abnormalities[J].Spine,2002,27(8):844-850.
[6]潘獻偉,黃耀渠,李均洪.多層螺旋CT矢狀位多平面重組對腰椎間孔狹窄的診斷[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7):148-149.
[7]林偉,陳彬,章士正.腰椎間孔上隱窩狹窄的旁正中矢狀面CT影像學[J].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8,14(1):54-55.
[8]Kaiser JA,Holland BA.Imagine of the cervical spine[J].Spine,1998,23(24):2701-2712.
[9]Lu J,Ebraheim NA,Huntoon M,et al.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narrowing and size of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1999,370:259-264.
[10]林明俠,王書成.三維CT重建技術在脊椎骨折與疾病中的應用[J].實用骨科雜志,2001,7(4):267-268.